注册日期:
访问总量:
2009-03-21
933,923次
乐谈  的博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网络日志正文
乐谈东北亚史二十三
发表时间:2011-01-05 02:14:07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十三)

(乐谈东北亚史一至二十二在博客里:http://blog.wforum.com/Letan)

有关“辰”的第二个推论是:今中国东北地区,有一个在历史上若隐若现的“辰”国。

记得在这篇文字开始时,我们用渤海国的国号“震”来佐证“辰”和真番的“真”是有联系的。当时是埋下一个伏笔,以便将来切入。那么现在,就稍微正式谈谈这个由粟末靺鞨人创建的“震”国吧。“震国”(后改称“渤海国”)是唐朝初期建立的,离我们目前讨论的历史片断有些远,暂时来个时间跳跃吧。新旧唐书都记载了这个后来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政权的创建历程。两书的记载稍微有些出入,所以综合了一下。简略讲,唐和新罗的联盟在668年击灭勾骊后,一部分勾骊贵族和百姓,被迁徙到营州,即今辽宁朝阳。随后,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营州的契丹人李尽忠叛乱,不知是蓄意参与,还是浑水摸鱼,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父子,以及原粟末靺鞨酋长乞四比羽,抓住机会,率勾骊和靺鞨人东奔,回到今长白山东北部区域,图谋自立。唐朝先是祭出招安政策,以许国公招降乞四比羽,震国公招降乞乞仲象,但被拒绝。接着乞乞仲象因未知原因亡故。随后,唐朝派出大将弹压,乞四比羽被斩杀,他的粟末靺鞨部众悉数归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统领。在大祚荣的领导下,勾骊和靺鞨人随后又击败了唐军。698年,大祚荣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号“震国王”。旧唐书把“震”写作“振”。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史书开始称这个政权为“渤海国”。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父子所在的家族,姓大。

有关勾骊,靺鞨和渤海的故事,暂时还不准备深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震国”这个国号。有一种研究结论认为,大祚荣采用该国号,是因为唐朝曾经试图册封其父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由于随后发生的战争表明乞乞仲象拒绝了唐朝的册封,所以这个其实讲不太通的,姑且不论。即便“震国”得名于唐朝册封的“震国公”,唐朝也不会随便使用封号的,乞乞仲象和大祚荣所代表的势力,一定和“震”是有什么关系才行的 。或者他们聚集的地方叫“震”,或者他们统辖的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叫“震”,抑或二者都是。这和箕氏称韩王的道理是一样的 。再例如李渊所建立国家的国号为唐,是因为他当皇帝前是唐国公,这个唐,笼统指的是今山西这个地界,也就是李渊起家反隋的地方。可见,封号很大程度上是和地方的名字联系起来。如此,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父子前赴后继所使用的这个“震”所指的地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为“震”和“辰”,形而上学的话,发音是相同的,历史好像隐约在点拨我们这些研究历史的后来者,“震”似乎是在指“辰”,即便牵强附会,但也实在不能轻易得就否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经过考古资料的证明,现代学者已经基本考证出渤海国创立时的地望和以后的核心地域,在今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三条河流围成的三江平原和长白山东北部山区。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历史再现,因为在这个地域内,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和“辰”相关的人群和部落,那就是一系列和“肃慎”有关的的东北亚方国和人群。把“肃慎”和“辰”联系起来的障碍,在于“肃慎”一词在汉语中,可能是连绵词,其中的“肃”和“慎”这两个字,似乎一开始就是连用的。把“慎”从“肃慎”中单独拿出来以来,可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思的。看来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肃慎”的出处了。在中国的古典史籍中,有关先秦的历史,学界公认《左传》和《史记》价值最高。恰好是在这两本史书里,都有关于“肃慎”的记载,如下:

1,《左传》昭公九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歧、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2,《史记·五帝本纪》:“北山戎 、发 、息慎 、东长 、岛夷 。”  

史记是在记述帝舜时,提到息慎位于帝舜势力范围的北部。对“息慎”,为史记做注的集解和正义认为是“肃慎”,现代学者也多认为是。息慎和肃慎的考辩,涉及到的时间久远到帝舜时代,我们暂且不管。转而仔细看看明确记载“肃慎”的左传。左传的权威性,一直以来都受到史家的重视。不是说左传没有错误,而是说相对来说,左传的可靠程度相当高。左传中,经常记录有一些春秋时代人物对上古历史,部落或氏族的追忆或解读,如对凤鸟氏,金天氏,豢龙氏等的记载,非常珍贵。左传中这则有关“肃慎”的记载,是周景王12年(鲁昭公9年,公元前533年),代表周王“出使”晋国的詹桓伯(“桓”应该是谥号,“伯”应该是爵位)的以周王的口气,回忆性的描述了周朝建立之初,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当时的周景王认为,周武王克商以后,周的北部疆域包括肃慎燕亳。"肃慎燕亳"四个字,被历代学者们考证为“肃慎、燕亳”两个方国或“肃慎、燕、亳”三个方国。如,现代学者考证“燕”作为方国,在商朝时就存在了。“亳”作为一个地名,也历史悠久,如商朝创立时的都城,就叫做“亳”。尽管人们到现在,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商朝都城“亳”的确切位置。但“亳”可以作为一个地方的名称就好办,商朝灭亡后至周朝初期时,周朝的北部存在一个叫“亳”的方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唯一的难题是“肃慎”,比左传更早的论语里也有相关记载:“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肃慎,北夷之国,故隼来远矣”。可见,“肃慎”出现在信史中时间非常早,但论语左传以后,历来的史家都是把它理解城一个方国。尽管孔子和左丘明的本意也许并非如此。如果,这里再使用一次如果,论语和左传的本意中,“肃慎”是“肃”和“慎”两个方国的话,在历史解释和文字释义两方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这和史记也不矛盾。史记中的“息慎”,也是在后世为史记作传的集解和正义中被解读为是一个方国的,假如“息”和“慎”各有所指的话,左传和史记记述重复的地方就是“慎”。“慎”可以单独解释,这很清楚了,我认为就是指“辰”,发音和地理方位上都对得上。关于“肃”,也许可以单独解释。在许多汉语方言中,“肃”的发音接近“许”。唐朝册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而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又构成了唐朝“震国”(渤海国)的主体,这也许意义深远:“肃慎”也许就意味着是“许”和“慎”这两个集团在历史黎明阶段就形成的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联合体。李唐王朝深刻的北方背景,也许是非常了解北方各族群的渊源的。“许”和“肃”,连同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徐”和“苏”等等地名和隐含在地名之后的人群之间的密切关联放在以后谈,这里稍微点一下。

综上,我们暂时可以把“肃慎”和“辰”联系起来,暂且在分析推理中把“肃慎”当作“辰”,而稍微忽略其中“肃”的因素。
浏览(1895) (2) 评论(0)
暂无评论!
我的更多博文
· 乐谈东北亚史三十
· 乐谈东北亚史二十九
· 乐谈东北亚史二十八
· 乐谈东北亚史二十七
· 乐谈东北亚史二十六
· 乐谈东北亚史二十五
· 乐谈东北亚史二十四
24小时点击最高的博文
更多>>
一周点击最高的博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