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 ||||||||
| 轰-20,是趋近放大版歼-36还是歼-50? | ||||||||
| wforum.com 2025-10-28 05:04 瞩望云霄 | ||||||||
我们都期待的轰-20它到底长什么样呢。有人说它会像放大版的歼-36,也有人觉得它更像大一号的歼-50。要我说 ,这答案其实挺明显的——它更大概率会是歼-50的“亲兄弟”,一个经过放大的超级版本! 好,那我们来看看两位“候选人”: 歼-36,身材是挺科幻,主翼后掠角特别大,一看就是为速度生的主儿。但它那种无尾飞翼的底子,就像一张扁平的飞盘,想在肚子里塞下一根长长的“标枪”,结构上就很别扭,容易变成个“小胖子”,高速飞行时阻力就上来了。也就是说,歼-36的构型不适合装比较粗壮的弹道导弹,装上了就飞不快了,因为机身太厚,飞行阻力太大了。 反观歼-50,它的“莱姆达”翼型,天生就是高速比赛的“运动员身材”,修长流畅。把它放大,那修长的机身正好给导弹当“专用套房”,又规则又舒服。而且,它还有个独门秘籍——全动翼尖! 您可别小看这个能灵活转动的翅膀尖儿,放在轰-20这种大飞机上,那可是神器!它就像一双无比灵活的“指尖”,能精细地调节飞行姿态,既能减阻省油、飞得更远,还能在发射导弹那种关键时刻,稳稳地平衡住机身,保证绝对平稳。 所以啊,结论就呼之欲出了。歼-36是个优秀的尖兵,但轰-20要干的活儿,是“扛着标枪跑马拉松还得冲刺”。放大版的歼-50构型,相当于直接继承了“高速基因”、拥有了“标准弹舱”,还附赠了“飞行稳定神器”,简直是为轰-20量身定做的完美方案! 好了,如果你想聊的专业点,我们换个说法。在研判轰-20气动构型之前,必须首先明确其独特的任务剖面,这决定了设计的优先级:第一是大型武器搭载能力:必须能够内置携带长度可观、重量巨大的空射弹道导弹,这要求一个规则、长大且结构效率高的弹舱。第二是高超的飞行性能:不仅限于亚音速隐身渗透,更追求高亚音速乃至超音速的巡航与突防能力,以压缩敌方反应时间。 第三是极致的航程与效率:作为战略威慑平台,必须具备洲际级的作战半径,要求在整个任务剖面中维持极高的升阻比。最后是全向隐身能力:此为现代战略轰炸机的门槛性要求,歼-36与歼-50两种构型均被认定为具备此能力,故在本文中不作为区分项。 歼-50莱姆达翼型与全动翼尖是一种经过深度优化的常规布局,其大后掠角机翼与机身形成高效的升力体,核心设计目标即为优异的跨/超音速性能。全动翼尖设计,这不仅是一个操纵面,更是一个集滚转控制、配平优化、阻力削减与颤振抑制于一体的主动飞行控制系统。 歼-36一种混合飞翼布局,通过高达49°的主翼后掠角来追求高速性能,同时利用无尾设计和棱形机身实现隐身与内部容积最大化。其设计体现了在飞翼的固有优势(隐身、容积)与高速性能之间寻求平衡的工程思路。 尽管两种构型都指向高速与隐身,但深入分析后,歼-50路径在满足轰-20特定需求上展现出更强的契合度。 歼-50的莱姆达翼型是经过充分验证的超音速气动解决方案,其气动焦点随马赫数变化小,配平阻力低,能在高亚音速巡航阶段实现更优的升阻比。全动翼尖则能作为“主动升阻比优化器”,通过精细调控翼尖涡流和升力分布,进一步挖掘航程潜力。 其自然衍生的修长机身,为容纳空射弹道导弹提供了最直接、最理想的结构空间。弹舱可以沿机身轴线布置,结构传力路径清晰,对气动外形破坏最小。全动翼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控制冗余度和灵活性。对于大型轰炸机而言,它在重型武器投放瞬间的稳定保持、复杂气流下的姿态恢复以及长航时飞行中的结构疲劳抑制等方面,价值巨大。这是一种“升维”的控制能力。 歼-36路径:大后掠角虽利于减阻,但无尾三角翼布局通常面临较大的巡航配平阻力,为配平需采用负扭角设计,会损失部分巡航效率。其高速性能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经济性。尽管飞翼布局内部容积率较高,但其核心容积区呈“饼”状。 开设连续的长条形大弹舱,必然挑战其主承力结构,可能导致机身局部增厚,反而增加阻力并影响高速性能。其控制依赖于机翼后缘的开裂式方向舵,控制权限和冗余度相对有限,在应对大型平台特有的飞行状态时,挑战更大。 综合分析,歼-36所代表的大后掠角无尾三角翼路径,是一种优秀的、侧重于高速与隐身的多用途打击平台方案。 然而,轰-20的任务设定更为极致与专注。它要求平台不仅是隐身的,更是高速的;不仅是能载弹的,更是为特定巨型弹药优化的;不仅是能飞的,更是能在整个任务过程中实现极致效率与稳定控制的。 在这些严苛的指标下,基于歼-50莱姆达翼型的放大构型,凭借其与生俱来的高速基因、与大型弹舱天然契合的结构布局,以及通过全动翼尖实现的先进飞行控制能力,提供了一个在工程上更合理、在任务匹配上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因此,轰-20的最终气动构型趋近于放大版歼-50的可能性,远高于另一种路径。这一结论,是基于当前技术信息与工程逻辑得出的理性推断。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 |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