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俄乌战争中的俄军炮兵战术探讨
wforum.com  2025-02-04 14:15  阿隆随录

自2022年2月24日对乌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人们对俄军的评价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一开始的“不可战胜”变成了现在各路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在俄军种种“拉垮”的战场表现中,曾被认为是俄军优势领域的炮兵战术,也无法令人满意。

俄乌战事明显不同于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发生的那几场局部战争,如科索沃、海湾、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几乎都是强弱悬殊的“一边倒”。而俄乌战事是在复杂国际背景下的一场多领域混合冲突,与俄军直面对峙的乌方也并非俄方和大部分观战者一开始认为的那样羸弱,一波攻击即可被打趴下。

2022年2月24日,普京一声令下,俄军对乌展开大举进攻,在战斗机、远程火箭炮、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共同打击下,乌全境多个军事目标被摧毁。在这一波攻击和随后的行动中,俄军利用自己的侦察情报系统所获取的信息,锁定有价值目标,凭借强大的空中力量,定点清理乌方的防空武器、机场、雷达站、运输站与武器库、通讯设施和指挥中心等目标。在基本掌握制空权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快速达成作战意图,取得打击效果。不过俄方的主要作战样式是以陆军地面推进为主,使用以T-80BVM坦克等履带式装备为主角的常规武器,间或实施空中突袭与支援行动。这大概源于俄罗斯历来都是陆战强国,数百年来据此开疆扩土,战绩赫赫。但是在此次俄乌战争中,俄军的轻敌也有目共睹,他们虽也有对重要目标实施重点地面围攻与打击的表现,如对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的死命围堵,但亮点并不多。 

总体上,在这场惨烈的俄乌战争中,看不出俄方有特色、有奇效的战术运用。俄军单个装备能力不差,很多单论纸面上的性能参数来讲,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但从乌克兰战场的表现来看,却似乎未能统合成系统,作战效能与效费比并不高,这尤以战前曾被认为是俄军强项的炮兵为甚。从历年红场阅兵的情况来看,俄军似乎并不缺乏先进的炮兵装备,而在炮兵装备的数量上,由于有着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丰富家底,俄军炮兵装备的规模也是可观的,很可能保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炮兵装备储备。遗憾的是,俄军炮兵纸面上的实力在战场上并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图片

失灵的“大炮兵主义”

苏联陆军曾以大炮兵主义著称,所谓“大炮兵主义”即在兵力和装备建设上着重强调火炮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战时以强大的火力密度和威力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二战中苏联红军甚至组建了“突破炮兵军”这样骇人听闻的炮兵建制。柏林战役期间,苏联红军大炮兵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把步炮协同战术运用得非常成功。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对炮兵装备的研制和生产继续给予了巨大投入,其炮兵兵力、兵器数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苏联陆军炮兵压制武器的优势尚主要体现在装备规模方面,在役火炮口径多、型号杂,与北约国家炮兵装备相比自动化程度低,并且远程火力弱,因而火力体系并不理想。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苏军逐步对其炮兵压制武器的口径和型号进行了系列简化和调整,并开始重点发展射程30千米以上的大中口径自行榴弹炮、加农炮和多管火箭炮,以及新一代地对地战术导弹。这些努力使苏军炮兵装备在质量上逐步达到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超过了西方国家同类装备水平,尤其是远程作战能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苏联陆军炮兵先后发展装备了4种自行榴弹炮/加农炮(如2S5、2S19、2S7),3种牵引式榴弹炮/加农炮(如2A36、2A61),2种大口径自行式多管火箭炮(220毫米16管“飓风”火箭炮和300毫米12管“龙卷风”火箭炮),以及“飞毛腿”系列、SS-21/22/23系列地对地战术导弹。上述新型炮兵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较此前都有较大提升,其中新型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大都在20~30千米左右,有些型号在发射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7~50千米。“飓风”火箭炮的射程为10~35千米,可配用杀伤爆破弹、子母火箭弹及内装反坦克地雷的布雷战斗部火箭弹。而“龙卷风”火箭炮的射程为20~70千米,可配用子母火箭弹、攻顶装甲子弹药火箭弹,使用集束式火箭弹时,一次齐射12发火箭弹可抛出864枚子弹,覆盖面积达67公顷。由于采用了简易制导系统,大大提高了该系统的射击密集度。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陆军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炮兵压制体系,遗憾的是,在苏联解体30年后,理论上继承了苏军“大炮兵主义”衣钵和整个装备体系的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却出现了“失灵”的迹象,没能有效对规模小得多的乌军炮兵实现压制,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则是复杂的。

从后勤到信息化——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炮兵战术探讨

后勤资源的匮乏,是俄军“大炮兵主义”失灵的首要因素之一。美国和北约早在2022年2月就曾发出警告——俄军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其判断依据就是,“由于俄军的陆上后勤极度依赖铁路,所以在铁路枢纽的物资集结就是突袭行动的前期准备”。这同样指出在前出超越铁路末端集散点后,俄军也无法使用其薄弱的后勤满足作战部队的补给需求。也许人们还能回忆起战争之初的俄军报告:多支部队沿着公路一路狂奔,大面积、多方向地向着乌克兰纵深穿插,并且迅速包围包括哈尔科夫、基辅在内的多座大城市。但是积极的战报背后暗含着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第一,俄军一路猛冲,兵锋直抵基辅,为何没有传来任何沿途重要公路枢纽(例如苏梅、科诺托普)被拿下的消息?第二,俄军的后勤能力如此薄弱的情况下,俄军要如何完成穿插集群的补给工作?对于前一个问题,比较好的解释是俄军为了节省兵力,绕开了这些公路枢纽城市,放弃了封锁乌军补给线。因为俄军在后勤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还极度缺乏兵力,如果分兵攻击这些据点,那么能抵达大城市控制区的部队就太少了,无法对其实现有效的包围和攻击。但这意味着俄军无法切断乌克兰守军之间的联系,不能在短期内逼迫乌军投降。至于后一个问题则是毁灭性的,俄军是否有足够的弹药和油料支撑攻击大城市?以在乌克兰东北进攻哈尔科夫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举例,下属近坦4师、近摩2师、近摩27旅、炮兵288旅、战术导弹第112旅、防空导弹49旅等作战单位,后勤力量却只有一个第69物资保障旅,满编1000辆出头的运输卡车。在俄军各营级战斗群“吃光了”补给之后(BTG的自持力只有48小时),到处都在丢装备、“扔车”。缺乏油料得“扔车”,车辆故障修理小组跟不上也得“扔车”,然后由于俄军没有兵力肃清周遭的乌军据点,乌军可以轻松地来到公路上截击补给车队,并且将俄军丢弃的车辆或摧毁或运回去接着用。

前文提到俄军绕开沿途据点不攻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弹药供给跟不上,穿插部队不敢也不能在这些据点上浪费宝贵的弹药。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俄军炮兵身上——没油导致牵引式火炮拉不上去,自行式火炮开不上去,没弹药更是要哑火。而这是现代战争的新问题么?早在100多年前,日俄战争时期的俄军主帅库洛帕特金在他的《俄国军队对日本战争》里记述了俄军历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在总结战争战斗失利的原因中写道:“我们弹药的巨大消耗也在向我们指出:大炮在一支部队中的适当比例问题是如何的必须加以仔细考虑。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在派遣分遣队前来补充消耗时间耽误太长,我们实际上常常是由于拥有太多大炮而受到阻碍……我们的大炮简直是一种障碍,尤其是当它们用光了弹药的时候。”事实上西方国家不像俄国人那样装备如此多的火炮的原因很简单——这不是因为西方国家无力购置更多的火炮,而是由于弹药的补充占去了极大的后勤份额,如果后勤供给不足,那么这些火炮就会直接变成烧火棍。事实上,即使是在形势似乎一片大好的战争初期,俄军丢弃火炮的现象也很普遍,很多缺乏补给的营连级单位在火炮打光弹药以后就会直接将其抛弃,无论是老旧的MT-12、D-30等牵引式火炮还是新锐的2S33Msta-SM2自行火炮都无一幸免,自行火箭炮更是弃车的重灾区。事实上由于后勤这一关键性因素,大量新入列的火炮、火箭炮因被“强大的火力”反噬成了俄军前线部队的累赘。

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炮兵战术探讨的另一个重点,应当是其炮兵指挥和控制系统匮乏的信息化能力。炮兵系统信息化对现代战场具有颠覆性影响,这是俄乌战争全面爆发前就已经达成的业内共识。然而,从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的表现来看,信息化水平差的问题仍在深刻地制约着俄军炮兵的战场效能。

图片

纸面上讲,俄军似乎拥有一些非常好的炮兵装备,比如作为2S19Msta-S的改进型号,2S33152毫米自行火炮2017年服役,该炮与2S19自行火炮外观基本相同,其重要识别特征是炮塔后左侧增加一个卫星天线柱,还有侧面与“联盟”SV类似的锯齿型挡泥板。最大的变化就是其采用了新型152毫米2A46M2火炮。这门火炮可以适应新型弹药,在发射高爆榴弹时最大射程为30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射程40千米,压过了美军的M109A7。该炮可以兼容老式炮弹,还可以使用新型GPS制导的“红土地”D精确制导弹药,射程43千米,也可使用26千米射程的“红土地”M2激光制导弹药。该炮依然配备半自动装填系统,备弹50发,其最高射速为8~10发/分,可以实现多发同时弹着,还可以通过炮塔后折叠的输弹机向炮塔内送弹。2S35“联盟”SV则是比2S33更为高档的版本,于2015年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公开亮相。早期的“联盟”SV使用的是两个152毫米的榴弹炮管,实现两具炮管互相交替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持续发射所带来的热量。 不过最终定型的“联盟”SV放弃了双管设计,改为单炮管无人炮塔布局。乘员3人,战斗全重45吨,履带式底盘上方布置有一个大型的无人炮塔,乘员全部集中布置在底盘前部。“联盟”SV的无人炮塔配备了一门52倍身管长度的2A88式152毫米加榴炮,炮塔内装备了高度自动化的弹药装填系统,其备弹量达到了60发,射速可达每分钟12~15发,能发射包括底排榴弹、火箭增程弹以及多种不同种类远程精确制导炮弹等在内的152毫米口径炮弹。其中,发射底排榴弹时最大射程为40千米,发射远程精确制导炮弹时最大射程为70千米,发射新式冲压增程制导炮弹时,最大射程则能达到100千米。 

理论上,作为俄军炮兵最先进的身管火炮,2S33和“联盟”SV都是数字化装备,赶上了炮兵信息化的潮流。比如2S33安装了新的1V169-1自动火控系统,配备了数字化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改进的弹道计算机、新的车长显示器和射手指示器,可以通过数字化地图确定当前坐标,还可以通过“拳击台”设备接入战术指挥系统,可与指挥所和炮兵雷达、无人机交换信息自动瞄准射击,还可以在“格拉纳斯”卫星系统的帮助下进行多炮同步发射,“联盟”SV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则被认为比2S33只高不低。

图片

但遗憾的是,这意味着需要俄军建立起一整套的数字化指控系统,而从乌克兰战场的表现来看,俄军达不到这个水平,其绝大多数炮兵单位还在图上作业的程度,因此2S33/2S35这类装备的数字化水平也要打个大折扣。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作为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对手,乌军炮兵的战术水平却因为信息化能力的增长而有惊人的提高。2014年顿巴斯冲突中,乌克兰军队的糟糕表现曾经有目共睹,无论是反应缓慢的指挥机构还是因阵地丢失不得不抛弃火炮的炮兵部队,都给人们留下了乌军炮兵“缓慢而笨重”的印象,与俄军炮兵半斤八两,只不过俄军炮兵在体量上要比乌军大上许多。但在8年后,乌克兰军队的炮兵却由于“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GIS Art for Artillery)的引进而获得了能力的大幅增长,展示出了令人惊讶的效果。作为目前乌军炮兵指挥系统的核心,这套“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是一款火炮召唤和任务发布软件,是乌克兰独立开发并设网的数字化炮兵指挥系统,与美国军方的战术火力指挥系统或先进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AFATDS)完全不同。2009年AFATDS从运行Linux内核的Sun Microsystems SPARC计算机过渡到基于运行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笔记本电脑的版本。而乌克兰炮兵的GIS炮兵软件并不是简单移植到笔记本电脑的SUN大型机终端(TACFIRE)或大型机-小型计算机终端(AFTADS)的复制品,这是一个真正的分布式软件环境,原理上极其类似于嘀嘀打车、Uber这样的软件,系统整合进了所有可能的情报来源,包括无人机侦察图片、商业卫星图片甚至是手机自拍。在目标侦察完成/接到火力打击请求后,再将这些任务分发给最近的迫击炮、榴弹炮、攻击无人机和乌军破坏分队。

直白地讲,这是指当需要炮兵支援的“呼叫”被“分发”到适合打击条件的地理位置最近的榴弹炮、迫击炮、无人机、火箭发射器、乌军特种部队小组时,这些拥有远程打击火力的人员就能接收到目标的确切坐标。“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多配置文件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它使火炮更加“锋利”。它可以处理来自无人机、智能手机、测距仪、卫星图片等的数据,来生成目标的精确坐标。这套系统极大提高了乌军炮兵的反应速度,在扁平化的指挥链条中,很难会出现“闲置”的炮兵单位,这同时也意味着俄军部队承受打击的强度大幅提高。同样受益于分布式的指挥链结构,乌军炮兵接到命令到准许开火的延迟时间从20分钟降低到了30秒,事实上,这一反应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军炮兵。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有体制方面的原因。美国陆军的炮击反应时间在二战中为5分钟,在越南战争中为15分钟,目前为1小时。美国陆军“从呼叫到按下扳机”的时间增加,是为了防止友军误伤事件,美军还在师炮兵火控中心纳入联合攻击终端军官,以执行交战规则/对火力呼叫的附带损害审查,乌克兰军队没有这样的限制。为了实现“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的设计意图,乌克兰炮兵部队配备有GPS单元、雷达或激光测距仪的前沿炮兵观察员,还有数字电台、数字火炮火控计算机和GPS单元的火炮,以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数字互联网数据链路无线电通信。这样一来,只要在射程内,任何火炮对目标进行多炮、多弹药口径的编程就变得相对容易。相对应的是,俄军部队暴露在各种有效侦察下的时间越长,也就越容易招致毫无预兆的火力打击。 

两种不同的炮兵战术很快在战场上显示出了不同的作战效率。通常情况下,俄军炮兵都会采用“标准方案”,即多门炮组成的炮连、多个炮连组成的炮营在同一片区域内同时向目标开火,可以同时覆盖一大片区域。而炮兵密度远不如俄军的乌克兰人,由于“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的存在,采了不一样的应对方式——乌军的炮兵基础单位从炮连变成了单炮,许多门火炮(可能是迫击炮也可能是榴弹炮)分散在战场的角落,在接到命令时根据距离、弹速、弹道的不同,错时向目标开火,以达到同时落弹的效果。如果你观看乌军的炮兵打击视频,就会发现炮弹的落弹方向各不相同,但是落弹时间却大致相当。这同时也能解释了为何俄军反炮兵能力低下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反炮兵雷达什么也没看到——俄军找不到那些有价值的“炮群”,只能看到一些只发射过几枚炮弹后就消失的单炮炮组。

图片

甚至于俄军最新型的反炮兵雷达自身也成为乌军的猎物,比如在2022年5月19日,就有一部俄军“动物园”1型反炮兵雷达被乌军炮兵摧毁。这是俄军近年来新装备的一款先进侦察系统,由著名的“阿尔玛兹-安泰”公司研发。该系统安装在MT-LB型装甲车上,配备了一部1L259型无源相控阵雷达,主要用途是对周围50千米内的火炮和导弹进行侦察,并迅速解算弹道确定其发射阵地,然后引导本方火力对其进行精确打击。根据外媒报道,乌军特种兵在无人机的支援下,渗透敌后确定了俄反炮兵雷达的位置,随后通过“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呼叫本方炮兵对俄雷达车进行了急速覆盖。

当然,乌军炮兵要有效运作其“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取决于一个健壮的、不易被摧毁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个棘手的问题被埃隆·马斯克的“星链”低轨卫星群解决了。埃隆·马斯克不仅是个在商场上成功的商人,他旗下的产品还成为了乌克兰战场上的幕后力量。乌克兰向马斯克寻求了“星链”的支持,在开战后不久,“星链”就全面取代了原本的SATCOM终端,成为“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最坚实的数据后盾。至于数据安全,“星链”互联网服务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即为“星链”用户提供加密的点对点电子邮件服务,并且不使用任何地面基础设施,这有助于俄罗斯防线后方的乌克兰军事单位进行通信。实际上,“星链”给乌克兰提供了堪比美国的军事空间电信带宽。乌克兰的“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和马斯克的“星链”相结合,实际上为乌克兰军队提供了比美军炮兵还要好的炮兵指挥和控制服务。在乌克兰战场上,乌军炮兵所拥有的信息化能力,恰恰是俄军炮兵所欠缺的,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则决定了战场效率。

硬币的另一面——在反思和输血中成长的乌军炮兵

2014年的乌克兰内战,被媒体称之为“炮兵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军没有采取传统的“蒸汽压路机”式战法,而是将一系列营、连级单位,分散投入战场,支援东乌克兰武装进行作战。在战斗中,表现尚算出色的俄军精锐炮兵成为了东乌克兰武装致胜的法宝。相比之下,乌克兰军队的炮兵部队表现拙劣,对战场目标缺乏打击能力,只能用来攻击东乌克兰城镇居民点等目标,屡屡出现乌克兰军队操作着巨大的牵引式152毫米加榴炮和东乌坦克交战的场面。

但也正是由于惨痛的战场教训,2014年之后,乌军将炮兵现代化作为军事改革的重点之一,“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就是成果之一。而在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已经拥有良好信息化“脉络”的乌军炮兵体系,又开始在西方国家的输血下进一步生长起来。截止到本文截稿时,综合已公开的消息,美国计划给乌克兰提供的M777轻型榴弹炮的总数为90门,已有70门被运送到了乌克兰。德国则已确认将先提供7门Pzh2000履带式自行榴弹炮,而法国提供给乌克兰的“凯撒”车载榴弹炮数量为12门,至于英国方面,也为乌克兰提供了一批数量不详的AS90履带式自行榴弹炮。同时,据现有报道,M777轻型榴弹炮和AS90履带式自行榴弹炮一经交付,就参与到了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实际作战行动中。这些由欧美诸国提供给乌克兰使用的先进身管火炮,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具备较强的全天候作战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同时每门火炮均配备有较为完善的火控系统,还有先进弹药的支持。因此,无论是战时的快速反应能力,还是对远距离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都要明显胜过乌克兰军队此前使用的大部分苏系身管火炮。 无论是M777还是“凯撒”,都以信息化程度高、射程远、轻便灵活、反应迅速而著称,十分适合通过“炮兵地理信息技术指挥系统”进行体系重组后,采用游动灵巧性炮兵战术的乌军战法。 

结语

俄乌战事还在继续。撇开政治不谈,单看俄军的战法战绩,尽管信息严重不足,仍可看出一些端倪。俄军先是地面主力尽遣,空中力量呈威,随后陷入胶着,战绩乏善,推进维艰,深陷长期化泥潭。于此,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战法陈旧,装备能力不成体系,作战仍以平台为主,缺乏统一指挥,信息装备与信息支持明显不足,在遭遇乌方反击时应对失据,面对长战线的后勤保障薄弱等。这些战况与现象值得关注思考,对于我们的国防与军事能力建设,包括炮兵武器装备发展与体系建设,具有相当的警示与借鉴意义。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相关新闻:
著名女雇佣兵“蛇”阵亡 曾狙击俄军30多人
乌军纵深突袭1千公里 对俄军设施精确轰炸
美卫星过顶,发现俄军已启封仓库坦克
乌克兰军队使用激光武器“三叉戟”
“最优先重视朝俄关系”的金正恩撤兵了?
“乌克兰战争”
48小时新闻:
中国废弃造船厂153天“复活” 让美国心惊
俄乌停战共有4种方案 第二套已落实
东大亲训非洲PLA 把雇佣军打得找不到北
美国新防长执掌130万美军 对华态度不简单
兰德公司献计“台独” “妙招”齐出威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