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 红军城告破后,泽连斯基还能走多远? | ||||||||
| wforum.com 2025-11-17 14:41 世界军事网 | ||||||||
11月中旬,东乌顿涅茨克州波克罗夫斯克市再次成为俄乌战事的焦点。 根据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ISW)11月14日评估,俄军已将该市列为当前优先攻势目标,并正在周边集结兵力推进。报道指出,俄军借助大雾天气,从多个方向向市区推进,乌方既承认局势“非常困难”,也坚称“还未被包围”。城市交通干线与铁路枢纽地位一再被强调。 当前,俄军已进入波克罗夫斯克部分市区,从外部包围轴向的“钳形”推进正逐步向内压迫。开战以来,乌克兰军队长期将该城视为防线关键,但随着兵力与资源拉紧,守势正在变得被动。从战术面看,俄军借助夜间袭击、无人机侦察与雾中渗透,尝试在城区逐街推进。乌方作战指挥部透露:“敌方已进入波克罗夫斯克核心区域,敌我比例严重不利。” 虽然未给出精确数字,但多方估测俄军至少300-500人进入市区。 而在外围战线,乌军通信、补给、伤员撤离的困难越来越明显。此前报道提到,乌方士兵需徒步10-15公里才能到达防线,伤员疏散困难。这个细节来自部分前线报道与你提供的原文,在公开信息中属于战况描述的一部分。 总之,波克罗夫斯克当前战况进入关键期。俄军欲实现突破,乌军正处于防守困难阶段。若失守,将不仅是城池损失,更可能掀起整个顿涅茨克方向的防线连锁反应。 指挥系统分歧在持续数月的攻防僵持中,波克罗夫斯克战线暴露出乌方指挥体系的摩擦与战略分歧。泽连斯基此前宣布“没有人会被推去为废墟送死”,但与此同时,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拒绝下达全面撤退令。 有分析指出,这与先前在巴赫穆特的“坚守派”与“撤退派”争端颇为相似。 据报道,基辅市长克利奇科公开指出,乌克兰目前“兵员问题巨大”,而前线指挥官也担心防线过于拉薄。这个警示反映出民政与军方之间在资源投入、城市防守与撤退准备上的张力。 指挥系统裂痕不仅体现在人员、物资的调配上,更在于战略思路的分歧。一方面,泽连斯基强调“坚持阵地”;另一方面,很多战地指挥官认为,面对俄军集中兵力和雾、夜、无人机等优势,继续硬守可能造成更大人员伤亡。虽然瑟尔斯基称“尚未包围”,但包括ISW在内的多家机构都指出,俄方围歼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乌军必须考虑缓冲或战术撤退。 这种分歧若不能快速解决,将削弱乌军在前线的决策效率。兵员消耗、补给滞后、指挥拖延都会加速守势恶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俄军若成功夺取波克罗夫斯克,不仅是战术胜利,更将对乌方国内军民信心、指挥链条造成冲击。 战术收益与象征意义波克罗夫斯克的价值既是战术的,也是象征的。战术层面来看,该市位于顿涅茨克州西部,拥有铁路、向东通往克斯坦丁诺夫卡与顿涅茨克市、向西通向第聂伯和扎波罗热的交通道路。以控制该市,俄军可为其补给线、后勤运输与推进西线提供更为稳固的枢纽,这一点在多家战况分析中都被点名强调。 但从军事整体布局看,夺取波克罗夫斯克并不会瞬间改变整个前线的走向。ISW早在2025年夏季就指出,俄军通过持续炮击和导弹打击,实际上已经让乌方难以再把波克罗夫斯克当成完整意义上的后勤枢纽使用。也就是说,即便波克罗夫斯克落入俄方,乌军主要物流网络并非立刻崩溃。 这一层面,让波克罗夫斯克更像是一座“指标性城市”——谁拿下它,就能在国内宣传中写上一笔:要么是“稳住防线”,要么是“取得阶段性突破”。对于俄方来说,在战线长期拉锯、国内舆论疲劳加剧的情况下,需要这样的“可被宣传的进展”;对乌方而言,这座城市一旦失守,就容易被对手包装成“防线动摇”的象征。 然而,“象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若俄军夺取波克罗夫斯克,乌方将失去一处重要的防御节点,防线更容易出现可乘之机。俄方也可以借此向国内解释高昂伤亡的意义:哪怕只是前线地图上的一小步,也要被说成“东部战线格局重塑”的一大步。 因此,分析这场战役时必须分开看:现实战场上,这是一场带来一定补给便利、但难以立刻打穿对方防线的攻势;政治与心理层面,它却是俄乌双方争夺叙事权的一次集中较量。 军心消耗与社会压力在现实战场外,乌克兰正面临的并非仅是火炮与弹药的比拼,而是军民心理与社会承受力的双重疲惫。泽连斯基已经公开承认,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局势“非常困难”;前线指挥员则频繁提醒兵员不足、防线过长的问题。 在能源层面,基辅在内的乌克兰多地居民每天要承受12至16小时的停电轮休,随着冬季气温下降、能源系统被破坏,这种压力只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界人士警告,俄方的目标已不再只是让城市“短期停电”,而是系统性摧毁乌克兰的发电与输电能力。 与此同时,一起涉及国家能源企业的大案在今年曝光,金额高达约1亿美元,牵连到能源部门高层。对于已经疲惫的民众来说,这类丑闻传递出的信息非常直接:战争在烧钱,有人却在后台“捞钱”。在这种情绪之下,要民众继续为前线付出,政治领导层所承受的信任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从数据角度看,虽然乌方未公布精确人员损失,但多方估测俄军兵力在该方向已达十余万人,乌方则捉襟见肘。前线防守若继续“强支撑”而不作弹性调整,则人员损耗将加速,防线疲弱将迅速引发裂口。 社会层面,随着前线消息持续拉响警报,民间对战争持久化的信念也在削弱。一开始,人们相信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防卫战;随着时间推移、停电拉长、通胀上升、腐败案爆出,很难要求社会无条件地维持最初那种动员水平。 如果波克罗夫斯克失守,这将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对乌克兰社会承受力的一次集中冲击:人们们会问,这么多人守住的城市,最终还是丢了,那之前的牺牲究竟换来了什么?在这种心态下,继续动员兵员、继续在其他城市组织防御,都会变得更加困难。 一个节点城市的真正代价波克罗夫斯克之战正在逼近关键节点。 俄军在数月筹备、雾天渗透与城市攻坚中显示出其决心,乌军则在兵力、物资、信心三方面承压。就现实价值看,该市的落败不会立刻导致乌克兰东部防线全面崩溃,因为乌方的整体后勤网络早已被迫重组;就象征意义看,若波克罗夫斯克被夺,乌方将面临更为深远的军心与社会心理后果。 指挥体系的分歧若不能及时化解,将使防守失去节奏。乌方若仍坚持“硬顶到底”而拖延撤退准备,就可能重演巴赫穆特战役中兵力被耗尽的悲剧。与此同时,俄方会把这座城市包装成“扭转战局”的节点,用以平衡长期消耗带来的国内压力。 对乌克兰而言,当前关键在于三点:一是调整防守策略,避免在不具决定性意义的阵地上无休止投入;二是稳固社会后方,处理好能源、腐败、征兵这些直接影响民众感受的问题;三是管理与盟友的关系,让支援节奏与前线需求匹配,而不是一边要求前线“坚守到底”,一边在预算与弹药上迟疑。 如果只把波克罗夫斯克看成一场单纯的城池争夺战,就会低估这场战役真正的代价。它考验的,不只是俄军能在巷战中推进多少街区,也不只是乌军还能顶住多少轮炮火,而是两国在长期消耗中的政治与社会韧性。 在这一轮攻防中,波克罗夫斯克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乌克兰东部防线的心跳与心理阀门。如果该点被突破,整个防线不仅物理受损,更可能在士气与决心层面瓦解。而俄方正是押注这一点:哪怕战术收益有限,只要对方内部因此撕裂、社会因此疲惫,这场战役对莫斯科来说就算“值得”。乌克兰若不能在调整战线、稳住后方之间找到平衡,其真正的损失,可能并不在前线,而在国内。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相关新闻: | |
| “乌克兰战争” |
| 48小时新闻: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