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 ||||||||
作为前英国留子,为什么我再也不愿意回到英国? | ||||||||
wforum.com 2025-09-22 16:39 俄国重生记 | ||||||||
从英国毕业已经有将近8年了,时常还能看到当年在曼大一起读书的同学们,坚持转发关于英国风景的短视频,坚持参加上海的校友活动,偶尔会配上一些抒情的感慨,怀念一下在英国Tesco买菜的日子。 虽然我也在英国生活了两年,每次刷到“一生英伦情”的内容,我都毫无波澜,共情不了。 回想起2017年,在阴雨绵绵的曼彻斯特,看着宿舍窗外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办公楼,听着隔壁Piccadilly火车站呼啸而过的列车,心里纠结着,晚饭是点一份昂贵的中餐外卖,还是冒着被大胡子搭讪的风险,去楼下印度人开的咖喱店买份饭? 天哪,我觉得自己过得真是很憋屈,只想快点把书念完,离开英国。 ❓为什么许多人毕业多年后,依然在怀念英国? “一生英伦情”产生的原因很简单:
然而,作为一名在此生活两年的“前留子”,我发现自己始终与这种情怀隔着一层无形的墙。这种疏离感,并非厌恶,而是一种清醒的、基于切身经历的困惑。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英伦情”的构建与文化霸权
不得不承认,英国向来擅长讲故事(storytelling),强大的文化属性,很容易让人忽略其真实的社会现状。从历史上来看,英国向来社会阶层固化,有着欧洲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一。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但无形的“玻璃天花板”,精英教育体系,对比现实中街上随处可见的流浪汉,其实是有强的割裂感。 在《布尔乔亚的万丈深渊:1919-1939年间英国文化》这本书中提到 ,英国通过文学、艺术、广播等方式,塑造了一种和谐、稳定、优美的形象,从而刻意掩盖和调和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经济危机和战争创伤。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文化叙事(cultural narrative)如何遮蔽社会现实的过程。 所以,我所警惕的,正是这种“英伦情”本身被构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来看,它并非自然而然生长的情感,而是英国软实力(Soft Power)精心运作的成果。这种软实力通过BBC、英国文学、戏剧、音乐、王室礼仪甚至足球文化,向全球输出一种经过提纯和美化的“英国印象”——它往往是古典、优雅、克制且充满历史智慧的。 哈利波特,凯特威廉,唐顿庄园。英国强大的文化属性,属实放大了外国人对它的美好幻想,让人忽略那些四处游荡的醉汉,让人抛开理性与自身主体性,盲目地去相信:“大家都觉得好,就是真的好”。 英国文化中,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帝国历史的痕迹。然而,这种印象巧妙地掩盖了其内核中的 “帝国怀旧” (Nostalgia for Empire)情绪。在许多怀旧叙事中,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被淡化为一种无关痛痒的背景板,或是被包装成《傲慢与偏见》式的贵族田园诗。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偶尔流露出的对昔日荣光的眷恋,都让这种“英伦情”对我而言,带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色彩。我无法全然沉浸于对一段对我母国而言可能意味着伤痛的历史的浪漫想象中。 曼大宿舍外的风景 2. 身份与归属感(Identity and Belonging)的困惑 其次,英国的社交环境极大地加剧了我在身份与归属感上的困惑。英国社会,尤其是英格兰,以其 “礼貌的疏离” (Polite Alienation)而著称。人们恪守社交礼仪,“Sorry”和“Thank you”挂在嘴边,但这层礼貌更像是一堵无形的墙,有效地阻止了关系的进一步深入。 记得我刚来英国的第一个月,还会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好几次和别人聊得很嗨,甚至口头上约好了以后一起逛街。但是在活动结束后,当我主动去加他们的Facebook好友,有一半人最后都没有接受我的好友请求,还有很多人找借口说自己忙,没时间去逛街喝下午茶。 也就是在那时,我意识到,大多数英国人对中国人并没有感到多新鲜好奇。 赫尔大学的白人饭 这种表面友好实则难以融入的体系,使得社会呈现出一种 “高度原子化” (High Atomization)的特征。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洽的原子,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对于留学生而言,这意味着数年的生活可能依然浮于表面。我们很难真正进入本地人的社交圈层,无法分享他们的文化记忆与家庭纽带。那种深层次的、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归属感,于我们而言是缺席的。当“英伦情”呼唤的是一种根植于土地的认同感时,我却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被礼貌对待的“他者”,一个永恒的旁观者。这种身份上的隔阂,甚至偶尔遭遇的微歧视(Microaggression)——那种无意却伤人的基于种族或出身的偏见——都不断提醒着我:这里或许是一座有着不错风景的客栈,但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家园。 3. 个人的磁场与气质的“水土不服” 最后,抛开宏大的叙事与社会的隔阂,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在于一种个人气场与环境的不契合。英国的基调,如同其天气一般,常常是阴郁和克制的,那种似有似无的傲慢与疏离,将我拒之门外。即使我在宿舍里点满了“氛围感”小蜡烛,也还是孤独极了,我的心无所适从,感受不到一丝温暖。 曼彻斯特圣诞集市 在英国曼城体验到的这种“水土不服”,和我多年后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体会到的“如鱼得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在俄罗斯,零下30°的冰雪是甜的;5分超市里的广播虽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却仿佛是童年外婆在喊我回家吃饭;就连老旧破败的大街上,也总笼罩着一层暖黄色的光晕,莫名的熟悉感将我包裹起来... 俄罗斯的美,都恰好能被我读懂,一切都与我契合得刚刚好,一切都让我想要驻足停留。 就像是一路上寻寻觅觅,经历了各种渣男和油腻男后,终于遇到了那个命中注定“对的人”。 其实,我并不后悔在英国生活的经历。两年时间,足以让我早早祛魅,给了我探索别处的动力,让我通过比较,来寻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机遇呢? 最后,人类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感受,都是极度个人化的。它是一场介于这个地方真实的样子、它被呈现的样子和我们自身期望的样子之间的复杂对白。 (在英为数不多的治愈瞬间)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