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决战时刻已经到来…
wforum.com  2025-09-09 16:36  德国之声

  正在举行的慕尼黑国际汽车展(IAA)上,中国是最大的热门话题之一。《南德意志报》评论称,德国汽车工业要想保住霸主地位,就必须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奥地利ORF电视台评论写道,欧洲汽车工业正在面临同中国车企的一场决战。

  《南德意志报》评论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德国车企曾在中国市场一统天下,德中两国的汽车工业也形成了一种寄生共存的关系。但随着电动车的兴起,德国车企的处境已经变得越来越被动。

        这篇题为《欧洲陷入了电池陷阱》的评论写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德中在汽车行业的合作关系想必利润丰厚,但从技术层面来讲,这种合作却是一个陷阱。作为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中国迫使德国接受他们的合资企业模式,并营造出一种良好氛围,让德国人感到自己非常重要。而中国人则借机掌握了制造汽车的技术,即便需要泄露一些核心技术,德国人竟也乐此不疲。

  现如今,这种寄生共存的关系早已不复存在。新近涌现出的一系列中国车企已经掌握了独立造车的全部技术。而包括德国在内的外国车企则已经掉进了又一个陷阱:为了能在德国、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与新对手竞争,他们必须造出续航能力强劲的现代化电动车。这就需要最好的电池,而这些电池的很大一部分偏偏也来自中国。

  摆脱电池依赖

  有鉴于此,本届IAA国际车展对于德国车企来说,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最后考验,一个决定未来销量的关键时刻。从梅赛德斯的电动SUV GLC,宝马的 iX3以及大众的小型新款电动车,各家车企巨额的市场投入都说明:这次车展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一役。未来谁将主导电动车行业?全球汽车市场上,欧洲车企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在电池大部分依赖从中国进口的背景下,欧洲车企是否还有未来?

  无论是德国,还是欧洲,在生产电动车电池方面都存在依赖性。中国不仅为全球市场提供电池,也掌控着大规模生产电池所需的原料。这对欧洲的电动车转型来说,绝非好事。试想,一旦受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全球劳动及价值链分工出现变化,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德国和欧洲车企的电动车战略是否会因此瞬间崩盘?这种担忧绝非空穴来风。中国前不久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以及朝鲜独裁者金正恩同框亮相。这一画面令人不安,也预示了西方未来可能不得不面对的局面。届时,电动车电池可能反倒会成为不足挂齿的小问题。”

  《南德意志报》评论认为,德国车企当前面临的被动局面,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因为车企高管们一直对电池问题缺乏重视,甚至是有意视而不见:

  (德国和欧洲车企的)高管们认为,电池只是一种可替换的产品,随时都可以用海运方式解决供货:电池是个无关紧要的产品,就让别人去生产吧,研究如何制造高端汽车才是我们的份内之事。

  这是一个致命的误判,而且类似的误判还有许多,不胜枚举。就在几周前,保时捷旗下的电池子公司 Cellforce宣告破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能力挽狂澜吗?

      决战慕尼黑IAA

  奥地利公共电视台ORF官网发表评论称,本届IAA国际车展已经成为德国车企同中国车企的一场决战。评论写道:“德国汽车企业在燃油车技术领域,保持了数十年的领先优势。但在电动车方面,尤其是电池技术领域,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已被中国夺取。过去几十年当中,为了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欧洲车企向中方转让了很多专业技术。

  现如今,为了占领欧洲市场,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已开始在匈牙利等国开设工厂。在中国的电动车和混动车市场上,竞争异常激烈,各家中国车企之间掀起了残酷的价格战。中国政府也不得不出面干预。

  与此同时,中国90多家汽车企业中,为了实现增长,已有十几家车企开始进军海外市场,这其中包括比亚迪、吉利、奇瑞、零跑、小米等品牌。市场调研机构 JATO Dynamics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8%,这一数据本身也许并不令人担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一年当中,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竟然翻了一番。

决战时刻已经到来…

 大众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德国车企:1985年上海的大众车组装车间。图像来源: Wolfgang Weihs/dpa/picture-alliance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48小时新闻:
DF-61真正可怕的,根本不是射程2万公里
中国阅兵结束后,巴铁空军更自信了?
最大日军谣言:大阪师团真是最烂师团吗?
空军为什么需要歼-35A,解说词道破天机
中国激光防空系统难适应沙漠 沙特:亲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