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 ||||||||
“成人奶嘴”上瘾,掏空中国年轻人 | ||||||||
wforum.com 2025-08-14 14:04 小椰子 | ||||||||
01 01 最近,热搜上挂着这样一种新型潮流,看得人震碎三观。 一些成年人群体之间,开始流行起了像小宝宝一样吸奶嘴: 有40岁了还天天含着个奶嘴,为了让自己显得娇小可爱、奶里奶气的; 有特意叼个奶嘴在直播间跳舞,为了迎合某些特定观众的“幼态审美”,来获得更多打赏和流量的; 有减肥期不敢吃东西,就吸个奶嘴来抑制食欲,结果一转头就边吸奶嘴边喝饮料的; 还有称自己工作压力大,情绪暴躁,所以用奶嘴来安抚自己的...... 商家们赶紧抓住这波机遇,设计出一个个造型可爱的“成人奶嘴”,并将所谓的“好处”吹上了天: 缓解焦虑:号称能帮助成年人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辅助减肥、戒烟:声称能替代暴饮暴食、吸烟的习惯; 改善睡眠:宣传可以防磨牙、助眠...... 各大电商平台上,“成人奶嘴”的销量是节节攀升,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然而: 原本专属于婴儿的安抚工具,真的能解决成人世界的各种问题和压力吗? 婴儿吸奶嘴,是出于生理本能的吮吸需求,是心智尚未成熟时的自然选择; 而早就断奶的成年人,长期依赖这种方式,反而会趋向于逃避现实,无法真正解决焦虑的根源。 更严重的是,有医学专家出来发出警示: 长期使用这类成人安抚奶嘴,不但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导致张口受限、咀嚼疼痛; 奶嘴的材质也可能暗藏风险,廉价产品多使用工业硅胶、很可能释放塑化剂; 所谓的辅助戒烟、减肥等功能,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睡觉时含着奶嘴,还会增加窒息风险。 商家可以包装出各种“解压神器”、“减龄神器”,但我们的健康真的不能拿来试错。 02 你会发现,当代成年人,越来越“幼稚化”了,越来越喜欢把自己当作一个宝宝。 比如,除了成人安抚奶嘴,还有成人奶瓶、成人奶嘴水杯: “谁说成年人不能喝奶瓶了,我不仅喝,还喜欢嘬。” “哎哟谁还不是个宝宝啦,原来爱一个人是可以把她当成小孩子宠的。 男朋友知道我不爱喝水,所以送了我这个Kitty奶嘴水杯,真的好喜欢。” “当我的男朋友把我当成女儿宠后,天天让我用奶瓶喝AD钙奶。” 比如,“喝酒专属奶嘴”: “快给你身边的小趴菜安排上这个专属奶嘴!” 都喝酒了,还非得给瓶口套个奶嘴,不懂就问,这到底是什么迷惑行为? 各种能让成年人回归童心、提供所谓“情绪价值”的商品,都大受吹捧,需要大排长队才购买得到: 比如之前爆火的上海Jellycat快闪店,所有店员都被要求,要用一种类似于幼师对待小朋友的态度对待顾客。 顾客买一个毛绒玩具,店员要情绪高昂地假装那个玩具是有生命的,给它梳毛、爱抚,再挤上满满的“脱脂奶油”; 一个“芋泥小蛋糕”毛绒玩具,店员要小心翼翼地夹出来,加奶油、打包,叮嘱顾客要“吃不完要放进冷藏”。 这美好的精神状态,不禁让人感慨: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云。 一扭头看到墙面上印着的毛绒玩具价格,更是两眼一黑又一黑: 一个小熊459元,一个茶壶399元,一个芋泥蛋糕359元...... 这种模式火了之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这类“玩过家家”式的卖毛绒玩偶潮流: 西安的肉夹馍; 杭州的中药铺; 沈阳的铁锅炖; 天水的麻辣烫...... 再比如被炒上天价的Labubu、Wakuku: 有人还不惜花重金给自己的玩偶装牙套、做美甲、美睫、手脚镶钻...... 03 这种“自我幼化”的上瘾行为,如果只是成年人喘口气的小爱好,其实无伤大雅, 但多少人因为沉迷于“奶嘴”提供的最快速的、感官层面的即时满足,从精神到钱包,都逐渐被掏空。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防御机制,很好地解释了当代成年人的自我幼化行为:退行(Regression): 个体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内在冲突时,暂时退回到更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对当前情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挫折,就会退回到低级阶段,去寻求低级阶段的满足。 比如像巨婴一样哭闹撒泼不讲理、暴饮暴食垃圾食品,或者直接叼个奶嘴、吸个奶瓶...... 但遗憾的是,退行从来都不是解决之道: 婴儿吮吸乳汁是为了生长,成人吮吸劣质硅胶只会伤害健康; 孩童怀抱玩偶去探索世界,成人供奉玩偶却逃避现实。 资本不断兜售这种“快速解压”的方案,诱导我们放弃寻求更复杂但更根本的解决之道。 但压力背后的真实困境、残酷问题,并不会因为吮吸一个奶嘴而消失,反倒会让人在短暂的自我麻痹中,逐渐丧失直面问题的勇气。 04 所以,我们可以如何善待自己的“退行”? 心理师胡杨提出了4条建议,椰子想要分享给你: ①停止羞辱自己“软弱”的样子: 你不是想回到婴幼儿时期,只是当下太难了,你需要一个喘息的空间。 ②识别退行发生的时刻: 当你突然控制不住情绪,特别想逃避,逃进奶嘴乐里无法自拔,不妨问问自己: “是什么触发了我的这一应对模式?哪件事是我的压力源?” ③给自己设置一个“安全空间”: 允许自己偶尔幼稚、脆弱:窝在被窝里,发呆、痛哭,不解释、不争论。 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心理复位”。 ④通过关系来疗愈: 找到一个能承接你“退行状态”的人,可以是朋友、爱人、心理咨询师...... 在他们面前你可以不用坚强、成熟,可以展示出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但逃避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资本简单粗暴地将我们复杂的情感需求,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消费动力。 但我们唯有放下麻痹自我的奶嘴,才能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 希望疲惫的你,能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积蓄力量,温柔地推自己勇敢前行。 共勉。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