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1日,瑞典外交部长玛丽亚·马尔默·斯特纳加德(Maria Malmer Stenergard)在接受《政客》(Politico)采访时直接发难,直指欧盟内部对乌克兰援助机制存在“严重失衡”,尤其北欧国家在资金分摊上“承担了不成比例的高压责任”。她明确警告,这种援助模式“从长远看无法持续”。 这一表态并非情绪化发泄,而是北欧国家长期积怨的集中爆发。斯特纳加德提供了一项关键数据:北欧五国总人口不足3000万,但在2025年内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额,预计将占到整个北约援乌支出的三分之一。她直言,“这显然不是一个公平的分摊模式”。 这一比例的失衡暴露的不仅是财政压力,更暴露出欧盟政治共识正在溃散。瑞典这番公开质疑,首次在欧盟层面打破了“援乌团结”的表象,标志着围绕责任分配的核心矛盾正被推上桌面。 援乌共识摇摇欲坠:大国回避,小国买单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就以“道义担当者”自居,在对乌军援占GDP比例的排行榜上长期位列前列,成为西方援助体系的中坚。但随着战争进入胶着期,财政承压持续增加,小国的耐性开始耗尽。 斯特纳加德在采访中明确点名“其他国家在援助上的缺位”。而这一“缺位”,往往恰恰出现在欧盟经济规模最大的核心成员国身上。数据显示,德、法、意等大国在援乌投入占GDP比例上长期落后,极大加剧了援助成本在成员国间的不均分布。
这种“不对等责任”正在蚕食欧盟内部的政治信任。表面上的援乌团结,实则已沦为政治口号。那些喊得最响的国家,贡献最少;而被动“做加法”的北欧国家,如今已无法继续扮演冤大头角色。 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真能救场吗?为解决分摊争议,欧盟内部正围绕“援乌资金来源”展开新一轮博弈。三套备选方案正在酝酿中:其中两种依旧要求成员国增加财政注资,第三种则主张动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利息。 斯特纳加德将目光投向了最后一项选项,她坦言,在当前成员国普遍存在“预算疲劳”的情况下,动用冻结资产可能是“唯一现实可行的路线”。 但这条路线远非畅通。自2022年西方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约3000亿美元资产以来,欧盟已经分批将从这些资产中产生的约37亿欧元相关收益(约合40亿美元)用于支持乌克兰,但关于“动用本金或扩大用途”的计划仍存在法律和政治双重阻力。比利时等国家对此高度审慎,认为大规模动用冻结主权资产将开启危险先例,可能引发国际法冲击和反制后果。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冻结资产虽庞大,但并非“无风险提款机”。西方能否长期绕开法律约束进行转移支付,将成为评估这项方案成败的关键。 
腐败丑闻搅局:泽连斯基亲信再曝回扣案雪上加霜的是,乌克兰境内近期再次爆出震动西方舆论的腐败丑闻。据乌克兰国家反腐机构披露,总统泽连斯基的长期商业伙伴蒂穆尔·明迪奇(Timur Mindich)涉嫌在国家核能源公司Energoatom的一笔合同中收取高额回扣。
Energoatom作为乌克兰境内战略级能源基础设施企业,其腐败问题直接引爆了外界对援助资金使用透明度与合法性的担忧。西方多个议会内部已出现反对声音,质疑“是否继续为一个管理混乱、腐败蔓延的体制提供无上限支持”。 而更棘手的,是基辅方面正在推动一项高达1400亿欧元(约合16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计划,依赖的正是前述俄罗斯资产的融资利息收入。然而该计划目前已在欧盟层面遭遇严重阻力。比利时表态明确反对,援助计划卡死在“资金来源”与“合法性”双重争议之间。 共识裂解正在发生,欧盟援乌走向何方?斯特纳加德公开发难,打破了欧盟对乌援助内部的“沉默协议”,也将所有问题抛回了布鲁塞尔桌面:谁来买单?援助的政治底线在哪里?北欧是否会继续被“绑定责任”?被冻结资产能否承载欧盟未来的风险筹码? 更关键的,是当乌克兰自身治理问题与外部资助疲软同步加剧,“长期援助”的战略逻辑正在动摇。西方对乌克兰的承诺,在2022年是出于战争正义的政治宣示,但到了2025年,面临的是财政耗竭、社会疲态与内部信任崩塌。 瑞典此番强硬发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北欧国家集体态度转变的前奏。一旦“主动出钱”的国家公开反对,援助机制将面临系统性崩溃。 从目前趋势看,“继续援乌”或许仍是欧盟文件上的政治正确,但“如何援”“谁来援”“援到哪儿”这三重核心问题,欧盟尚无清晰答案。
瑞典掀起的这一波外交风暴,或许只是开始。表象上的团结,已经无法掩盖实际上的责任博弈。一个最讽刺的现实是——乌克兰还未“重建”,欧盟的内部共识已开始瓦解。而这场撕裂的代价,终将由整个欧洲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