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六代机都要烂大街了 制造国还是只有一个 | ||||||||
wforum.com 2025-08-19 04:28 观雨大神经 | ||||||||
第一节·小孩那桌 现代战争最重要的胜负手就是制空权。 失去制空权的一方虽然不能说必败无疑,但肯定会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 那怎么争夺制空权呢?主要就是靠战斗机进行空战。 而战斗机世界里有一条铁律:数量无法弥补技术上的代差。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战斗机在技术上领先对手一个代际,那打起来就是单方面屠杀。 比如1982年发生的贝卡谷地空战,以F-15、F-16等四代机为主的以色列空军,把以米格-21、米格-23等三代机为主的叙利亚空军打了个84:0。 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都在拼命追求最新代际的战斗机。 别人有三代机,我也要有三代机;别人有四代机,我也要有四代机...... 反正在代际上不能被其他国家套圈,这是国防的刚需。 不过这个情况在五代机时代出现了变化。 美国早在80年代就启动了五代机的研发,并最终在1997年首飞了全球第一款五代机——F-22。 然而现在已经28年过去了,五代机依然没有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刚需。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大家不怕被套圈了?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和四代机时代百花齐放的景象不同,五代机的玩家非常少。 现在能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五代机的,只有中美。 至于其他国家造的所谓“五代机”,其实都是些半吊子货。 它们在性能上并不比改进后的四代机(也叫“四代半”)强多少,有的甚至还不如。 比如说韩国正在研发的KF-21,连弹仓弹射导弹的技术都搞不定,只能让导弹露在外面,严重破坏隐身性能。 这货真打起来未必是歼-10C的对手,因为它的雷达口径不如歼-10C。 所以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只要不是脑抽去和中美开战,手里有个“阵风”这种级别的四代半战斗机基本也够用了。 当然,后来美国拉盟友众筹的F-35项目确实增加了一些“五代机拥有国”。 不过数量很有限,因为美国只对最重要的那几个盟友供货。 所以当前“四代机够用”的大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是对西方阵营内部的国家而言,岁月依然静好。 毕竟只要你不和盟友开战,盟友装备五代机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其中法国就是这种“岁月静好”的典型: 一方面由于“五代机扩散”的范围有限,所以他们制造的四代半战机“阵风”在国际上依然很有市场(印巴空战前)。 另一方面因为“五代机拥有国”大多是自己的盟友,所以他们可以高枕无忧的拒绝购买F-35,以保持本国国防工业的独立性。 简直完美。 然而面对这个“完美的现状”,欧洲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甘心过。 因为现实中还存在着这么一个逻辑: 如果某款技术代差巨大的战斗机只被极少数国家掌握,那么这款战斗机除了防御国土外,还会具备另一项功能: 制定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你没有这玩意,那你只能坐小孩那桌。 而已经给世界制定了几百年规则的欧洲老爷们表示不答应。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重温列强旧梦。 野心很大,就是有点不赶趟。 在美国第二款五代机F-35首飞的2006年,欧洲的五代机连影子都没见着。 等到我国首款五代机歼-20首飞的2011年,欧洲的五代机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照这个节奏,就算欧洲老爷们能垂死病中惊坐起,即刻开启五代机的研发,也难逃被套圈的命运。 因为等你再花十几年把五代机搞出来的时候,中美的六代机估计也差不多出来了。 怎么办? 值此列强颜面危急存亡之秋,欧洲老爷们一咬牙一跺脚,拿出了一个终极锦囊: 弯道超车。 既然研发五代机注定赶不上趟,那我就干脆跳过五代机,直接研发六代机! 按照常规经验,全球第一款六代机应该会被美国制造出来,大致会在2030年左右首飞。 而欧洲只要别比美国晚太多就行,争取在2035年左右把自己的六代机搞出来,到时就依然可以稳坐“大人那桌”。 掐指一算,还来得及。 不过波音公司在2014年就公布了一款六代机的概念图。虽然当时美国还没有正式立项,但既然概念图已经有了,PPT还会远吗? 所以欧洲也必须得抓点紧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法国和英国签署了一份合作计划,叫未来空战系统(FCAS)。 该项目最开始的主要内容只是研发新式无人机,后来在2017年进行了全面升级,升级为了一个包括六代机研发在内的全套空战系统的研发项目。 强强联合,气势如虹。 然后英国就脱欧了...... 第二节·合纵连横 在2018年英女王批准脱欧法案后,英国人就给法国人寄去了分手信,两国在六代机赛道上的缘分宣告终结。 分手后的英国转头就开启了自己的六代机计划:“暴风”项目(Tempest jet fighter)。 现在回过头看,脱欧估计只是个借口,两国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还是谁也不服谁、都想占据项目的主导地位。 不过尽管失去了带英这样的强援,法国也并不慌张,因为他们的身边还有其他高手:德国。 法德两国在2018年签订了FCAS项目的合作意向书,后来西班牙也表示想助一臂之力。 行吧,战斗力加1也是加。 2019年巴黎航展,六代机NGF的模型在法德西三国国防部长的见证下揭幕。 至此,三国合作正式确立。 该项目对于参与国而言意义确实重大。 从现实角度来说,它可以取代法德西那些快退休的“阵风”、“台风”等战机。 从政治角度来说,它可以提升参与国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摆脱美国控制,重获战略自主权。 不过等到项目真正开始推进的时候,欧洲人勾心斗角的传统艺能就展现出来了。 比如说法国想掌握项目的绝对主导权、控制大部分技术和产业。结果不出意外,德西两国不同意。 另外法国还要求六代机在设计上兼顾舰载功能和核打击能力,而一没航母二没核弹的德国表示这纯属浪费资源。 德国也有自己的要求,他希望用自家的“台风”战斗机来作为六代机的技术验证机,但被法国否决。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法国一直担心德国窃取自己的先进技术,德国则担心自己砸了钱却拿不到项目控制权,沦为冤大头。 一通扯皮下来,原定在2025年造出技术验证机,现在已经成功推迟到2027年。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闹,该项目PPT的内容还是有一些亮点的。 FCAS战机在功能上注重和各种空战系统的协同作战,比如说其他战机、无人机、战舰、卫星等等。 可以认为它是整个空中作战系统的中枢。 这种体系化作战的理念非常符合时代潮流。 当然,战斗机自身的各项性能也要实现革命性的进化,否则就无法在残酷的现代空战中站稳“系统中枢”的位置。 而看着法国激动人心的PPT,一旁的英国人也没闲着。 当年甩掉法国后,带英就成功保住了本国对六代机研发的主导权,唯一的问题是自己的实力不太够。 和法国一样,英国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都不足以扛起研发六代机的重任。 所以他们也需要帮手。 2022年,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签署合作协议,在原先英国“暴风”项目的基础上,开启了新的六代机研发项目。 该项目名称为GCAP,意为“全球作战航空计划”。 那么带英为什么要找这俩哥们呢? 找意大利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几十年前的“台风”战斗机项目中积累了雷达和电子系统方面的经验(该战机由欧洲联合研制)。 拉日本入伙则主要是因为日本本身就有一个新一代战斗机计划:三菱公司的F-X项目。 该项目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先进战斗机项目一样,最终搞成了烂尾工程。 现在正好可以废物利用,把相关技术和经验拿到英国项目里回炉重造。 失败者联盟了属于是。 英意日的GCAP虽然比法德西的FCAS立项晚,但也有它的优势:人脉广。 比如说日本后来又去拉拢了一下印度,希望三哥能入伙分摊一下费用。三哥很感兴趣,不过现在还没完全谈拢。 而英国和意大利则联系了沙特,希望他能带资进组。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对该项目表示感兴趣。 甚至浓眉大眼的德国也从2023年底就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退出FCAS,转投带英的GCAP。 合纵连横,气质拿捏。 就在欧洲老爷们带着全世界一起扯皮的时候,2024年底,中国的两款六代机首飞。 哦豁,被套两圈了。 刚听到新闻时,欧洲老爷们是很着急的,恨不得第二天就把自己的PPT变成现实。 但看到实机后,他们就发现好像也没必要急了。 第三节·欧洲六代机的真相 无论欧洲人在六代机项目上如何折腾,都绕不开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个或一批国家,有没有可能在没有搞过五代机的情况下直接搞六代机? 其实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四个字:基础设施。 先进战斗机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 测试气动布局的大型超音速风洞、测试隐身性能的巨型微波暗室、测试飞机结构强度的静力破坏试验机、测试飞控软件的大型铁鸟台、模拟发动机高空飞行状态的高空模拟实验台、先进的雷达产业链、先进的发动机产业链、先进的导弹产业链、材料产业链、涂料产业链、3D打印产业链...... 缺一不可。 而且这些设施的技术水平还必须跟着战斗机的技术升级而同步提升,一代更比一代强。 所以你只有先搞五代机,才能在研发五代机的过程中升级好那些匹配五代机需求的基础设施。 然后才可能在这些设施的基础上继续升级出匹配六代机需求的新一代设施。 而没搞过五代机就意味着连匹配五代机的基础设施都凑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六代机的研发自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先进战斗机项目会烂尾的原因。 有些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找再多的臭皮匠过来凑数也没用。 比如说如果你带英自己都搞不出大型超音速风洞、巨型微波暗室...难道指望三哥搞出来? 法国也一样,他们的赛峰集团虽然号称全球著名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但其实只能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冷部件”(不需要暴露在高温燃气流中的部件)。 至于涡轮叶片这类技术含量极高的核心“热部件”(暴露在高温燃气流中的部件),则需要外国公司帮忙。 赛峰集团之前为阵风生产的M88发动机推力还不到8吨。 而无论是美国给F-22配备的F119发动机还是中国给歼-20配备的WS-15发动机,推力都超过15吨。 五代机和六代机因为要内置弹仓和增加载油量(超音速巡航很耗油),所以体型和重量都明显比同级别的四代机更大。 算下来发动机推力至少要比之前翻倍。 而这远远超出了赛峰集团的能力天花板。 可以说摆在法国人面前的是一个极高的门槛。他们如果自己跨不过去,难道指望西班牙带他们飞? 所以想靠多找几个帮手就实现战斗机研发的弯道超车,纯属痴人说梦。 但如果你说欧洲的“六代机之梦”一开始就注定没戏,其实也不准确。 事实上这个梦想还真的一度有成真的可能。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在东大拿出真正的六代机之前,并没有人知道六代机确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所以欧洲人虽然不一定造得出六代机,但在“定义六代机”这个事上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 “自定义六代机”,我上我也行。 说白了你只要搓出一个看起来比F-22强一点的飞机,就可以号称是“六代机”了。 而这个目标努努力还是可能做到的。 毕竟F-22在技术上只比阵风领先一代,而且还是一款28年前首飞的老机型。 但是当中国老老实实的造出两架真家伙后,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因为造出真家伙就等于给这个领域立了套硬标准。 欧洲人万万没想到,这年头居然还有不卷PPT卷生产线的老实人。 他们的“六代机定义权”就这么被卷没了。 那么我们立下的这套“六代机硬标准”是什么呢? 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气动布局上完全抛弃传统的鸭翼和尾翼(包括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 简单的说就是飞机身上只能有一对翅膀,即主翼,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留,整个就像一块被拍扁的大饼。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主要是为了追求极致的隐身性能。 鸭翼和尾翼,尤其是垂直尾翼,都存在一定的雷达反射面,再怎么优化都无法彻底消除。 而在氮化镓、氧化镓等新技术的加持下,现代雷达正进化得越来越强大。 所以如果不把鸭翼和尾翼去掉以追求极致的隐身性能,战斗机在未来的空战中就会无所遁形。 到时候一上天就被锁定,驾驶舱里警报响个不停,还当个屁的“空战系统中枢”。 而欧洲的两款所谓“六代机”都保留了垂直尾翼设计,在隐身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那他们为什么不去掉这些累赘呢? 因为这些尾翼并不是累赘。 无论是鸭翼还是尾翼,都是传统战斗机控制飞行姿态和动作的关键组件。 你要飞得稳、要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都需要这些翼面的配合。 去掉它们就如同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扔掉平衡杆。不要说做什么复杂动作了,搞不好直接就掉下去了。 这么说隐身性能和飞行性能根本就是矛盾的? 确实矛盾,研发先进战斗机本来就是在矛盾中找平衡、在刀尖上蹦大迪。 不过尽管如此,办法还是比困难多的。 欧洲人搞不定,不代表中国人搞不定。 第四节·解题方案 中国应对这个矛盾的解题思路是“矢量发动机+大量小舵面”。 所谓矢量发动机,就是喷口可以改变方向的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可以通过改变喷气的方向来辅助调整飞机的飞行方向,这就大幅降低了失去尾翼的负面影响。 而“舵面”是指安装在机翼和尾翼等部位的可动翼面。 平时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主要控制的就是这些舵面。 他们通过操纵舵面的偏转来改变气流方向,进而调整飞机的飞行姿态。 因此“舵面”也被称为“操纵面”。 六代机当然也有舵面,但因为六代机只有主翼,所以所有的舵面都只能安装在主翼上。 而且由于没有尾翼和鸭翼,六代机保持平衡和进行机动的难度比传统飞机大得多,这就需要更多的舵面来进行协调配合。 这样的结果就是要在主翼上塞进大量的小型舵面。 这就好比一个没有平衡杆的走钢丝演员,他只能调动全身的每一块小肌肉来保持平衡。 沈飞六代机就安装了多达14个的控制面,甚至还史无前例的采用了全动翼尖。 而银杏叶的舵面更多,有15个。 这些舵面可以通过各自的偏转来组成无数种气动组合,以解决各种平衡和姿态调整问题。 而要保持飞机的正常飞行,这些舵面需要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偏转姿态。 很显然,这种同时精确操纵十几个舵面的工作已经超出了人力的极限。 所以在实际驾驶中,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给飞机输入一个大方向的指令,细节上的微操则交由电脑自动完成。 而这又对飞行控制软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这需要实时分布式气动控制+主动喷气流调节+先进的非线性飞行算法+超快速传感器反馈回路。 这个工程的复杂程度在整个人类航空史上都没有先例,它需要完善的设备和大量的实验来支撑。 好在我们有制造五代机的经验。 歼-20身上就有10个舵面,大开大合,人称“八翼天使”,是目前世界上气动布局最复杂的五代机。 有了“八翼天使”的基础,再搞六代机的“大规模小舵面组合”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水到渠成。 至于没搞过五代机的欧洲人,在这种黑科技面前自然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所以欧洲战机“弯道超车”的结果就是项目还没落地就已经落后,“六代机PPT”秒变“五代半PPT”。 这下确实不用着急了。 不管欧洲战机是2035年服役还是2040年服役,亦或是永远服不役,它们被套圈的结局都已经注定。 兜兜转转,欧洲人最终还是只能指望美国老爹。 目前西方阵营中在气动布局上采用无尾大飞翼的军机只有美国的B-2和B-21(研发中)。 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B2和B-21也去除了鸭翼和尾翼。 那他们是六代机吗? 当然不是,因为这两款飞机只能进行亚音速飞行,不具备在高速状态下保持正常飞行姿态的能力, 为什么呢? 因为超音速飞行和亚音速飞行所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动环境。 在超音速状态下,飞行器的气动中心会后移,这对飞行器的稳定性是致命打击,而且还不容易保持方向稳定。 传统飞机的解决方案是依靠尾翼或鸭翼来解决气动中心后移的问题,靠大型垂直尾翼来保持方向的稳定。 速度特别快的飞机甚至一个垂尾还不够,需要两个。 而B-2和B-21的解决方案是直接放弃超音速飞行。 所以这俩货虽然外表看起来黑科技范十足,但在技术上其实已经落后一个时代。 只能亚音速飞行的它们在战场上毫无生存能力可言: 敌机来了跑不掉、导弹来了躲不开,压根就不是做战斗机的料,只能拿来当轰炸机虐菜玩。 所以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六代机的压力,必须拿出新东西。 于是老美使出吃奶的劲,搬出了F-47项目。 而未来欧洲能不能吃上六代机的细糠,大概率还是得看美国老爹的这个项目靠不靠谱。 第五节·帝国余晖 F-47项目由波音公司中标研发。 美国把这项光荣任务交到波音手上的过程颇为仓促,远没有前几代战斗机招标时的那种“货比三家”的谨慎。 因为确实没货可比。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五代机项目竞标中,美国还可以拿两个样机来互相比试。 现在竞标六代机的波音根本没有样机,它拿去投标的只有一个PPT,整得跟互联网创业似的。 而且这个PPT的内容还非常不完善,很多设计都没有最终确定。 但懂王就这么直接拍板了,连测试型号都没有,直接就正式命名为F-47。 至于为什么定“47”这个数字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懂王是美国第47任总统。 对于白宫这种火速拍板的行为,老牌战斗机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不服的。 毕竟波音在战斗机研发赛道上一直都是屡战屡败,他们最后一款被美军采用的战斗机还是1932年的P-26。 之后的竞标就再也没赢过。 如今该公司离开战斗机研发领域已有24年之久,现在的战斗机生产线还是来自于他们在上世纪末兼并的麦道公司。 结果一上来就中标美国六代机,对手不服也正常。 但不服也没办法,因为洛马公司自己也没有原型机,而且他们的PPT做得还不如波音。 要怪就怪中国的六代机出来太快,搞得美国人只能赶鸭子上架。 那么波音的这个F-47是个什么水平呢? 从最新的资料来看,F-47确实去掉了垂直尾翼,但仍保留了鸭翼和水平尾翼。 有趣的是,美国空军其实一直都看不上鸭翼的设计。 虽然这个组件可以有效提升飞机的升力和机动性,但美国人嫌弃它操纵复杂且破坏隐身性能。 F-16战斗机总设计师在上世纪70年代就说过这么一句“名言”: “鸭翼最好的位置是在敌人的飞机上。” 结果现在出现在了F-47的身上。 没办法,去掉垂直尾翼对飞行稳定性的损害太大,在传统飞控系统下只能靠安装鸭翼来对冲这个影响。 其实这个设计相对现役的各型战斗机来说已经足够先进,但还是那个问题: 中国已经为六代机立了一套硬标准。 你有尾翼有鸭翼,你根本没资格来参加六代机评比哦。 按照中国确立的六代机标准,F-47尽管比欧洲那两款战机更先进一些,但仍旧属于五代半的范畴,只能坐歼-20那桌。 而就这么个“PPT即落后”的项目,推进得还非常不顺利。 波音公司时不时就给你罢个工,能不能在懂王下课前完成原型机的首飞只有天知道。 所以现在欧美看向中国的六代机,多少有些望洋兴叹的感觉。老实说他们现在最该放下的,就是“中国能我也能”的执念。 不过率先造出新一代战机还不是东大真正令人绝望的地方。 第六节·真正的力量 工业克苏鲁的真正能力并不是造出几款先进装备,而是对高科技进行祛魅。 无论什么高科技产品,这里都能给你做成白菜价,然后成筐成筐的输出。 包括六代机。 在六代机标准的大框架下,我们肯定会大量尝试不同类型的产品: 偏向轰炸的、偏向空战的、偏向舰载的、固定翼的、可变后掠翼的、有人的、无人的... 最终人们会发现东大造六代机的节奏和造手机差不多,主打一个信手拈来。 这种百花齐放的场面颇有点像四代机时代的美国。 当年的美国风华正茂,研发战斗机的时候从来不想着省钱:
... 坚决保证每个专业领域都有顶尖好手,决不为了节约成本而把所有功能都往一款飞机里塞。 这就是不将就! 而在六代机时代,轮到我们可以不将就了, 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基础设施自由,仅风洞这块就至少领先全球20年以上。 那自然是想试什么就试什么、想搓什么就搓什么。 去年底的两款六代机只是一道开胃菜。大家如果看到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也不用太奇怪。 毕竟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们对六代机这个产品至少已经提出了八种方案。 而中国不仅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飞机制造商,未来甚至可能出现六代机产能过剩的情况。 其实现在的欧洲根本没必要考虑六代机那么远的问题,他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等他们的PPT落地时,会不会连我们现役的歼-20都比不上。 众所周知,东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出来后是会一直升级的,就像手机和汽车一样。 歼-20现在已经进化出了更先进的歼-20S和歼-20A。 其中歼-20S是双座型号,后座驾驶员可以遥控无人忠诚僚机,实现无人机和战斗机的协同作战。 歼-20A则进一步优化了气动布局(“脖子”更粗),不仅载油量更大,速度和机动性也更强。 同时歼-20A还换上WS-15发动机和新型雷达,空战能力已达五代机巅峰,妥妥的五代半水准。 当歼-20A和歼-20S搭档的时候,就是一张由现役最强战斗机和无人机组成的空战之网。 而歼-20S就是这张网的中枢,这正是欧洲的PPT战机所追求的效果。 只不过我们的新式歼-20已经列装,而他们的战机还要在PPT上待很久。 东大甩开你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 结 语 今年4月份,川普开启了全球范围的关税战,对包括欧洲盟友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举起了关税大棒。 按常理,各国这个时候应该团结起来,不说对抗美国,至少也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以对冲关税战的冲击。 美国卡咱们的货,咱们就互相之间多交易交易呗,多简单的道理。 然而这段时间欧盟的操作是这样的:
...... 很抽象。 不过也不难理解,对于欧洲老爷们来说,被美国按在地上摩擦并不是什么要紧事,被中国挤下“大人那桌”才是性命攸关的大问题。 所以欧洲内部虽然也存在和中国进行务实合作的呼声,但一直都成不了主流。 说到底,一个整天想着重温列强旧梦的老殖民者,是不可能和一个新兴的第三世界强国坐在一起的。 于是他们就企图通过制裁中国来对冲美国对自己的剥削,同时还想遏制中国的上升势头、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 只是这些老朽的手里实在是没什么底牌。 欧盟在全球经济GDP的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24%下降到2023年的17.3%。他们现在的工业增加值不足中国的60%,发电量更是只有中国1/4。 而在代表未来的科技领域里,目前全球前50家科技公司中只有4家来自欧洲。 其实我们从来就不想把谁挤下桌,我们有自己的桌子。 只是这些欧洲老爷们要实力没实力、要道义没道义,然后还整天张罗着给其他国家立规矩。 那我们就有句中国的老话要送给他们了: 你算老几?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