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乌克兰在俄“祖国保卫者日”后发起密集空袭,目标已明显从战术层面的战场对峙,转向战略层面的后方渗透。这一轮攻势标志着乌方战略的明确转型:由应急性反击,向深入俄腹地的系统打击演变。 10月1日至5日短短五天内,俄罗斯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四座核心炼油厂接连遭袭。列宁格勒的基里希、下诺夫哥罗德的克斯托沃、雅罗斯拉夫尔的新雅罗斯拉夫尔以及乌拉尔的奥尔斯克——这几座炼油设施不仅是俄能源供应的枢纽,还是战时燃料链条的核心节点。 同时被摧毁的,还有彼尔姆边疆区的阿佐特化工厂——距离乌克兰超过1700公里,是俄军火工业赖以生存的硝酸铵和液氨供应基地。空袭直接打乱了俄军弹药装填链条,与此前乌方持续打击的克拉斯诺达尔EuroChem工厂形成联动,一套“绞杀炸药经济”的逻辑已然成型。 乌克兰反击战略纵深延展从攻击范围看,乌克兰本轮打击几乎横贯俄罗斯中部与西南部,航程超过1000公里。能实现这种“穿透力”的,是乌军自主研发的“圆面包”(Liutyi)远程攻击无人机。这款机型依赖轻量化结构与燃料优化,在实战中已突破传统战术半径限制,完成了对俄腹地的多点打击。 而打击精度背后,则有美国川普政府公开提供的“情报加持”——包括炼油设施的坐标、防御弱点与运行时间表。这种“半透明战场”,让乌方无人机几乎能跳过防御缝隙,直击俄军工业命门。
过去乌方的远程打击尚属零星骚扰,但如今显然已上升至国家级军事系统层面。10月3日,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紧急会议上,安全秘书鲁斯特姆·乌梅罗夫明确表示:这是一项总统府、军方与军工联合拍板的“远程打击战略”,目标直指俄方的后勤补给与燃料系统。 俄罗斯“油动脉”的连续崩塌这轮攻击的后果迅速显现。9月起俄罗斯汽油产量已骤减100万吨,国内出现20%供应缺口。克里米亚半数加油站停供,莫斯科、罗斯托夫、梁赞等地开始限购,黑市油价翻倍上涨。短期内,俄方不得不紧急从白俄罗斯、印度等地进口汽油,甚至动用储备资源维持民生用油。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打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前期绞杀战术的延伸。乌方从2023年中期即开始锁定俄方铁路枢纽、能源节点、桥梁通道进行定点打击。这一战略正在积累到质变阶段——从“打断”个别线路,演变为“扼杀”一整个经济系统。 曾作为全球成品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如今不得不为国内加油站寻找替代货源。失去了能源外贸这一财源支柱,其战争财政将面临更长期的不稳定。 此次战略升维,背后是乌克兰高层罕见的公开定调。总统泽连斯基已明确宣告:“他们炸我们的电站,我们就打他们的炼油厂。”这句并非口号,而是乌方正在贯彻的对等报复原则。 从战争开打以来,乌克兰一直面临能源系统被导弹打击、变电站起火、民众断电的困境。如今,泽连斯基选择将这一“能源战”转向俄方,将战争从前线转向了俄后方民生与军需的双重脆弱点。
而美国的支持也体现出立场的同步:通过提供情报支持,而非再度增加资金或兵力,川普政府试图推动乌克兰完成“代理战略收尾”——让战争的成本转嫁回发动者本身。 
持久战的转折节点?当前这场战争已从快速攻防的阶段进入到长线消耗的阶段。对俄罗斯而言,其痛点正在从战场前线后移至国土深处的工业、能源、民心三个维度。 无人机的打击虽难改变地面控制权,但却有可能加速敌方财政崩塌、民心流失与军队补给体系的坍塌。而乌克兰,正是在这一逻辑下持续行动。 俄罗斯防空系统虽覆盖密布,但面对数量庞大的小型隐形无人机,依旧防不胜防。每一座起火的炼油厂,背后都是一次后勤瓦解与战略打击。正如乌克兰安全委员会所言:“这场战争的代价,必须让发动者承担到底。” ——在这场延烧中的持久战里,比拼的或许不再是谁先占领某座城市,而是谁能先让对手的油箱空、弹药断、情绪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