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俄罗斯T14坦克的设计 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wforum.com  2025-07-19 17:24  世界军事网

咱们在聊各国坦克的设计时,认为苏联的坦克设计能力是世界第一的,那么作为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坦克,以及“全球首款第四代坦克”,T-14“阿玛塔”的设计水平怎么样?今天咱们就详细聊一聊。

图片

首先说结论:T-14虽然很先进,但它并不适合当下甚至未来的俄罗斯,所以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它是一款设计失败的坦克。

图片

有人可能会说了:T-14采用了革命化的无人炮塔,这样的设计还不先进?其实,无人炮塔设计并不是俄罗斯首创,德国人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不过用的是黄鼠狼步兵战车的底盘。美国在80年代也用M1坦克的底盘研究了一下,项目名为M1 TTB,不仅外形跟T-14非常像,内部结构比如并列三乘员和立式旋转自动装弹机也都和T-14一模一样。

图片

苏俄对于无人炮塔坦克的研究,也始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俄罗斯将其进一步完善,也就是T-95项目。不过T-95采用的152mm滑膛炮等技术过于超前,技术难度较大,所以在2010年下马,不过诸多技术最终都应用到了T-14上。

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抄袭谁,只能说在目标相同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大概率会相似,这很正常,比如图-160和B1很像,图-144和协和式也几乎一个模子等等。具体到坦克的设计来说,炮塔是坦克最容易中弹的部分,想要提高坦克防护力,最好就是把乘员全部集中在低矮的车体中,然后采用体积较小的无人炮塔,想到这个方案不难,难的是工程阶段,把这个布局完善到成熟可用。

图片

美国M1 TTB最终下马,就是因为没有解决无人炮塔的诸多难点:

一是自动装弹技术。无人炮塔需要高度集成的自动装弹技术,确保炮弹能够可靠、高效地从弹仓送入炮膛。尽管一些坦克已经配备了自动装弹机,但无人炮塔的布局更为紧凑,这增加了技术实现的难度。

图片

二是系统集成问题。无人炮塔需要集成各种感知设备、武器系统和通信设备,这要求高度的技术集成能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这些设备,并确保它们的高效运行,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图片

三是人机交互的问题。虽然无人炮塔减少了人员风险,但在紧急情况下,人员仍需介入操作。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人机交互界面,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接管控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图片

四是系统可靠性问题。无人炮塔系统需要高度可靠,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任何系统故障都可能导致坦克无法正常作战,因此系统的冗余设计和错误处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

总之,由于80年代技术水平的限制,尤其是电子工业不够发达,无人炮塔坦克的战斗效能,实际上要比有人炮塔低很多,因此美国最终没有采用这种布局。哪怕到了21世纪初,无人炮塔技术依然不成熟,所以T-95坦克最终下马,约旦的“猎鹰”无人炮塔坦克也只是在展会上昙花一现,没有最终服役。

图片

那么到了T-14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很显然,并没有。

T-14是2009年立项的,2013年第一辆原型车就下线了,2015年在红场阅兵公开亮相,2023年还在俄乌战场上接受了实战测试。然而16年过去了,这款坦克依旧没有量产。问题出在哪?

图片

其实应该问:哪儿没出问题……

T-14除了主炮、自动装弹机、车体、装甲、行走装置这些俄罗斯的“传统强项”已经搞定,其他子系统要么还没成熟,要么完全依赖进口。比如T-14的发动机,由于采用全新的X构型,结构十分紧凑,但问题就是散热性不佳,导致可靠性较低,2015年参加阅兵时,曾当众抛锚,不得不被拖车拖走;T-14的自动变速箱,来源非常可疑,因为苏俄坦克从来没有装备过自动变速箱,很可能是从西方进口的;T-14的火控计算机的芯片、高性能热像仪、主动防御系统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组件,也都是从欧美进口,因为俄罗斯自己根本造不出来……

图片

总之,T-14是在俄欧关系良好时期立项的,能够实现高性能,是建立在西方先进的零部件基础上,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后,这些零部件遭到断供,俄罗斯依靠库存的进口零部件组装了20多辆T-14后,就再也无法生产了。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彻底断送了T-14量产的希望。

所以说,T-14的设计,在战略层面就是失败的——没有考虑俄罗斯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环境,盲目追求高指标,过度依赖进口零部件。相比之下,苏联在设计T-34时,完全立足于本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人素质,不追求极致性能和先进工艺,使得即便在德军大举压境、工厂紧急搬迁的情况下,依旧迅速恢复了大批量产。

而这种盲目攀高的恶果,很快就在俄乌冲突中暴露无遗:不仅新锐的T-14没能参战,连成熟的T-90M、T-72B3、T-80BVM,也因为采用了西方的电子设备,导致不得不重新设计,换用性能落后的国产设备后,才重新供应部队。由此可见,俄罗斯高层的战略眼光,相比二战时期是大大退步了。

俄罗斯T-14坦克的设计,在战略层面上是失败的,因为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俄罗斯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环境,盲目追求高指标,导致子系统不成熟,过度依赖进口零部件。那么,如果俄罗斯能够保证所有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供应渠道,T-14的设计就没有问题吗?

图片

当然不是,问题依旧很大,首先还是出在战略层面上。T-14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导致造价奇高,自用价格逼近1000万美元,基本和西方主流坦克持平,这让俄罗斯难以承受。俄罗斯领土庞大,坦克的数量比质量更重要,俄乌冲突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无论你是先进的T-90M、豹2A6、挑战者2、M1A1,还是落后的T-62、T-55,在无人机面前众生平等,一个俯冲直接报销。俄罗斯打了三年,损失坦克三千,这要是3000辆阿玛塔,俄罗斯会不会破产?

而在坦克的战术性能层面,T-14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体过于庞大,导致防护力较传统布局坦克提升有限。

图片

T-14虽然采用了无人炮塔设计,但依旧是三人乘组,导致炮塔虽然变小,但车体却大大加长,足有8.7米,比西方体型最大的坦克挑战者2还长将近半米,比T-90足足长了2米,侧面中弹概率大大增加。只有将乘员减少为2人,才能控制无人炮塔坦克车体的尺寸,而这就需要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坦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发生脱胎换骨的提升。

当然,你可能会说,搞人工智能远远超出了俄罗斯的技术能力,但苏联当年的电子工业技术水平也落后于西方,却通过一个结构紧凑、设计精巧的自动装弹机,硬是将坦克乘员从4人变成了3人,大大降低了坦克的体积,增强了防护力。苏联人非常善于将一堆落后的零部件,整合成一款先进的武器,这就是设计的力量。显然俄罗斯人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

另外,如果想进一步压缩车体长度,坦克的动力系统也要来一场革命。T-14的X型发动机虽然结构紧凑,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散热不佳,想要提高可靠性,只能设计更大体积的冷却系统,反过来又增加了油耗。目前来看,想要兼顾动力、体积和油耗,只有混合动力这一条出路。

图片

美国的“艾布拉姆斯X”坦克在全球首先采用了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将坦克的油耗降低了一半,同时还能在柴油机关机的情况下静音行驶,这的确是一款革命性的坦克动力。不过,这套柴电混合动力系统的体积并未有明显缩小,在取消了变速箱的情况下,“艾布拉姆斯X”的发动机舱依旧高高耸起,显然电池和电机的体积依旧不小。

所以,想要继续缩小混合动力系统的体积,一方面要改进电池技术,比如采用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另一方面,可以改用更紧凑的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在相同功率下,燃气轮机的体积只有柴油机的三分之一,而且燃气轮机费油的缺点,恰好能被电机和电池弥补。当然了,这样的混合动力系统对于俄罗斯来说,难度同样太高了。

所以T-14的设计,无论是从战略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俄罗斯真正需要的坦克,必须造价低廉、成熟可靠、国产化率高,经得起大规模消耗,那么除了大量翻新库存的苏联坦克,已经量产的T-90M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图片

其实,如果俄罗斯高层真的将乌克兰视为“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从2007年普京发表“慕尼黑讲话”开始,就做好与西方撕破脸,武力收复的准备。相应的,俄罗斯的武器装备研发,从那时就该完全自主化、国产化,如此一来,T-14这款坦克可能根本不会立项,取而代之的是加速T-90M坦克的量产。

但俄罗斯最终上马了T-14,并继续研制苏-57战斗机、A-100预警机等一系列高度依赖西方零部件的新式武器,甚至直接向法国采购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这只能说明,俄高层在2007年之后,要么对于西方依旧心存幻想,要么对于自身技术能力并不了解。

不过好在,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纠错能力很强。在苏德战争中,斯大林就亲自干预T-34的生产,在战略防守阶段,把一切影响T-34产量的改进方案统统枪毙。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也果断停止了T-14的研制,全力增加T-90M的产量,以及各种库存坦克的翻新,迅速弥补了战场上的损失。

图片

相信经过这场战争,俄罗斯在国防建设上会更加务实,T-14这类自主化程度较低的武器,很可能会停止研发;其他依赖进口的装备,也会尽量提高国产化率,哪怕性能会有所下降。总之,小巧精干不适合战斗民族,“傻大黑粗”才是苏俄正统。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48小时新闻:
中国核潜艇究竟差在哪 为何“五常垫底”?
歼-16发动机裸机公开 工艺水平赶超欧美
歼-35的首个买家取消交易 巴铁不”铁“了?
“枭龙”飞抵英国 首次向北约展示PL-15实弹
10式12.7mm大狙 粗壮的像是一门轻型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