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川普重提战列舰:是复古情怀还是革新?
wforum.com  2025-10-03 11:24  星海之刃

2025 年 10 月1日,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再次抛出震撼言论,表示正与海军部长约翰・费兰认真探讨将以火炮为核心装备、配备重装甲船体的 “战列舰” 重新纳入美国海军编制的可能性。这一表态瞬间引发业界震动 —— 自 1992 年最后一艘战列舰退出现役以来,美国海军已三十余年未拥有该型舰艇。尽管重启战列舰的可行性饱受质疑,但这一提议却意外揭开了全球海军关于水面舰艇未来发展的深层讨论。

战列舰的历史回响与现实困境

川普提及的战列舰概念,大概率指向曾叱咤风云的 “衣阿华” 级。该级四艘舰艇(“衣阿华” 号、“新泽西” 号、“密苏里” 号、“威斯康星” 号)于 1943-1944 年陆续服役,配备 9 门 16 英寸主炮,射程可达 23 英里,曾在二战太平洋战场大放异彩。冷战期间,它们更经历多次现代化改造,在 1980 年代升级后可搭载 32 枚 “战斧” 巡航导弹和 16 枚 “鱼叉” 反舰导弹,成为当时单舰 “战斧” 搭载量最大的舰艇,甚至在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服役前承担着核心打击角色。

图片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重启 “衣阿华” 级面临着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2015 年时,将部分 “衣阿华” 级重新服役的设想虽已显渺茫,但至少尚有讨论空间 —— 彼时 “衣阿华” 号和 “威斯康星” 号仍在封存状态,且美国国会立法保留了紧急情况下召回的可能性。但十年后的今天,技术鸿沟与成本飙升已让这一想法近乎天方夜谭:其老旧的蒸汽动力系统亟待全面翻新,人员培训体系也需重建,类似问题曾导致 “小鹰” 号航母最终被拆解。

图片

更棘手的是人员编制问题。“衣阿华” 级最后一次服役时船员超过 1500 人,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五倍以上。即便通过自动化技术削减编制,单舰庞大的人力需求仍与美国海军近年来招募困难的现状严重冲突。此外,全球已无国家建造传统意义上的战列舰,全新建造不仅耗资巨大,还需重建完整的产业链,这对美国衰退的造船业而言是严峻挑战。

图片

图片

图片

火炮与导弹的博弈:作战理念的碰撞

川普反复强调 “炮弹比导弹便宜”,这一观点确实切中部分现实。以海军常规火炮弹药为例,其单发射成本远低于导弹 —— 即便是曾寄予厚望的 DDG-1000 “朱姆沃尔特” 级驱逐舰的 155 毫米先进舰炮系统(AGS),其专用远程弹药成本也一度飙升至 80 万美元 / 发,最终因过于昂贵而被放弃,导致该舰主炮沦为摆设。相比之下,美国海军曾研发的轨道炮炮弹成本约 10 万美元 / 发,且具备射程远、火力持续性强的优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但导弹的核心优势在于 “射程” 与 “精度”。现代海战中,反介入 / 区域拒止(A2/AD)体系不断扩张,若以火炮为核心的舰艇想发挥作用,必须抵近目标至数十英里范围内,这使其在敌方反舰导弹、无人机的威胁下成为高价值活靶子。反观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其装备的 “标准” 导弹射程可达数百英里,“战斧” 巡航导弹更能对陆地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这种 “非接触作战” 能力正是现代海军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高层近年来确实在反思 “唯导弹论” 的局限性。随着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逐步退役,数百个垂直发射单元(VLS)即将消失,如何填补火力空白成为难题。此前曾有 “武库舰” 概念设想 —— 这类舰艇可搭载大量 VLS 单元,辅以次要火炮系统,在成本与火力间寻求平衡。但传统战列舰的大口径火炮从未被纳入替代方案,毕竟在导弹主导的时代,火炮的战术价值已大幅缩水。

装甲防护的再思考:对抗新型威胁的尝试

川普对 “铝制舰艇遇导弹融化” 的吐槽,虽表述粗糙却折射出一个长期争议:舰艇材料与防护能力的权衡。“衣阿华” 级的 13.5 英寸厚钢质装甲带,在二战时期能抵御大口径炮弹攻击,而现代舰艇为减轻重量、控制成本,大量使用铝合金(如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或复合材料,但这也带来耐久性隐患 ——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铝制上层建筑曾因持续开裂迫使后续伯克级改用全钢建造。

图片

在无人机与反舰导弹威胁日益升级的背景下,被动装甲的价值重新受到审视。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已多次展示无人机对舰艇的威胁,而中国等对手研发的反舰弹道导弹更能从高空俯冲击穿薄弱甲板。若为现代舰艇加装类似战列舰的装甲防护,虽能提升抗打击能力,但额外重量将要求更大的动力系统,导致舰艇体积膨胀、成本激增,且必须保证航速以跟随航母战斗群,这一系列设计权衡极具挑战性。

图片

美国海军下一代驱逐舰 DDG (X) 的设计争议,恰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2024 年底,一张 DDG (X) 概念蛋糕图引发关注 —— 该图显示舰艇艏部未设置主炮,这与此前官方渲染图截然不同。尽管海军未明确表态,但这或许暗示其设计思路正从 “火炮 + 导弹” 向 “全导弹化” 倾斜,甚至可能探索激光武器等新型防御手段,以替代传统装甲。

图片

图片

海军发展的深层困境:川普提议背后的行业危机

川普的战列舰言论,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海军造船业困境的折射。以星座级护卫舰为例,该项目已落后计划三年,首舰交付时间比合同签订晚了近十年,且与原设计(法意 FREMM 护卫舰)的通用性仅 15%。正如海军部长费兰在国会听证会上坦言:“我们所有项目都一团糟,表现最好的也晚了六个月,超预算 57%。”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正以惊人速度扩张,不仅舰艇建造数量远超美国,还在电磁炮、高超音速导弹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美国海军为应对挑战,不得不调整策略 —— 一方面推进 DDG (X) 等新型舰艇研发,另一方面加大无人舰艇采购,试图以 “数量优势” 弥补单舰性能不足。但这种 “双线作战” 模式进一步分散了资源,加剧了项目延期与成本超支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对海军装备的 “美学干预” 早已不是首次:2017 年他曾要求福特级航母放弃电磁弹射器,回归蒸汽弹射;还曾亲自干预星座级护卫舰设计,称要将其从 “难看的隐身船” 改造成 “带导弹的游艇”。这些看似随意的表态,实则反映出高层对海军装备发展方向的深层焦虑,却也因缺乏专业考量而备受争议。

未来展望:战列舰的复活?还是理念的革新?

尽管川普重提战列舰引发热议,但从技术、成本、战术层面分析,美国海军短期内重启或新建战列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衣阿华” 级的最后一次现代化改造已证明,即便是加装导弹的 “混合体”,也难以适应现代海战节奏。

然而,这一提议并非毫无价值 —— 它迫使业界重新思考几个核心问题:在高超音速武器与无人机横行的时代,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如何提升?当导弹成本持续走高,火炮是否能在特定场景(如近岸火力支援)中寻回价值?装甲防护与隐身设计,究竟何者更能应对未来威胁?

或许,战列舰的真正遗产不是钢铁巨舰的复活,而是对 “火力密度” 与 “防护能力” 的重新重视。美国海军 DDG (X) 项目若真的取消主炮、强化导弹与定向能武器,可能代表着另一种 “战列舰思维” 的延续 —— 只是将传统火炮替换为更高效的能量武器,将厚重装甲升级为主动防御系统。

在这场关于过去与未来的争论中,川普的言论更像是一个引子,揭开了美国海军在战略转型期的迷茫与探索。无论战列舰是否回归,全球海军对 “火力、防护、机动” 三大要素的永恒追求,注定会在新技术浪潮中催生出全新的舰艇形态。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48小时新闻:
中美空中交锋曝光,歼-16雷达锁死F-35?
果然出问题了,俄罗斯连A-50都生产不出来
美潜艇在南海上浮,被中国民用卫星抓拍
俄罗斯首次正面定性 战争即将升级
可监控上千枚来袭的导弹 中国又领先美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