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柯克争论:信仰政治化?还是信仰公共化?
wforum.com  2025-09-27 10:54  赵晓

赵晓评论文章:近日,友人转来一文《查理·柯克:一位披着基du教外衣的政治操盘手》,希望听到我的回应。

我注意到:此文引发了百余条讨论,且评论区否定、批评的声音明显多于肯定的声音。

但我愿意先为作者说两句话。

第一,文章具有批判性思维。基du徒不能人云亦云。

今天大家都在纪念柯克时,作者愿意从不同角度发问,这本身就是好的。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兼听不同观点与论证,最终独立思考:

柯克究竟代表什么?

我该如何看待他?

第二,文章有重要的警醒意义。

信仰在历史上的确屡次被工具化、政治化。

所以,这是非常危险与现实的试探。

教会若失去属灵根基,就可能被世俗权力利用。

alauae__000.jpg

即便在悼念柯克、好评如潮的当下,这样的提醒仍值得珍惜。

然而,批评亦有其道,批评本身也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校正。

例如,批评须精准、中肯,带着爱的温度;

回应建设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批评之后要回应建设性的问题:

基du徒究竟应不应该关心公共?

能否参与政治?

如果可以,该如何参与?

这正是原文不足之处。

文后的许多评论就不断指出:文章批评有余但建构不足,在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问题。

本文亦提出几点回应,希望通过厘清概念、界定边界等,进一步探讨基du徒公共参与的真正路径这一重大话题。

alauae__001.jpg

一、概念需要厘清

讨论问题,最怕概念模糊。

若概念不清,批评就容易落空,反徒生争端。

针对此文,特别澄清四个常见混淆:

1. 信仰政治化 ≠ 信仰公共化

• 信仰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faith):把信仰降格为政治工具,为权力背书、为利益服务。

• 信仰公共化(public faith / public witness):信仰不被关在私人空间,而是进入社会、法律、教育等公共领域,作光作盐(太5:13–16)。

麦克阿瑟牧师就曾说:基du徒参加大选是公共责任。当只有两位候选人时,他不能投给一位公开支持变性的候选人,于是投票给了川普。

alauae__002.jpg

这当然不是信仰政治化,也不是信仰妥协,而是基du徒在现实处境中的合理信仰抉择。

因此,把一切公共参与都归为“信仰政治化”,等于否认了基du徒的公共责任。

真正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怎么做”?

2. 私德 ≠ 公德

文章借批评柯克,多次批评川普的私德,显然是因为反川而反柯克,却忽略了公共政策(公德)的层面。

箴29:2 说:“义人增多,民就喜乐;恶人掌权,民就叹息。”

公德关乎众人命运,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alauae__003.jpg

Bible记载,大卫曾犯严重的罪,参孙也软弱失败,但神仍然使用他们(撒下11章;士16章)。

若以“私德完美”作为唯一门槛,几乎无人能在政治领域被神使用。

同样,作者也在进行政治评论,难道必须先证明自己道德完美,才有资格发声吗?

这种逻辑若推到底,可想而知,将导致“无人能言、无人能用”的荒谬境地。

因此,评判应更成熟:

在有罪的人性与有限世界里,谁的政策更贴近Bible,谁就更值得公共支持。

3. 政教分离 ≠ 信仰隔离

政教分离(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美国宪法设立这一原则,不是为了把信仰隔离于政治,而是为了防止政府设立国教、强迫信仰,也就是“防止权力侵入信仰”,而不是“禁止信仰影响社会”。

alauae__004.jpg

美国历史上信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处处可见:

• 州宪法中的信仰条款:在独立战争之后的几十年,许多州的宪法明确要求官员必须承认上di或Bible。

• 例如,1780年《马萨诸塞州宪法》就要求官员承认上di与Bible的权威;

• 1892年 Holy Trinity v. United States 案,最高法院在判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基du教国家”;

• 19世纪的《麦加菲读本》(McGuffey Readers)广泛引用Bible,塑造了数千万儿童的道德价值观。

这些都表明,政教分离≠信仰隔离。

它旨在保护教会免受国家操纵,同时保障信徒自由把信仰带入公共空间(徒5:29)。

柯克作为一位年青人,对政教分离认识有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是很正常的,也是可喜的,不应被攻击。

4. 文化使命 ≠ 偶像化政治

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 源自创1:28,基du徒要在各领域治理、管理、作光作盐。

文化使命的目标当然不等于要在建立一个“地上的基du教帝国”,而是强调信徒要见证神国的价值(腓3:20)。

所谓“基du教国族主义(Christian nationalism)”有不同层次的复杂光谱:

• 福音使命版:强调见证福音、以十字架更新文化;

• 公共责任版:强调公民责任,在法律与教育中发声;

• 文明保守版:把信仰视为西方道德与文化传统根基;

• 极端民族偶像化版:把国家或民族凌驾于福音之上,以政治凌驾甚至取代救恩。

若不加区分,就会造成误解,把所有文化使命都等同于极端偶像化。

这样不仅不公允,也使基du徒在公共领域失去合理的见证空间!

且无法回答:“那基du徒该如何守住信仰而不政治化?”

二、灵恩等:不能简单地一概定性

文章把柯克与灵恩派、摩门教联系在一起,并几乎直接推进到“混杂”“异端”的结论。

这,并不严谨。

1. 灵恩运动层次复杂

极端灵恩确实存在偏差,但也有主流灵恩群体,仅强调对圣灵恩赐开放或渴慕。

若一概斥为异端,就等于否认神在当代教会的多样工作。

2. 摩门教并非一无可取

摩门教在核心教义上严重偏差,我们不能在神学上妥协。

但他们的传教热忱、群体凝聚、生活纪律,是否一无是处?

Jesus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约4章)、保罗在雅典引用外邦诗人(徒17章),都说明:

面对异端和外邦群体,教会既不能妥协真理,也不必全然拒绝。

若摩门徒在公共议题上与基du徒同工,例如维护家庭、反对堕胎,我们可以在公共政策层面合作,但保持神学界限。

alauae__005.jpg

3. 政治联盟 ≠ 神学合一

文章把柯克与这些群体的合作直接定性为“混杂”,未免过于武断和偏激,因为政治联盟与神学合一不同。

历史上福音派与天主教在冷战、堕胎、婚姻议题上合作,并不是抹平差异,而是寻求可能的共识。

4. 群体差异 ≠ 个体失真

原文在论证时,常把群体的极端现象当作整体代表。

例如:把 Calvary Chapel 系列教会直接等同于灵恩派极端,把摩门教的神学偏差外推到摩门教徒一切的社会行为,把柯克对某些牧者的接近视为全面认同他们的神学。

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很容易导致失真,也容易激化群体撕裂、教会失和。

Bible提醒我们:“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7:24)。

批评若失去公允,反而削弱其说服力。

alauae__006.jpg

三、方法上的漏洞

文章在方法上也存在明显问题。

从前面的论述,可看到:

1. 稻草人风险:

放大对方最极端的言辞,却忽略温和表达。

2. 定性过快:

从“互动”直接推到“混杂、异端”,缺乏更加严格的逻辑以及中间层次的分析。

3. 缺乏建构:

反复强调“危险”,却少有提出“如何守住信仰而不政治化”。

四、建设性的出路

1. 公共神学(public theology)建构

基du徒必须在真理上建立健全与平衡的公共神学:既避免工具化,又承担公共责任。

警惕信仰政治化,但更要坚定作光作盐,筑山上之城,天国转化万族万邦的信仰公共化的方向。

2. 责任投票(responsible voting)

现实政治没有完美人选,但基du徒必须以信仰为准绳,作出最负责任的公共选择,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和自己政见不同的基du徒的选择斥为“信仰政治化”或“政治妥协”。

3. 分清极端与主流

对灵恩:警戒极端,但不能一概否定。

对摩门或其他社会群体:

坚持真理,同时保持温柔谦卑与尊重,在公共事务的共同点上可有限合作。

五、结语:信仰公共化——不是能不能,而是怎么做

信仰的见证人

柯克不是什么“政治操盘手”,而是信仰的见证人:

他不是政客,从不追求个人的权力位置;

他不是政治家,从未拥有一官半职;

更谈不上政治操盘手,因为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某种利益算计,而是出于信仰、真理与勇气。

基du徒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最真实的身份是基du徒——一位有教会委身、有家庭责任、有生命见证的基du徒。

他所渴望的,从来不是操纵政治,而是为真理和信仰作见证;

他所使用的方式,从来不是暴力冲突,而是象Jesus、苏格拉底那样,透过和平的讨论与公共见证,请人来“证明他错了”。

柯克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他年轻有为的政治成就,也不在于他能汇聚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在于他始终坚持信仰公共化(public faith / public witness)。

在他看来,信仰从来不是仅限于个人内心的灵修,而是必须进入公共空间,成为见证、责任与使命。

他用生命践行了这一点,他的血如今正在地上发声(来11:4)。

alauae__007.jpg

提醒我们

而这场关于柯克的争论提醒我们:

基du徒在公共领域的角色,固然不是“盲目政治化”,但也绝不是“全然撤退”或“当看客”和“评论家”,在一旁指责他人,而是在十字架真理里找到一条中道——既守住福音的纯正,又承担公共的责任,且与相爱的弟兄一起去为主争战。

是的,对于公共与政治,真正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如何做”:

如何守住信仰、不失见证地参与?

而这,正是当代教会的盲点:我们常把信仰局限于“个人安慰”或“教会生活”,却忘了主Jesus呼召我们“作世上的盐、作世界的光”(太5:13–16),把信仰活在公共领域。

alauae__008.jpg

此外,Bible还提醒我们:

Jesus被钉十字架,表面上是罗马政权的判决;

直接原因是群众的盲目呼喊——他们宁可选择强盗巴拉巴,也不要救主(约19:15);

更深的原因,是宗教领袖——那些没有爱心、却喜欢用律法论断人的人(太27:18)。

而根本上,是因为Jesus的大爱——祂甘愿用自己的死,来救赎我们这些罪人!

alauae__009.jpg

柯克的死,是否也揭示了类似的多重层面?

• 表面上,是另一个年轻人扣动了扳机;

• 背后,是被极端思想操纵、煽动的群体;

• 更深的原因,是教会自19世纪以来的沉睡与公共缺席;

• 本质上,是上di爱的许可——祂要用柯克的血,唤醒社会,唤醒教会,也唤醒我们这些心硬的人。

所以,今天我们必须警省:不要再做“退出派”,不要再做“逃避派”,更不要做那种只会用手指论断别人、自己却什么也不肯去做的人。

柯克的血,若只换来争论、批评与自义,那真是白流了!

alauae__010.jpg

请好好思想:

神的爱与心意在这件事上究竟是什么?

愿我所爱的弟兄姐妹们千万勒住口舌,不在凶手之后,再向柯克开第二枪!

而是让他的生命与牺牲,推动我们更深地悔改,更多地见证,更真实地进入Jesus!

愿这场有关柯克弟兄的争论,不成为教会撕裂的导火索,而成为推动教会反省百年来的偏航,理解“信仰公共性”、重回大道的契机!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48小时新闻:
俄罗斯罗列中国福建舰航母四大“缺陷”
中美造不出!俄罗斯压箱底的NK-32有多牛?
歼-10CE实力太强了 独自猎杀阵风?
惊爆“美军准备发动空袭”
配备涡扇-10的无人战斗机 将成颠覆空战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