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的困局:俄海军的时代缩影 | ||||||||
wforum.com 2025-08-19 14:03 星海之刃 | ||||||||
在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序列中,“恰巴年科海军上将” 号大型反潜舰的名字曾与功勋相伴。它曾为沉没的 “库尔斯克” 号核潜艇守护打捞现场 141 天,曾穿越巴拿马运河成为二战后首艘进入该水域的俄罗斯军舰,也曾在亚丁湾为 60 余艘商船护航、震慑海盗。但如今,这艘 1155.1 型舰艇的命运却笼罩在迷雾中 —— 自 2014 年进入第 35 修船厂维修以来,工期已拖延近十年,原定于 2025 年完成的大修与现代化升级至今看不到终点,甚至有传言称,它可能步 “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 号的后尘,走向封存或拆解的结局。 维修厂的 “三重枷锁”“恰巴年科” 号的困境,首先与它所在的第 35 修船厂密不可分。这座被海军界戏称为 “船舶坟场” 的工厂,早已因效率低下、事故频发声名狼藉。“库兹涅佐夫” 号曾在此经历漫长维修,最终因火灾、起重机倒塌等事故沦为笑柄,如今 “恰巴年科” 号似乎正在重蹈覆辙。 工厂的核心问题在于人员塌陷。合格的焊工、电工与工程师不断流失,取而代之的是缺乏专业技能的新手 —— 他们既无法理解上世纪 70 年代的舰艇设计逻辑,也难以完成复杂的现代化改装。而人员流失的根源,又指向资金困局:维修预算常年短缺,导致员工薪资低下、工作条件恶劣,形成 “资金不足→人员流失→工期延误→资金更短缺” 的恶性循环。更讽刺的是,即便针对工厂的刑事诉讼也无法打破这一怪圈。 技术层面的断层则让困境雪上加霜。“恰巴年科” 号的设计可追溯至冷战时期,当时的技术资料全靠纸质档案保存,半个世纪过去,大量图纸已不翼而飞。更致命的是,当年的设计者多已年过八旬,甚至离世,没人能说清舰艇内部管线的走向与设备的匹配逻辑。当维修人员试图用现代 “缟玛瑙” 导弹替换老式 “蚊式” 导弹时,才发现这不仅是换发射管那么简单 —— 配套的电子系统、火控软件都需要重新设计,而缺失的技术资料让这一切沦为空想。 功勋舰的 “价值悖论”尽管现状窘迫,“恰巴年科” 号的潜在价值仍不可小觑。作为 1155 型大型反潜舰的改进型,它的舰体设计堪称 “冷战杰作”:8000 吨的排水量赋予其优异的远洋适航性,足以应对太平洋的巨浪;坚固的结构使其在服役 30 余年后,仍被认为 “不存在解体风险”。 它的过往战绩更印证了实用性:2009 年在亚丁湾护航时,仅凭 presence 就迫使海盗 “集体休假”;2008 年与委内瑞拉海军演习时,作为编队核心展现了跨洋投送能力。军事专家认为,若能完成现代化升级 —— 加装 16 单元 “口径” 巡航导弹、“锆石” 高超音速导弹及 “铠甲 - M” 近防系统,这艘 “老舰” 完全有能力对抗现代驱逐舰甚至巡洋舰。 但现实是,升级计划正被多重因素牵制。一方面,俄罗斯海军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 22350 型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 级护卫舰,认为其代表未来;另一方面,“恰巴年科” 号的改造费用被曝可建造 2 艘新型轻型护卫舰,在 “成本优先” 的逻辑下,老舰的价值被不断低估。这种 “新老博弈”,恰是俄罗斯海军资源分配困境的缩影。 海军困境的 “连锁反应”“恰巴年科” 号的困局,远非单一舰艇的问题,而是俄罗斯海军整体衰退的微观切片。从宏观视角看,它暴露了三大深层危机: 工业体系的崩塌最为致命。苏联时期,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能年产数艘大型舰艇,而如今俄罗斯全年仅能勉强完成 1 艘护卫舰。第 35 修船厂的窘境只是冰山一角 —— 全国范围内,能熟练操作舰艇动力系统、电子设备的工人不足鼎盛时期的 1/5,技术学校的关闭更让人才断层难以逆转。有网友尖锐指出:“年轻人宁愿开网约车赚快钱,也不愿当焊工吸入粉尘,谁还会为海军培养接班人?” 战略定位的模糊加剧了资源浪费。俄罗斯拥有全球最长的海岸线,却陷入 “远洋舰艇不足、近海舰艇过剩” 的尴尬:太平洋舰队需要能跨洋作战的大型舰只,实际却只能靠轻型护卫舰 “凑数”;波罗的海的浅水区本适合小型舰艇,却仍在为 “彼得大帝” 号核动力巡洋舰的维修投入巨资。这种 “错位” 导致有限的资金被分散,既没能保住老舰,也没能加速新舰建造。 官僚体系的低效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库兹涅佐夫” 号维修耗资超 100 亿卢布却无果而终,“纳希莫夫海军上将” 号升级耗时 28 年、花费 220 亿卢布,最终仍前途未卜。正如网友吐槽:“钱花了,时间耗了,最后说‘不如拆了’—— 这不是维修,是洗钱。” 未来的 “艰难抉择”对于 “恰巴年科海军上将” 号而言,未来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咬牙完成升级,凭借 8000 吨舰体的潜力成为 “老当益壮” 的远洋主力;要么彻底放弃,将资金转向新型舰艇。但无论选哪条路,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俄罗斯海军究竟需要什么? 若选择保留老舰,需直面技术断层与工厂低效的现实 —— 或许可借鉴中国对俄制 956 型驱逐舰的改造经验,用模块化替换简化升级流程;若选择放弃,则需接受远洋能力进一步萎缩的代价 —— 毕竟 22350 型护卫舰的建造速度(年均 1 艘)远不足以填补空缺。 更根本的是,俄罗斯需要重建一套 “从冶金到造船” 的完整工业链,需要让技术工人重拾尊严,需要让海军战略回归理性。否则,“恰巴年科” 号的今天,或许就是更多舰艇的明天。 正如一位海军老兵在评论中所言:“苏联的军舰曾让世界敬畏,靠的不是单舰的强大,而是体系的完整。当我们开始争论‘保老舰还是建新舰’时,真正该问的是 —— 那个能造出‘恰巴年科’的时代,还能回来吗?”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