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 美国承诺的那些“攻守同盟”,兑现是“零” | ||||||||
| wforum.com 2025-11-20 18:33 世界军事网 | ||||||||
最近这阵子,很多人都在兴奋的讨论“必有一战”。 还有人喊话:高市,要记住你说过的话哦,咱们一言为定。 当然,要论中日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解放军确实具有绝对碾压优势。 别的不说,就看战争动员能力,中国的临战动员能力可以达到数亿计,比日本的全国人口都多。 目前日本的新生儿数量还不如二战时期,但养活的老人可是当年的5倍以上。 还有自卫队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38.8岁,三分之一以上的现役队员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妥妥的一伙——大叔兵。 日本的这种国情,根本无力实行大规模动员,甚至是实现军队的满编。 到这儿,有人肯定会说了,对付日本自然不在话下,但别忘了,日本背后,站着的可是美国。 但你有没有考虑过,美国,它难道是一众小国的共享“家仆”吗?一旦摊上事儿,谁都能立即把美国“摇”来,帮自己上去“咬”? 很明显,日本只是美国测试中国的“温度计”,美国从来不想看到一个军事上完全独立的日本,而是需要一个依附于美利坚,专注于给美帝当沙袋的日本。 当今世界,顶级大国博弈的牌桌上其实也只坐着三个国家,剩下的几乎都是牌,有的连牌都不算,顶多算是些茶点小菜。 考虑到大国之间直接对抗的成本过高,且充满不确定性,任何一方都无法确保掌控战争的走向。因此,美国素来倾向于塑造“假想敌”,再通过代理人或地区盟友来实施间接制衡。 比如,将中俄定义为美国盟友的敌人,通过塑造俄罗斯威胁论团结欧洲,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团结亚洲,通过以色列震慑中东,通过穷邻政策穷化墨西哥和拉美国家,拉拢东南亚,抛弃非洲。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品种繁多,花样百出的美国军事同盟。有美英澳加新五眼联盟,有美英澳AUKUS联盟,有美印澳日四国机制,有七国集团,有美日,美台,美菲,美加,美以军事协议,以及遍布全球的800多个美军基地。 那么,这些有美国驻军,跟美国签了军事同盟的国家,他们的一旦遇到事儿,就真的有老大派出“天兵天将”帮忙摆平吗? 历史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并不是。 咱们就看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任一成员国的攻击即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需集体应对。 1961年,果阿战争爆发,北约创始国之一,葡萄牙被印军打得落花流水(对,你没看错,是印度军队)。 除了北约成员国的身份,早在1951年,葡萄牙和美国之间还签订了一个《互助和共同防御条约》,怎么看,葡萄牙也算是自带了个“双重保险”。 然而,除了全程大放嘴炮外,直到葡萄牙人被印度轰出果阿地区,美国和北约也愣是没给自己的“盟友”动过一根手指头。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次对“北约列强”葡萄牙的“大捷”,让印度产生了强烈的迷之自信,不久后就遭遇了1962年的惨败(这都是后话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葡萄牙对美国而言,只算是个边缘队友。但你再看,美国的“老铁”英国遭到暴捶时,美国居然也摁着整个北约坚持不下场。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爆发马岛战争。 战争初期,由于是阿根廷方面不宣而战,英国这边毫无准备,且战区距离英国本土太远,英国人曾一度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议会发表了激情演讲,号称绝不放弃一寸福克兰群岛的土地(即阿根廷说的“马岛”),要跟阿军死磕到底。 同时开始游说美国,要求北约根据第五条共同防御原则,一起对付阿根廷。 打脸的是,美国脸都不红一下的带着其他北约成员国以该条约“仅适用于北大西洋地区”作为借口,拒绝派兵下场。 最终还是在撒切尔夫人的不断施压下,法国对阿根廷发起了全面禁运,这才帮英国及时扭转了战局(阿根廷的主力战机和导弹都是法国进口的)。 撒切尔夫人后来在个人回忆录中曾用“绝对坚定”来形容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支持,“那以后,我与密特朗出现过许多分歧,但我毕生都未曾忘记‘福克兰岛海战’中欠了他一份人情。” 好了,咱们再说回北约。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你就会发现,从1949年北约成立至今,总共76年当中,第五条“集体防卫”其实只用过一次,“保护”对象是——美国自己。 2001年9月,美国遭受911袭击后,全体北约成员曾一致向恐怖分子宣战,更有多个成员国派遣部队跟随美军,浩浩荡荡地进入阿富汗协助美军“反恐作战”。 连英国女王的亲孙子都给拉到了阿富汗战场上“锻炼”了一番。 十分讽刺的是,北约同意启动第五条“集体防卫”的时候,包括英国在内,居然都没有人质疑,阿富汗这个中亚内陆国家,它是否属于“北大西洋地区”? 这确实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别看一个个叫唤的挺凶,关键议题上,北约国家们的身段还真是很“柔软”的。 除了北约这种进行集体防务的军事政治组织,美国和盟友签订的一堆双边军事同盟协议,也几乎只存在于心理安慰层面。 就举几个咱们周边国家的例子。 1958年,美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美巴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巴基斯坦的死对头印度,则是个“不结盟国家”。 1965年第二次、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和印度曾经打的你死我活。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战争时,东巴基斯坦直接被印度给分离了出来,独立成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气的举国炸裂。 然而,无论巴基斯坦陷入多么艰难的境地,美国依旧全程放嘴炮。 再后来,这么多年里,印巴边境地区一直不得安宁,局部冲突和伤亡时有发生,至今仍然没有触发过那个传说中的《美巴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接着,咱们再把目光转向东北亚。 1954年11月,《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生效。 1976年8月18日,朝鲜半岛的板门店。朝军以“遮挡视线”为由,要砍掉位于“安全区”不归桥旁边的一棵白杨树。 朝鲜人非要砍,韩国人不让砍, 双方说着说着,一上头就打了起来。 结果是,两名前来“劝架”(助战)的美军军官——阿瑟·柏尼法斯上尉、马克·巴雷特中尉,在混战中被朝鲜人民军守卫用斧头砍死。 另有9名韩美士兵被砍伤,3辆军车遭破坏。 事情传出后,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愤怒的声称,一定要——“以血还血”。 之后连续四个月,朝鲜和驻韩美军都进入了战备状态。 美韩还举办了一场联合军演。 再后来,这页就被翻过去啦! 到了1986年8月18日,为了纪念“殉职”美军之一的柏尼法斯上尉,驻扎板门店的韩军小鹰营,被改名为了柏尼法斯营。 两年后,那棵导火索白杨树,也在双方的协商下最终被砍掉,并在其原地建了纪念碑,连同柏尼法斯营一起,如今已经成为韩国板门店体验旅游的很火热的一个旅游景点。 到这份儿上,柏尼法斯上尉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进入21世纪,朝韩之间的零星冲突依旧不断。 2010年11月,为抗议韩国在年度例行军事演习中向南北争议海域发射数十枚炮弹,朝鲜人民军炮击了韩国延坪岛炮兵阵地;作为报复,韩国马上还击了80多炮。 整场冲突,共造成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多栋建筑起火。 对于延平岛炮击事件,白宫方面发表了措辞极为严厉的“强烈谴责”。 同年底,美韩两国在周边海域进行了一次“威慑性”的联合军演。 然后,跟1976年板门店斧头杀人事件一样,这页就被翻过去啦! 最后,咱们还是说回日本。 美国签署的一堆“共同防御”条约,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究竟会不会“兑现”,完全都是由美国的利益决定的。 而美国军事介入冲突的利益原则正是“低成本高收益”。 因此我们看到,美国人对这类攻守同盟的执行标准,素来非常灵活,最终解释权都在美方手里。如果它不想下场,能鼓捣出100种理由。见死不救或者卖队友,都能做的毫无心理压力和道德负担。 对美国而言,日本过于重要。因此,美国绝不会允许其拥有完全的战略自主权,更不会放任让其冒险行为颠覆美国的全局布局。 你看,美军从日本撤走“堤丰”中程导弹的举动似乎也在暗示,美国目前并不愿在亚太前沿部署过度刺激中国的装备。 因为,面对中国健全的工业体系、区域拒止能力和核威慑,美国军事介入的成本和不可控风险,将会高到无法承受。 可即便兑现率几乎为零,对于这种攻守同盟体系,川普还是一直表现的很不满意,不停的抱怨,“美国的盟友正在掏空美国”。 其实,这恰恰很形象的说明了,大国把小国当炮灰和棋子的同时,小国也会下意识的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这一点,当美国确实很厉害的时候,美国自己觉得也没啥大不了的;但当美国逐渐没有了这个信心的时候,那套结盟体系,难免就成了累赘....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48小时新闻: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