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百将会”,是美军全面备战转型的里程碑 | ||||||||
wforum.com 2025-10-02 16:08 前沿深度解码 | ||||||||
当地时间9月30日,弗吉尼亚州匡蒂科海军陆战队基地迎来了美军历史上罕见的军事高层集结。其间,838名现役将官中的800余人从全球各战区紧急赶赴会场,在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与总统川普的接连训话中,这场被外界冠以“百将会”的会议揭开了神秘面纱。面对舆论场上“形式主义”“资源浪费”的质疑,以及对会议背后深层战略意图的猜测,我们亟需穿透表象,从美军改革传统、内部治理逻辑与全球战略布局的维度,解读这场会议的真实价值与潜在影响。 一、需破除形式主义迷思,将该会议视为美军战略转型的必要之举 将“百将会”简单归为形式主义的观点,显然忽视了美军决策机制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紧迫性。从会议规模来看,此次集结覆盖O-7至O-10级全部指挥岗位将官,涉及欧洲、中东、亚太等所有关键战区,这种“全员到岗”的召集力度在美国国防史上前所未有。更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召开前赫格塞思已启动系列改革,包括解雇十余位军事领导人、削减20%四星上将编制、将“国防部”更名“战争部”,这些动作与会议形成清晰的政策延续性,绝非临时起意的仪式性集会。 质疑者提出“视频会议可替代现场集会”的观点,却忽略了军事指挥的特殊规律。美军参联会前副主席威廉・欧文斯曾指出,军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创新作战理论激活技术潜力”,而作战理论的统一认知离不开面对面的意志传递。赫格塞思在会上发布的10项指令中,包括“以男性标准实施作战岗位体能测试”“终结零失误指挥文化”等触及军内深层矛盾的举措,这类涉及利益调整与文化重塑的改革,必须通过现场互动形成共识,这与1986年《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案》颁布前的全军动员逻辑一脉相承;当年正是通过类似的高层共识会议,才确立了军政军令分立的指挥体制改革。
从现实需求看,会议召开之际恰逢美军战略转向的关键节点。川普政府计划将2026财年国防预算提升至万亿美元级别,重点推进F-47六代机、“金穹”反导系统等尖端装备研发,这种“装备跃进”必须配套“思想统一”。正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顾问马克・坎西安所言,如此规模的集会“绝非寻常”,其本质是为新国防战略落地扫清认知障碍。将这种关乎军队转型根基的会议斥为形式主义,显然是对军事改革规律的误读。 二、需理解美内部治理的核心逻辑,将该会议视为美重新明确战斗力标准的重要转折 “百将会”传递的核心信号,在于重构美军内部治理体系以激活战斗力。赫格塞思在讲话中直指要害:“过去数年,错误的政治导向让军队偏离了核心使命,我们必须清除削弱杀伤力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集中体现为过度强调“多元化、公平与包容”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即部分作战岗位为满足性别配额降低体能标准,监察体系被“武器化”导致将领因非作战因素被迫离职,这些问题已在驻中东美军中出现战备水平下滑的实证。 确保内部稳定对美军战斗力的意义,在历史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上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后,美军正是通过清除“文官过度干预军事”的积弊,确立“基于能力的晋升体系”,才催生了海湾战争中的压倒性优势。当前赫格塞思推行的改革,本质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继承:强化统一体能标准,要求作战岗位人员需达到男性标准70%以上的成绩;改革匿名投诉机制,终结“frivolous complaints”对指挥体系的侵蚀;强调“基于业绩”的晋升导向,破除身份政治对人事任免的干扰。这些举措精准回应了一线将领对“指挥自主权被束缚”的普遍焦虑,为战斗力释放清除制度障碍。 思想统一的价值在联合作战体系中尤为关键。美军现行指挥体制依赖军政军令分立的高效协同,而这种协同的前提是各战区、各军种对战略目标的一致认知。此次会议上,川普与赫格塞思反复强调“国土安全优先”的新战略导向,明确将芝加哥等城市作为“国民警卫队训练场”以应对“内部威胁”,这种战略重心的调整必须通过高层直接传导,才能避免联合作战中出现认知偏差。 三、需深刻理解川普政府的深层布局,将该会议视为下步美军改革实措落地的重要铺垫 “百将会”的诸多安排,实则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将官裁撤与文化重塑埋下伏笔。赫格塞思在会前已启动将官总量10%的削减计划,而会议期间释放的信号进一步明确了裁撤标准:他公开批评“五角大楼走廊里的肥胖将领”,直指其“损害军队形象与战斗力”,并宣布对“有害领导力”展开全面审查。这种“问题导向”的舆论铺垫,显然是为突破传统人事利益格局减少阻力。 从历史规律看,美军重大改革往往以“人事调整”为突破口。1986年法案实施后,美军通过裁撤冗余参谋岗位、优化将官编制,将联合作战指挥效率提升40%以上。当前的裁撤计划更具针对性:重点清理两类人员,一是因“政治正确”上位、缺乏实战经验的将领,二是适应不了新作战理论的传统型指挥人才。会议期间展示的F-47战机研发进展、“金穹”系统部署规划等新型装备蓝图,实则为“能力匹配”的裁撤标准提供了具象化参照,即未来能驾驭信息化、太空化装备体系的将领将成为保留核心。 宣扬战斗力至上文化的铺垫同样清晰可见。赫格塞思提出的“终结如履薄冰的指挥文化”,本质是为前线指挥官松绑,鼓励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果断决策;而川普承诺的万亿军费投入,不仅指向装备更新,更包括“战场决断力培训”等文化建设项目。这种“物质保障+文化松绑”的组合策略,与2015年“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推出前的准备工作异曲同工,而当年正是通过重塑“风险容忍”的指挥文化,才推动了新型作战概念的落地。 四、总结 从美军发展脉络来看,“百将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标志着美军从“全球反恐”向“全面备战”的战略转向。这种转向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对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后战略迷失的修正:过去二十年,美军深陷非对称战争泥潭,导致应对大国竞争的能力出现短板,2024年兵推显示“台海冲突中美军可能丧失信息优势”的结论,成为推动此次转型的直接动因。 会议确立的“思想统一—装备升级—编制优化”路径,构成了备战新阶段的完整框架。思想层面,通过高层集会确立“国土防御优先”“战斗力至上”的共识,解决了此前各军种战略认知分散的问题;装备层面,明确六代机、新型战舰、核武现代化等核心投入方向,形成对潜在对手的技术压制企图;编制层面,以将官裁撤为起点优化指挥链条,呼应了“全球一体化作战”对高效指挥体系的需求。这一框架与上世纪40年代核战争转型、80年代高技术战争转型的逻辑一致,均通过“顶层设计—全员动员—落地执行”的步骤实现质变。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会议透露出的“内外联动”备战特征。川普在讲话中同时强调“应对外部威胁”与“清除内部入侵”,将海外军事部署与国内城市管控相结合,提出“以危险城市为训练场”的非常规思路。这种“内外一体”的备战模式,意味着美军未来可能将国内治理中的强力手段外溢至国际冲突,其战略冒险性显著提升。从历史对比来看,这种“内部凝聚+外部威慑”的组合,与二战前德军重整军备的初期特征存在相似性,折射出全球安全格局的潜在风险。 从冷战后美军改革的周期律来看,每一次高层共识会议都预示着一轮军事能力的跃升。1986年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案》催生了海湾战争的胜利,2015年的“全球公域介入”概念推动了印太战略布局。此次“百将会”确立的改革方向,或将在未来3-5年内重塑美军战斗力形态。对于这种以“思想统一”为先导、以“技术优势”为核心、以“全球备战”为目标的战略调整,任何“形式主义”的轻慢解读,都可能导致对安全威胁的误判。我们必须以审慎态度持续追踪其改革落地效果,为应对潜在风险做好充分准备。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