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俄军三面合围 乌军能挡住八倍兵力的碾压?
wforum.com  2025-11-03 14:17  观局有语

在顿巴斯战场上,那些原本只在军事地图上出现的小城,往往隐藏着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而今,波克罗夫斯克便处在这样的临界点上。10月31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披露,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罕见承认,俄军在该方向的兵力已达乌军的八倍,这一表态击穿了乌方数月来“局势可控”的叙事,也标志着这场攻防战进入尾声。

波克罗夫斯克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是乌军通往顿涅茨克西北防线后方的唯一枢纽通道。在阿夫杰耶夫卡失守后,它成为支撑整个顿巴斯中线的最后战术节点。而今俄军已从北、东、南三面合围,仅留西侧一条勉强维持通行的补给通道,第十二号战术支撑区成了乌军退可守、进无门的最后据点。

表面上这是一条宽约15公里的“生命走廊”,实则早已被俄军火力压制、无人机监控、桥梁摧毁,成了一条“通行但不可用”的死亡走廊。乌军依靠夜间转运和野战便桥苦苦维系,人员、弹药、补给甚至伤员的后撤都陷入半瘫痪状态,前线逐渐变成一个被围困的陷阱。

而比物理切断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战术钝刀子割肉”。俄军通过远程压制与地面封锁,步步挤压乌军的弹性空间。这种“围而不攻”“困而不打”的战术转变,正是波克罗夫斯克所处的可怕现实。

战术更新的剧场:俄罗斯的“慢性外科手术”

从巴赫穆特到阿夫杰耶夫卡,再到今日的波克罗夫斯克,俄军战术演化的轨迹愈发清晰。他们不再执着于装甲突击、快速包围,而是构建了一个以火力控制、远程压迫和无人机实时侦察为核心的“封锁毁灭型战法”。

此次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攻势就是俄军“非对称消耗战”思维的集中体现。他们用无人机与炮兵构建滞空火力网,用小组编队前出渗透扰乱后方调度,形成了战线模糊但实际控制力极强的包围圈。

这种打法下,俄军未必需要真正“打进城市”。只需在外围持续压迫、在夜间展开隐蔽行动、在关键节点布设侦察和火力点位,便能令乌军在补给线上崩溃、在增援决策中迷失、在撤退途中断裂。波克罗夫斯克正被一点点“麻痹神经”,城市虽尚未完全沦陷,但其作为作战体系一部分的功能已逐渐丧失。

与此同时,俄军部署了大量轻型快速部队:摩托化分队、单兵无人机携行组、快速伪装小队——这些单位并不寻求直接交火,而是持续制造不确定性,让乌军在每一次部署调整中都暴露风险。

更关键的是,俄军已不再使用“一波流突击”或“中心城区突围”这种高成本模式,而是通过“放血式消耗”拖死敌军意志。从三面压迫、逐点消解、割裂供应,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攻城战,而是一场在认知、情绪、资源与时间层面同步施压的慢性围困。

图片

泽连斯基的“死守模板”:政治叙事压倒军事理性

如果说俄罗斯打的是“慢性战术”,那么乌克兰的指挥系统依旧延续着一种惯性剧本——从马里乌波尔到巴赫穆特再到阿夫杰耶夫卡,这套逻辑几乎从未改变:前期对外否认危机、中期鼓吹可控局势、末期下令死守到底。

在波克罗夫斯克,泽连斯基又一次启动了这套剧本。据《乌克兰真理报》报道,前线多次提出“有序撤退、建立第二道防线”的建议,但总统办公室强烈反对,理由是:“这场战斗不能在舆论上输。”

泽连斯基本人在10月下旬表态称,“波克罗夫斯克的坚守关乎国家士气与西方支持者的信任”。言下之意,他深知这场战役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战术本身,但也正因此,前线成了叙事与现实的对撞点。

《基辅独立报》援引军方匿名消息称,继续坚守只会导致前线体系崩塌、后撤通道堵死,最终连“最后一架直升机”都飞不出战区。《政治报》更是在社论中点名批评泽连斯基:“撤退是战术,不是耻辱。”

而在华盛顿内部,CNN披露白宫官员已开始撰写“波克罗夫斯克陷落后如何解释军援效能”的备选措辞。美方正在为“败局中的合作叙事”预作准备,乌军是否撤退已不是核心,而是如何“止损”援乌政治账本。

于是这场战役逐渐变成了消耗性的“象征性战争”:不是为了战术胜利,而是为了维持一种国际道义立场与国内民族认同。但代价,是一城、一线、甚至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

武器与兵员的落差:不对称的战场资源倾斜

波克罗夫斯克战局的急剧恶化,背后是资源天平的全面失衡。俄军在2023年底完成战时工业动员后,其军工产能与兵员体系迅速成型。《金融时报》此前援引欧洲防务人士指出,俄军当前每月炮弹产能是乌军的三倍以上,且自给自足,不再依赖朝鲜或伊朗等外援。

而乌克兰则面临多重困境:国内兵源枯竭动员遇阻、补给线被扰、士兵待遇恶化、医疗资源不足,而最致命的是西方援助陷入“政治休克期”。

在华盛顿,国会因预算分歧冻结对乌拨款;在欧洲,援助计划一再拖延,德国、法国、波兰各有算计,欧盟联合采购系统效率低下,多笔弹药和装甲运输订单延宕月余。

这种“供应时间差”正逐步压垮前线的士气与配置能力。在泽连斯基10月试图访问法国、德国、比利时时,曾多次要求“前置援助”,但回音寥寥。西方舆论也开始公开讨论:“还要继续援乌到何时?”

失去的,不仅是炮弹与装甲,更是“坚守值得”的舆论氛围。

叙事的终点:当国际观众移开目光

当波克罗夫斯克陷入三面合围,当无人机盘旋、道路被毁、伤员滞留时,前线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阵地,而变成了一场叙事的残骸现场。

泽连斯基曾靠“坚守精神”赢得了西方的掌声与援助,但今天的战况正将这种象征消费殆尽。CNN、Politico、BBC等媒体近期的报道中,越来越少看到“英雄抵抗”,取而代之的是“失衡战线”“政治掣肘”“战略收缩”。

波克罗夫斯克或许仍在坚守,但它已无法再承载“象征性堡垒”的战略意义。西方公众耐心在削减,财政支出受到质疑,乌军士气遭遇打击,而俄罗斯则在低成本投入下逐步推进。曾经支撑乌克兰的那套国际叙事话语体系,正逐渐崩解。

当道义资本耗尽,当“死守”无法赢得更多拨款时,泽连斯基最终会面对一个更残酷的问题:是否还拥有对这场战争话语权的控制力?

他曾用坚守塑造叙事,如今却可能因“坚守过久”而失去讲述这场战争的资格。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相关新闻:
继印度后,土耳其也要“背刺”俄罗斯?
17万俄军压境,川普“挟弹抢筹码”
俄军将5万乌克兰人编入征兵体系?
乌克兰需要“鹰狮”
都说优势在我:俄乌战报,能挤出多少水分
“乌克兰战争”
48小时新闻:
骗美国拆了F22生产线?16年后,解开谜底
中国第4代核裂变反应堆 钍基熔盐堆有多牛?
喝这款韩国酒后 习近平“表情”被疯传 网友炸锅
美国新型无人机首飞 和中国差距更大了?
八倍兵力压境,乌军只剩“死亡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