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 ||||||||
柯克之死 黑暗过后 只剩… | ||||||||
wforum.com 2025-09-28 23:06 杨艾俐/风传媒 | ||||||||
爱最能克服恐惧和愤怒,柯克遗孀在其葬礼中公开表示,已经原谅凶手,认为那是基督所行之道,也是柯克会选择的路──不是仇恨,而是爱。她也承诺要延续丈夫的使命与理念,绝不会让让柯克的声音消失。 黑暗之后,能留下的,或许只剩爱。9月10日,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演讲。话音未久,一声枪响自屋顶传来,子弹击中他颈部。急送医院,终究回天乏术,年仅31岁的保守派领袖,就此殒落。 柯克之死,立刻成为意识形态对决的火药桶。美国近60年来,自甘迺迪与金恩遇刺以来,未曾有过如此震撼的政治枪击案。震波不只撕裂华府,更激荡全球,左右两派对立之烈,可能从此再难收拾。 这里最应究责的是川普,领导人遇到这等暗杀大事,应该哀矜恤怜,他却是著实捡到枪,将此作为团结保守派,尤其保守派年轻人的政治资本,大大操作一番。他说这是“美国的黑暗时刻”,指责凶手“绝不能原谅”,说是自由派针对保守派的战争,并强调要追查是否有人资助或协助。 左派也不遑多让,美国报纸通常不愿对逝者多加注解,但这次左派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纷纷祭起监督执政派系大旗,翻检柯克生前的争议言论,企图将其“去英雄化”,甚至妖魔化。 但是极左派网路社群就不会这么含蓄了,幸灾乐祸有之,“该死”、“下地狱”之声此起彼落。一位小学教师甚至强迫学生多次观看柯克遇刺的血腥镜头,遭到家长举报。对民主党而言,这是双重伤害:既要面对保守派的愤怒,又得处理内部激进派的声音。左派的道德制高点,在一夜之间被削弱。 综观两派反应,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也是《庄子》〈齐物论〉里讲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柯克之死并非孤立事件,5天前,英国极右领袖罗宾森号召超过10万人走上伦敦街头,高喊反移民及反伊斯兰,英国民族主义的怒吼响彻云霄。过不久伦敦一名台湾女性也成为歧视移民的受害者,她在伦敦市中心遭数名白人少女无端围殴、拳打脚踢,头发被扯住往墙上撞。警方姗姗来迟,反应冷漠。这些事件交织,成了当代欧洲的阴影。 这一切的背后有其深长脉络。自1960年代起,左派长期掌握文化与思想主导权:反战、性解放、反体制、同性恋、变性运动,一度风行校园。然而近年,保守派开始逆袭,进军大学。柯克领导的“美国转捩点”在校园遍地开花,标志著右派重新塑造青年政治版图。 美国有句话揶揄左派,“20岁你不是左派,是你缺乏心;40岁你还是左派,是你没有脑”,这句话或许粗糙,却点出世代转向的趋势。右派这些年既收拢中年选民,也夺回年轻一代的注意力。 而且种种开放政策已实在影响了多数人的权益,例如校园多元化政策(即多人种、多文化),使白人和亚洲人进去名校比黑人和西裔人难上1倍。政府单位迁就多元化,不单影响白人就业机会,而且影响国家安全,华盛顿今年发生的大空难,军机撞商业飞机,两架飞机65人全部罹难。当时航管员就是靠著多元化政策进来的员工。 柯克之死,使“言论自由是否仍安全”成为美国的核心疑问;而伦敦的暴力,提醒我们仇恨不再潜伏。当暗杀、举报、街头冲突与政策争辩同时涌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共同困境:在恐惧与愤怒波涛汹涌之际,民主如何再现对话的空间? 最后还是爱最能克服恐惧和愤怒,柯克遗孀在其葬礼中公开表示,已经原谅凶手,认为那是基督所行之道,也是柯克会选择的路──不是仇恨,而是爱。她也承诺要延续丈夫的使命与理念,绝不会让让柯克的声音消失。 黑暗之后,能留下的,或许只剩爱。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