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 ||||||||
BBC:中国推“K签”招人才 为何国民如此抵制 | ||||||||
wforum.com 2025-10-02 20:05 BBC中文网 | ||||||||
中国早在8月即宣布10月1日起推行“K字签证”,这一面向海外人士的新签证类型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 “K签”又被称为中国式“H-1B签证”,也就是新推出的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在不需要雇主担保的情况下,中国对于“STEM学科”,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专业取得学士学历的人才开放进入中国生活、工作和创业的许可签。中国外交部称,此举是是因为“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 K签消息宣布后,印度媒体广泛报道——在此前多年里,印度人一直是H-1B的主要发放对象,他们占据H-1B类签证七成以上比例。 就在今年9月21日,美国总统川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H-1B签证的申请人每年新增10万美元的费用——对于很多移民来说,这个数字甚至高于他们全年工资的总和,也就是说,自此以后,持有H-1B签证的移民将需要雇主以双份工资聘请,这将大大降低技术移民在就业市场内的竞争力——此前,川普已经多次发布针对移民的限制新令,关于H-1B涨价的决议几乎是压死移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中国的“K签”在此时刚好实施。 此前,中国已经开放12类普通签证,相较之下,“K签”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方面提供更多便利,申办流程也更简便。北京视其为和多国竞争人才的好手段,不过“K签”的具体要求尚未公开。 早在“K签”发布前,中国已采取广泛措施试图吸引更多外国人访问该国,包括迅速扩大免签政策的覆盖范围。截至今年7月,中国已经和75个国家签署了免签协议。中国还对外国留学生提供支持。 种种举措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使全球智库、媒体大量讨论中国多大程度能与美国争夺人才、成为下一个全球人才中心。 这些举措在中国也大受好评——直到“K签”实施的消息传来。 “为什么要招外国人?”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关于“K签”的讨论很多。就在“K签”政策实行的前一天,一个名为“K签证会让外国人抢走我们的饭碗吗”冲上微博热搜,紧随其后的是“K签证引争议症结在于公平焦虑”。 民众的担心主要来自此前已披露信息的不透明、以及长久以来在社交媒体算法培养下形成的对南亚人的不满——在抖音上,涂黑脸假扮印度人的影片能轻易收获大量点赞,关于印度籍移民在海外生活、且抱有极大偏见的影片亦加强了民众对于南亚移民的不信任,这是中国多年来社交媒体算法机制所滋养出的恶果。 由公共知识分子带头,中国民众质疑:在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就不多的就业岗位是否要被外籍人士抢走?哪些人可以通过“K签”的审核?是否有年审人数限制?——萦绕在欧美国家头上的“移民是否在抢夺本地居民就业机会”这个问题终于伴随“K签”的出现在中国也落地生花。 三年疫情防控使得中国民间小微企业大量倒闭。根据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仅在2021年,中国就有349万户企业注销,个体工商户注销961.9万户。2022年上半年,中国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一共有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 而这些小微企业本该是为社会新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这意味着直接就业机会数量上的腰斩。 2023年,中国毕业生就业率为55.7%,是年末,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由于统计调查工作的“健全优化”,8月之后将不再公布青年失业数据。但是就业难这样的话题早就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传遍——今年初,中核集团发文称该司仅在今年春季校园招聘期间即收到1,196,273份简历,而这时在今年仅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的情况下。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中国民众对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极为看重,高压就业环境下,加班、欠薪等都显得可以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K签开放后,哪些人要加入和中国民众抢饭碗的行列?有多少人要加入这场竞争?中国能为他们提供多少新增岗位?为什么这些岗位此前没有对本国民众开放?种种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有答案但是不能直陈答案的问题使得K签成了一个出口。 官方的声音 作为对民间焦虑的一种回应,中国大部分有官方背景的媒体纷纷发文,普遍把“K签”的出现称为“筑巢引凤”,将“K签”的初衷表达为中国发展强盛的表现,尝试在一次用民族自豪感维护既定的决定。 此外,这些官方、半官方的媒体再一次尝试“祸水东引”,提出美国如何给H-1B人才签证施加压力和条件,表示这体现了美国的封闭、中国人才的强手等,“才导致了美国的忌惮”。 这样内外并举的舆论管控方式曾多次被证明有效。 《人民日报》等多个官方媒体同时发言阐述“K签”的一些疑点以解民间焦虑——在正式文件披露之前,多次重复解释“K签”的“年龄限制”、“领域限制”以及“时代需求”这样的口号式大背景。 媒体多次解释称“K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签证”,解释称引进人士并不参与全职岗位竞争、亦不是移民,而是只能从事教育、科技交流或创业、商务活动——但这和普通全职职场的区别是什么?答案依然没有落地。 官方媒体亦吹风表示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学历背景审核、对于“知名院校”的标准要进一步明确——但这并没有缓解民众的焦虑。 相较于从前,这一次的官方声音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时代需求”。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这目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近年来,中国就业率持续走低,找不到工作、中年优化、被讽刺为“人矿”是广为讨论的时代痛点,媒体反复强调“人才桥梁”、“中国需要更多人才”的言论刺痛民众:我们本地人不是人才吗?为什么需要引进? 截至10月2日发稿前,中国仍未披露“K签”的具体申请条件,关于抵制“K签”的讨论依然在中国互联网发酵。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