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 ||||||||
他刚得诺奖!全世界都在找他 秘书长喊话快现身 | ||||||||
wforum.com 2025-10-07 09:45 风传媒 | ||||||||
当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线在凌晨时分焦急地寻找著新科医学奖得主时,其中一位桂冠得主,64岁的美国免疫学家佛瑞德・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可能正背著行囊,在爱达荷州(Idaho)的深山荒野中,呼吸著芬多精,享受著一场“离线”的健行之旅。他“活出了最棒的自己”(living his best life),却也因此与本世纪最重要的荣誉之一擦身而过——至少,在消息传递上是如此。 诺贝尔委员会宣布,本年度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将由三位杰出的科学家共同分享,以表彰他们在免疫系统调节机制上的突破性发现。除了正在“数位排毒”(digital detox)而失联的蓝斯德尔外,获奖的还有来自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的玛丽・布朗柯(Mary Brunkow),以及日本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教授。 然而,这场横跨全球的荣誉宣告,却意外上演了一场“寻人大挑战”。 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Thomas Perlmann)在记者会上略带无奈地表示,委员会一直无法联系上蓝斯德尔。由于美西时区比斯德哥尔摩晚了九个小时,委员会在凌晨拨打电话时,两位美国得主都在睡梦中。他们最终成功联系上了布朗柯,但对于蓝斯德尔,他们只能对著空气喊话:“如果他们有机会,请回电给我们。”
蓝斯德尔的好友兼研究伙伴,同时也是索诺玛生物疗法公司(Sonoma Biotherapeutics)的共同创办人杰佛瑞・蓝石(Jeffrey Bluestone)向法新证实了这个哭笑不得的状况。“我自己也一直在想办法找他,”蓝石说,“我猜他可能正在爱达荷州的偏远地区背包旅行。” 全世界都在为他庆祝,而他本人却可能正对著壮丽的山景,浑然不觉自己已名留青史。这个充满迷因感的画面,仿佛是现代版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是陶渊明看的是南山,而蓝斯德尔可能见到的是锯齿山脉(Sawtooth Mountains),而且完全错过了前来报喜的“诺贝尔信使”。 2025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蓝斯道尔(Fred Ramsdell)。(翻摄维基百科/CC BY-SA 4.0) (美联社) 2025年10月6日,布朗柯、蓝斯德尔、坂口志文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联社) 事实上,诺贝尔奖得主“搞失踪”并非首例。2020年,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Bob Wilson)也让委员会伤透脑筋。威尔逊家的电话在半夜响起时,他以为是骚扰电话便直接拔掉了电话线,委员会只好改打给他的妻子。而米尔格罗姆更是与世隔绝,最终是他的邻居兼共同得主威尔逊,在凌晨亲自跑到他家门口敲门。米尔格罗姆家的监视器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睡眼惺忪的他被告知得奖后,一脸茫然地回应:“是吗?我得奖了?哇喔。” 如今,蓝斯德尔的故事为诺贝尔奖的趣闻轶事再添一笔。当全世界都在搜寻他的名字时,他却选择了在真实世界里“离线”,为这项崇高的科学荣誉增添了一丝幽默与人性的温度。 免疫系统的“和平守护者” 撇开这段有趣的插曲,三位科学家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们共同揭示了免疫系统中一群被称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简称Treg)的神秘“维安警察”或“和平守护者”。 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一把双面刃,它能精准攻击外来的细菌和病毒,但如果失控,也可能转而攻击自身的组织,引发如多发性硬化症、第一型糖尿病、红斑性狼疮等自体免疫疾病。而Treg细胞扮演的角色,正是在免疫反应中踩下“煞车”,防止这种“友军误伤”(friendly fire)的悲剧发生。这个过程被称为“周边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奥莱・坎佩(Olle Kämpe)盛赞:“他们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免疫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为何我们大多数人不会罹患严重的自体免疫疾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项伟大发现的拼图,是由三位科学家在不同时间点接力完成的: 坂口志文的开创性发现(1995年): 现年74岁的坂口志文是这场研究的先驱。他在1995年首次鉴定出这群前所未见的免疫细胞,证明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保护身体免于自体攻击。他的研究为整个领域奠定了基石。 蓝斯德尔与布朗柯的关键基因解码(2001年): 2001年,当时在生技公司Darwin Molecular工作的蓝斯德尔与布朗柯,发现了一个名为Foxp3的关键基因。他们注意到,实验鼠身上若这个基因发生突变,会迅速引发致命的全身性自体免疫疾病。不久后,他们进一步证明,人类身上类似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一种名为“IPEX症候群”(免疫失调、多内分泌病变、肠病、X连锁症候群)的罕见但极其严重的遗传性自体免疫疾病。这项发现,如同找到了Treg细胞的“总开关”或“身分证”。 两组人马分别验证,共同奠定理论(2003年): 两年后,坂口志文的团队与蓝斯德尔的团队分别发表论文,共同证实了Foxp3基因正是调控Treg细胞发育与功能的“主宰基因”(master gene)。这块拼图的完成,确立了Treg细胞在免疫学中的核心地位。 三位诺奖得主的集体研究不仅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更直接催生了以Treg细胞为中心的治疗策略。如今,全球有超过200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应用范围涵盖癌症治疗(增强免疫系统以攻击肿瘤)、自体免疫疾病(恢复免疫平衡)以及干细胞移植(抑制排斥反应),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蓝斯德尔的非典型诺贝尔之路 这位让诺贝尔委员会“全球通缉”的科学家,究竟是何方神圣?佛瑞德・蓝斯德尔的学术与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奋斗史。 他于1983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博士学位,师从现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教授的西德尼・戈卢布(Sidney Golub)。UCLA校长胡里奥・弗伦克(Julio Frenk)在贺电中骄傲地表示:“佛瑞德・蓝斯德尔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自体免疫疾病的理解,并催生了拯救全球生命的疗法。从改善多发性硬化症的护理到推进癌症治疗,他的工作正驱动著将塑造人类健康未来的医学突破。我希望所有UCLA人都能为这份实至名归的全球认可感到自豪。” 蓝斯德尔曾在2017年获颁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时感性地说:“我在大学时就爱上了免疫学。它触及了我们生物学的太多面向,让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投入毕生心力的重要工作。” 1987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蓝斯德尔并未选择传统的学术道路。他先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投身产业界,加入了当时的生物制药公司Immunex,专注于T细胞活化与耐受性的研究。之后,他陆续在Darwin Molecular、ZymoGenetics和诺和诺德(Novo Nordisk)等知名生技公司担任要职,并曾担任帕克癌症免疫治疗研究所(Parker Institu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首席科学官。目前,他是索诺玛生物疗法公司的科学顾问,持续在业界发挥影响力。 兰斯德尔的职涯轨迹,完美体现了基础研究如何与产业应用结合,将实验室里的发现转化为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产品。UCLA作为顶尖学府,除了蓝斯德尔,历届校友还包括2021年医学奖得主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2013年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等共有九人摘下诺贝尔桂冠,另外还有八位UCLA的教职员获此殊荣。 当全世界的镁光灯聚焦在斯德哥尔摩之际,世人也期待著那位正在爱达荷州山林中“充电”的诺贝尔奖得主早日“回到人间”,接收这份迟来的、却无比荣耀的惊喜。或许当他重新打开手机、连上网络,看到手机里成千上万的未接来电与信息时,他的反应将是2025年诺贝尔奖最值得期待的“彩蛋”。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