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歼-10CE实力太强了 独自猎杀阵风? | ||||||||
wforum.com 2025-09-27 14:28 世界军事网 | ||||||||
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过去四个多月后,英国《空军月刊》的一篇深度报道,揭开了这场空中对决的关键细节。 文中最令人震惊的描述莫过于:歼-10CE发射霹雳-15E导弹时,并未依赖预警机直接引导,全程自主完成锁定、发射到命中的全流程,而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直至被击中,都未能察觉威胁。这一细节颠覆了此前外界对空战的猜测,也让歼-10CE的真实战力浮出水面。 要理解这场空战的特殊性,首先要理清巴基斯坦空军的预警机配置。巴空军虽装备4架ZDK-03预警机,但这款机型最初是为搭配“枭龙”战机设计,缺乏引导霹雳-15E远程导弹的软硬件基础。 为解决这一问题,巴方在2023年夏季将一架ZDK-03送回中国升级,按常规两年升级周期推算,这架预警机最早2025年初才能归国,剩余3架则完全未具备升级条件。也就是说,“五·七空战”爆发时,巴空军最多只有1架升级后的ZDK-03可用,甚至可能因升级进度滞后,连这1架都未投入实战——这也解释了为何此次空战中,ZDK-03全程“缺席”。 取代ZDK-03登场的,是经过简单改造的瑞典“爱立眼”预警机。《空军月刊》指出,巴空军选择它有双重原因:一方面,“爱立眼”采购时间更晚,硬件水平优于未升级的ZDK-03,能更好适配新型作战需求;另一方面,ZDK-03受限于系统兼容性,无法指挥巴空军现役的F-16战机,而“爱立眼”可无缝衔接歼-10CE、“枭龙”与F-16,实现全机队协同作战。
正是依托以战术数据链为核心的体系整合,巴空军在空战当晚率先锁定印度战机。在“爱立眼”提供的大致空域指引下,歼-10CE并未开启全功率雷达暴露自身,而是启动“凝视模式”——对狭窄区域进行高强度精准扫描,这一模式能将雷达有效探测距离提升30%至40%,恰好覆盖“阵风”的低空飞行轨迹。 锁定目标后,歼-10CE通过双向数据链,全程为霹雳-15E导弹修正飞行路径,直至导弹自主导引头激活。整个过程中,歼-10CE始终未被印度预警机或“阵风”察觉,这种“隐身式打击”,正是其战力被低估的关键。 反观印度的“阵风”战机,此次表现彻底打破外界对其“四代半标杆”的认知。被击落的“阵风”飞行员未能成功弹射,100%死亡率背后,是电子战系统完全没来得及反应——要么是歼-10CE的雷达信号截获难度极高,要么是霹雳-15E的突防速度超出了“阵风”的拦截极限。 要知道,“阵风”引以为傲的RBE2-AA相控阵雷达,标称探测距离160公里,仅能同时跟踪8个目标;而歼-10CE搭载的KLJ-7A雷达,探测距离超200公里,可同步跟踪15个目标,且具备低截获概率模式,能规避敌方雷达告警系统。 更值得关注的是歼-10CE的“隐性优势”。中航工业对其座舱、DSI进气道等强反射源进行了优化,将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低一个数量级,虽未达到五代机标准,但相比未做隐身处理、RCS达1.5平方米的“阵风”,仍形成了显著的探测差优势。 再加上“太行”发动机提供的1.8马赫超音速巡航能力,远超“阵风”的1.6马赫,歼-10CE在空战中既能快速抢占攻击阵位,又能在得手后迅速脱离。 这场空战的结果,并非单纯的“战机单挑胜利”,而是巴空军体系化作战与歼-10CE性能优势的双重体现。当印度还在依赖“阵风”的纸面参数自信时,巴基斯坦已通过装备整合与战术创新,将歼-10CE的战力发挥到极致。这也印证了现代空战的核心逻辑:单一装备的优势早已不够,体系协同与装备的实战适配性,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