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 美国蒸汽弹射公司破产了吗? | ||||||||
| wforum.com 2025-11-10 15:28 星话大白 | ||||||||
随着川普在10月28日宣布将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以后建造的航母必须使用蒸汽弹射器和液压升降机。 我们网络上也开始流传一则说法称:“美国蒸汽弹射公司“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BW)已经破产,并且被我方国企收购,变成中资企业”。 因为这则消息看着让人感觉很爽,所以被广泛传播。 但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我也基于实事求是精神,做了事实核查。 (1)事实核查 1、正如我在11月7日的文章里所说,美国的蒸汽弹射生产线确实关停了20年了,那当年的技术团队早就解散了,现在美国就算想重新开启蒸汽弹射生产线,也并非易事。 2、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BW)公司在2000年破产过一次,因为“石棉事件”遭到大量索赔,于2000年申请破产,并于2006年完成重组程序,跟蒸汽弹射没有什么关系。 随后到现在,BW公司没有再破产。 BW公司成立于1856年,专注于生产“锅炉”。 这个锅炉专业说是“蒸汽发生器”,包括各类发电厂、工业锅炉。 此外,BW公司还长期为美国核动力航母、核电站供应蒸汽锅炉。 除了生产锅炉,BW公司还生产核反应堆和部件,生产商用核电设备。 2015年,BW公司把其发电业务剥离,由BWXT公司专注于美国政府、军方的核电业务。 也就是,BW公司专注于商用锅炉业务,BWXT专注于军工核电业务。 并且,BW公司和BWXT公司,于2015年先后在美股上市,目前正常交易,没有破产。 那么网传的BW公司被我方国企收购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BW公司有一家中国分公司,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 2018年3月,这家合资公司回购了其美国股份,成为一家国有企业。 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电站锅炉、工业锅炉、锅炉岛成套及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研发制造,跟“蒸汽弹射”并没有什么关系。 BW中国分公司被收购,被传播成BW破产被我方国企收购,这显然是被加工和歪曲的。 其实这个消息一开始就有一个逻辑硬伤。 因为BW公司是有涉及军工的业务,美国是不可能让这种涉及美国军工的企业整体被我方收购。 顶多就是让其中国分公司,不涉及军工业务的部分,并且只涉及中国境内业务的部分,被收购。 这个消息的查证,正常来说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因为BW公司目前还在正常运营上市,一打开股票行情软件输入该公司代码,就知道这家公司没有破产。 不过,我在查证过程中,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BW公司实际并没有涉及“蒸汽弹射器”的业务。 BW公司只是提供了尼米兹级航母的“蒸汽锅炉”相关部件。 这个锅炉跟蒸汽弹射器的关联,只是提供了“蒸汽源”。 至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装备的蒸汽弹射器,跟BW没什么关系。 在BWXT官网上,有写着1966年“启动了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可能有人看到这个介绍,再加上BW生产“蒸汽锅炉”,有人就想当然的以为是BW生产蒸汽弹射器。 再加上BW中国分公司被我方收购的事情,有人就在这些消息传播过程中,把这些消息加工组合成“美国蒸汽弹射公司BW已经破产,并且被我方国企收购,变成中资企业”,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爽的谣言。 那么现在就有个问题,那美国的蒸汽弹射器是谁设计开发,并且谁生产的呢? 既然都查证了,我就索性查证到底。 并且我也想知道,实际生产美国蒸汽弹射的企业是哪家,还有没有能力生产蒸汽弹射。 我也搜索了大量资料,美国网络上关于蒸汽弹射的资料也并不太多,我也是找了半天才把来龙去脉理清楚。 (2)美国蒸汽弹射由来 2001年出版的《英美战略合作:航母在在西方战略中的作用,1945年-1955年》一书里,有提到美国蒸汽弹射器的发展历史。 蒸汽弹射器最早是英国人发明的。 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还在用液压弹射器,但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重的喷气式飞机。 当时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蒸汽弹射路线,利用舰船自身的蒸汽来驱动弹射器活塞,美国海军航空局曾考虑过这个方案,但最终否决了。 一条是内燃弹射路线,也就是通过爆炸来驱动弹射器活塞。 当时美国人研发的是内燃弹射路线,而英国人研发的是蒸汽弹射路线。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名苏格兰机械工程师研发出“蒸汽弹射器”,并申请了专利。 一开始,英国人将蒸汽弹射方案提交给美国海军,但美国海军对被自己否决过的方案不感兴趣。 不过随着内燃弹射方案的失败,再加上有美军飞行员去英国交流时,测试了蒸汽弹射器,确认蒸汽弹射器优于内燃弹射器。 最终,1952年,美国海军部长批准在美国航母安装蒸汽弹射器,购买了5台英国的蒸汽弹射器,并且该弹射器在美国获得许可生产,型号为C-11。 以上这些信息,来自下面这篇关于美国海军史的文章。 所以,蒸汽弹射器在美国获得生产后,就由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工程团队开发和测试,并迭代优化。 而蒸汽弹射器的主要生产和集成工作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负责。 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是亨廷顿英戈尔斯工业的子公司,位于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唯一建造商,包括现在福特级航母,也是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负责建造,显然该造船厂并没有破产。 而研发蒸汽弹射器是由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工程团队负责。 对此,我也查到一个关键的信息。 2015年,美国海军航空维修局网站有发布一篇,记录美国海军一名工程师退休时的纪念文章。 这名美国海军工程师名为莫杰斯特·扎哈尔琴科,他是航空母舰项目执行办公室(PEO)航空舰艇集成(ASI)部门的副主任,负责航空系统,其职责是确保海军航空系统与舰载系统的成功集成。 虽然他的办公地点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海军造船厂,但他隶属于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 1982年他领导开发了低压弹射器C-13 Mod 2“胖猫”(Fat Cat)。 这个C-13 Mod 2就是美军对于蒸汽弹射器最近一次优化迭代版本,外号“胖猫”。 C-13-3只在法国航空母舰戴高乐号上使用。 也就是说,美军1952年购买了英国的蒸汽弹射器和专利后,一直是由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下属的“航空舰艇集成”部门的工程团队来优化迭代。 从C-11,优化到C-13-2。 然后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这个美国航母唯一指定造船厂,来负责集成和建造蒸汽弹射器。 因为蒸汽弹射器并非一个可以独立插拔的部件,会有遍布航母的蒸汽管道,所以制造蒸汽弹射器需要航母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进来。 以上就是我查证的关于美军蒸汽弹射器的来龙去脉。 所以,网传这个美国蒸汽弹射公司破产并被我方收购的传闻,除了结论“美国现在没有蒸汽弹射生产线”是对的,但过程全是不实信息。 (3)信息污染的危害 其实像这样关于美国的谣言,我本来是懒得去澄清的,我没有义务去帮美国辟谣。 但关键这个谣言涉及到我方,并且有信息污染的趋势,开始出现各种以讹传讹。 比如下面这个留言就很典型,他居然谣传称“北京巴威被国际上认为唯一能生产蒸汽弹射器的企业”。 这就存在“爽文式抹黑”的问题。 这种看似很爽,包装在“爽文”外衣底下,却暗戳戳的暗示一个信息,就是我方蒸汽弹射技术是来自于美国。 但这完全是错的。 我方蒸汽弹射技术是自己研发的,跟美国没关系,也跟“北京巴威”没关系,前文提到北京巴威是只生产锅炉。 此外,美国蒸汽弹射企业被我方收购的谣言,在经过广泛传播后,很多知名人物也开始不加以查证就进行传播。 这属于信息污染扩大化。 由于这则谣言是很容易被辟谣的,随着传播这则谣言的我方阵营大V越来越多,就会存在辟谣时,起到打击我方阵营大V的效果。 所以,面对这种容易被辟谣的爽文谣言,最好就是尽快辟谣,阻断谣言的传播路径,避免进一步信息污染扩大化。 除了“爽文式抹黑”外,也存在自黑式洗白的问题。 也就是传播一些半真半假的谣言,然后在辟谣的时候,连带把一些事实真相给否定了。 由于很多人看辟谣信息时,也是只看一个大概,一件事情里有一半是假的,人们就容易以为整件事情是假的。 比如,美国当前没有蒸汽弹射生产线是事实,被我方收购是谣言。 但有人可能就会通过辟谣这件事情时,把美国没有蒸汽弹射生产线的事实给否定了,让人以为既然美国蒸汽弹射企业没有破产,也没有被收购,就很容易重启蒸汽弹射的生产。 这就是自黑式洗白。 但美国当前没有蒸汽弹射生产线,这是事实。 其实不单单这件事情,长期以来,我们网络上一直存在很多“爽文谣言”。 炮制这些“爽文谣言”的人,一方面可能是流量至上的营销号为了利益炮制的,另外一方面也有敌人搞认知舆论战的可能性。 把这些容易被辟谣的“爽文谣言”通过营销式传播,去污染我们信息网络,让很多我方阵营大V去咬钩,从而在辟谣时,对我方阵营大V的信用进行打击。 这次我就看到,不少知名人物都不假思索去传播这则谣言,这其实是不应当的。 由于当前“爽文谣言”泛滥,这就要求我方阵营大V,在传播消息时,要更有责任心,要多加查证才能去传播,否则一不小心就容易踩到敌人设下的舆论陷阱。 说实话,网络舆论陷阱非常多,哪怕是我也得小心翼翼,否则一不留神就容易踩到坑里去。 所以我现在对于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都会本能的先查证一下。 确保有公开可信的信源报道,有时候哪怕是有媒体报道都不能确定可信,需要有多方信源交叉印证才行。 我的原则是基于实事求是精神,不用谣言去攻击敌人,因为容易被反噬。 主要美国需要开倒车回去用蒸汽弹射,已经是很爽的事情,没必要通过造谣,来让自己更爽。 通过事实让自己爽,才是真的爽。 谣言让自己爽,就是自嗨。 现在美国在走下坡路,未来会出现更多让我们感到很爽的事实。 我们不需要通过谣言来自嗨。 通过造谣来让自己更爽的问题在于,一旦被辟谣了,要么就容易让自己不爽,要么就跟MAGA一样,脱离现实,独自在信息茧房里赢。 本来事实就已经很爽,而造谣爽文的问题就是,一旦被辟谣,本来很爽的事实,也容易变得不爽,因为之前预期过高,这就是我常说的“反向预期管理”,也可以说是“爽文式抹黑”。 拿这件事情举例。 “美国蒸汽弹射企业破产被我方收购”,这样一个爽文谣言大量传播,很多人信以为真后。 最后发现这是个谣言,美国蒸汽弹射企业没破产,也没被我方收购,可能就有人会感觉不够爽。 而忽略了,美国需要倒车回去用蒸汽弹射,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足够爽。 忽略了,美国电磁弹射技术存在重大缺陷,这个让人感觉到更爽的事实。 我们要让事实变得让我们足够爽,基于事实去爽,而不是基于谣言去爽。 其实这次事情真正的爽点在于,美国辛辛苦苦研发了20多年的电磁弹射技术,被证明存在重大缺陷。 真正爽点在于,美国摊上了川普这样一个反智总统,在这样重大技术路线问题上,开倒车。 (4)真正爽点 美国电磁弹射技术存在重大缺陷,正常人的逻辑是,应该想办法去弥补这个缺陷,或者干脆就是向中国学习,从根本上的电力系统去解决,加速推进第二代综合电力系统,也搞中压直流。 而不是像川普这样,直接凭个人喜好,干脆开倒车,回去用明显落后的蒸汽弹射技术。 蒸汽弹射技术已经面世70多年了,从原理上就存在缺陷,跟不上时代。 蒸汽弹射器储存蒸汽压力,直至达到预设压力后释放,然后弹射器活塞迅速沿弹射器汽缸向下运动,把飞机弹射出去。 这意味着,在蒸汽压力最高时会产生一个很高的瞬时冲击,因此飞机机体承受的所有压力都集中在发射瞬间。高发射冲击力会导致机体过早出现应力裂纹,缩短飞机寿命。 这也导致蒸汽弹射无法弹射一些大型无人机,使用上比较受限。 而且蒸汽弹射设备庞大,维护需要很多人手,成本很高,还需要大量淡水。 因为蒸汽弹射这些无法解决的缺陷,所以电磁弹射必然是下一代弹射技术路线。 向川普这样开倒车,只会让美国在电磁技术上越发落后。 不过,大家其实也不用把川普口嗨太当一回事。 我查证这件事情的过程里,发现川普在2017年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了。 2017年,在参观福特号航母后,川普告诉《时代》杂志,舰上的水兵告诉他,这套新系统“不好用”。在那次采访中,他承诺要恢复“蒸汽弹射”。 当时川普说“他们用的是数字化系统。什么是数字化?这非常复杂;你得是爱因斯坦才能搞明白。” 川普说,“你们打算用什么系统?” 有人回:“先生,我们坚持用数字化系统。” 川普说,“行。你们要用该死的蒸汽动力系统,数字化系统要多花几亿美元,而且一点用处都没有。” 也就是说,川普连“数字化系统”都想否决。 电气化、数字化是未来发展方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结果川普就想开倒车,回到“蒸汽时代”。 美国碰上这样一个反智总统,才是让人感觉最爽的事情。 只可惜,川普的嘴嗨还估计很难实现。 川普2019年同样是访问日本的时候,在两栖攻击舰“黄蜂”号上对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说:“我这就下命令——我们要用蒸汽弹射,我们不需要那么高的速度。”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军也没见重回蒸汽弹射。 这主要是因为,蒸汽弹射并非一个独立部件,而是会在航母遍布蒸汽管道,是否用蒸汽弹射,是涉及到整个航母的设计。 据报道,福特级航母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容纳一套完整的动力系统,该系统并不依赖于遍布舰体的蒸汽管道。相反,核反应堆产生的电力驱动涡轮机,为全舰电网供电。由于无需像尼米兹级航母那样铺设大量的蒸汽管道,福特级航母的空间分配也与尼米兹级航母有所不同。 如果要把福特级航母改回用蒸汽弹射,那么美国海军将不得不花费数十亿美元来重新设计这艘船。 美国采用电磁弹射的福特级航母,目前只服役了福特号(CVN-78)一艘,在建3艘。 肯尼迪号(CVN-79)2015年开工,2019年下水,原定于2025年交付,现在推迟到2027年。 而目前建造中的企业号和米勒号是一起批量采购,二者是完全一样,也都采用电磁弹射。 所以,即使川普想用回蒸汽弹射,也只有等到第5艘福特级航母,才能实现,并且还要对福特级航母进行重新设计。 其实川普这样着急着要改回蒸汽弹射,也有其原因,就是美国航母青黄不接。 现在美国一大堆超期服役的航母,像这次连摔两架飞机的尼米兹号都服役了50年了。 美国现在11艘航母,8艘是2000年前服役的,只有3艘是2000年后服役。 2000年之前,美国基本保持间隔3年就服役一艘航母的速度,来维持航母舰队的新陈代谢。 但2009年服役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老布什号后,一直到2017年才服役了福特号,间隔了8年时间。 而福特号2017年服役,因为电磁弹射技术缺陷,一直到2023年才被部署战斗。 肯尼迪号现在2027年能不能服役都还是个问题,预计间隔要超过10年时间。 这就导致,之前很多旧航母面临退役,而新航母跟不上,容易让美国航母舰队缩水,进而影响美国军事霸权,乃至动摇美国霸权。 所以,川普才着急让美国尽快用回蒸汽弹射路线,想让新航母尽快出来。 然而,美国新航母难产,难道仅仅只是因为美国的电磁弹射技术缺陷?恐怕并不是。 这其实是美国整体高端制造业的根本性问题,这其实才是最大的爽点。 就像看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病在哪里,还在各种无力的挣扎,开倒车,瞎折腾。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