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尚未正式履职的美国驻印度新任大使、兼任南亚与中亚事务特使的塞尔吉奥·戈尔(Sergio Gor),在新德里以一场高度曝光的会见开启了他的“前置外交期”。尽管按照美方通报,戈尔尚未正式宣誓接任,但自10月9日起在印度展开的为期六日访问,几乎以正式大使的规格推进,包括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外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及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Ajit Doval)相继会晤。 此次是戈尔作为“候任大使”首次访问印度,却迅速完成与印方最高层“三巨头”接触,反映出华盛顿此番安排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川普政府为修复并重塑美印战略合作架构的一步关键棋。 美国总统川普已于9月提名戈尔出任驻印大使,并于10月上旬获参议院确认通过。戈尔出身共和党政圈,曾任保守派政治出版平台“Turning Point USA”联合创始人,是川普及其亲信圈中的老熟人。他此次“空降”南亚,显然不只是例行换防那么简单。 “高友谊”与“高关税”尽管戈尔在美国驻印使馆的首次讲话中,强调“川普总统将莫迪视为私交甚笃的老朋友”,并引用了美印领导人在访印前夕通话的“温情时刻”,但这份“友情”正被现实政策的锋利边界撕扯。 目前,美方已对约500亿美元印度出口商品征收50%关税——这是所有美方主要贸易伙伴中税率最高者,目标集中在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宝石首饰与水产加工业。这一举措几乎抵消了此前历届美印贸易谈判所累积的互信基础。
尽管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欢迎戈尔,并表达“对印美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心”,但在印度国内,川普政府加税的冲击已引发各行各业普遍不满。印方多家出口行业协会已发出公开信,要求政府“在新一轮对话中坚定立场,换取实际关税缓解空间”。 戈尔在与印度官员会谈中虽多次提及“技术合作”“关键矿产战略互补”“防务协同”,但印方官员并未在公开通稿中回应这些具体议题,反映出双方在实质利益安排上仍存在结构性缝隙。 新任大使只是“中继器”?在戈尔启程前往印度的前一天,川普与莫迪通了电话。戈尔在公开讲话中称,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通话,内容涉及对贸易谈判进展的“正面评估”,并称两国领导人将继续保持紧密沟通。 而从印方的表述看,此次通话更像是一次“预设立场”的沟通。莫迪在社交媒体表示,他与川普“回顾了双边谈判的良好进展”,但并未提及任何美方让步或具体议题解决方案。换句话说,美方试图通过大使及电话双重通道,维持“印象中的进展”,而非现实中政策松动。 这正是川普执政风格的延续:高度个人化的外交表演,通过“领导人私交”制造氛围感,掩盖政策落地困难。戈尔此次出访的真正功能,可能更多是“传达川普的意志”而非就实质政策展开谈判。 例如,在关税议题上,美方并未就此前加倍惩罚性关税的撤销释放任何信号。甚至有美方官员表示,未来是否进一步提高对印度数字服务、制药等新兴领域产品的壁垒,还将视印方对俄能源进口态度而定。
这背后的逻辑是清晰的:美方试图将双边经贸关系与印度的地缘政治姿态捆绑,用“制裁—豁免”机制换取战略配合,而非进行对等的市场谈判。 
莫迪政府的“微笑回应”与战略隐忍面对戈尔此行,莫迪政府选择了极为审慎的接待策略。一方面不惜“超前欢迎”尚未就任的戈尔,用“全面战略伙伴”字眼表达礼遇,另一方面在关税、俄油、供应链议题上保持沉默。 印度目前正处于对内经济脆弱期与对外战略调整交叉点,既不愿被贴上“美国附庸”的标签,又必须维系美印关系的地缘平衡杠杆。尤其是在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地区力量重新组合的背景下,印度试图维持“多元结盟”的话语权。 戈尔此行未能争取到印方在关键议题上的明确表态,也反映出印度在当前全球格局中试图压缩对美依赖、扩大自身战略回旋空间的现实姿态。 而美方的“私交型外交”正在失去原有红利期。川普政府对印施加的多重政策压力,正在逐渐侵蚀此前打造的“印太民主阵营”想象。即便戈尔以“信使”之名反复传达川普的“亲印口吻”,也难掩政策层面的不对称与不信任。 一场政治秀之后,问题依旧横亘戈尔的这场印度之行,在形式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曝光与礼遇。但在实质上,它并未促成任何明确的经贸突破,反而再次凸显了川普时代美印关系的核心悖论:私人友谊无法消解结构性矛盾。 莫迪可以欢迎戈尔,但无法无视国内500亿美元出口受损所引发的产业焦虑;川普可以称莫迪是“最亲密的盟友”,却在关税上毫不手软,逼迫印度在俄油与美市之间选边站队。
外交辞令越是亲密,现实摩擦便越显冰冷。戈尔的这场“半正式”出访,不过是一次精心导演的外交过场。在当前关税未减、协议未签、互信未复的背景下,印美关系距离“战略全面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