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中国疑似六代战机的照片流出,在军事观察界迅速引发关注。与此前歼-20的批量服役相比,这一次震动更大,因为它意味着中国或许已经进入新一代空战平台的实质性试飞阶段。 印度舆论对此格外敏感。印度空军退役飞行员、曾参加过1999年卡吉尔冲突的萨米尔·乔希公开表示,中国六代机的进展“过于先进”,在未来十年内印度空军无法形成抗衡之势。他将这段时期称为“战略模糊期”——既没有装备对等的新机型,又不得不面对对手快速升级的事实。 这一判断在印度社会引起不小反响。因为乔希既有实战经验,又长期研究航空工业,他的观点被视为对未来十年空军力量对比的冷静提醒。 技术跨越:歼-50与全球六代机竞赛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歼-50在外观上采用了融合式机翼设计,取消了传统垂尾和导流板进气道,整体隐身效果更强。更为重要的是,它被认为可能搭载人工智能飞控系统,实现高度自主化操控,并具备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六代机竞赛同样激烈。美国正在推进“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NGAD),欧洲主导的“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和英国的“暴风雨”项目也在进行。相比之下,中国的新机型曝光时间点颇为关键:它不仅显示出中国与美欧在同一时间段推进六代机,还可能在试飞进度上领先一步。 对于印度来说,这种差距意味着危险。印度现役机群仍以三代机和少量四代半战机为主,连五代机都尚未进入服役阶段,六代机更是遥不可及。
印度的“十年空窗期”装备代差不仅体现在技术,还体现在数量与时间进度上。中国空军的歼-20已经超过300架,形成了规模化隐身作战能力。歼-35也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预计到2030年代初,中国将拥有多层次的隐身机群。 反观印度,国产五代机AMCA项目仍处于研发和试制阶段。按照现有进度,最快要到2035年才能服役。也就是说,从现在到未来十年,印度在隐身机领域将处于明显劣势。 乔希预测,如果中国保持当前研发速度,歼-50可能在2027年前后完成试飞。这意味着印度要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几乎无法弥补的时间差。十年时间里,中国空军不仅会完成六代机的量产,还会进一步巩固五代机规模优势,而印度却仍在等待国产项目的落地。 长期以来,印度空军自认为在喜马拉雅地区拥有地理优势。但随着中国战机隐身性能提升、航程延伸,这种优势正在消解。隐身机群能够跨越山脉直接打击纵深目标,印度防御体系的漏洞将暴露无遗。 此外,中国战机在远程打击和无人机协同方面的潜力,也可能将压力延伸至印度洋方向。对于依赖有限机场与补给链的印度空军而言,这种跨区域威慑会带来更大挑战。地理屏障的保护力下降,意味着印度必须投入更多资源建立纵深防御,而这恰恰是其长期短板。 
印度的应对困境面对未来十年的空窗,印度有哪些选择?首先是坚持发展AMCA项目,但技术瓶颈和经费不足让这一计划前景不明。其次是加大外购力度,比如继续采购法国“阵风”,或者寻求引进美制F-35。然而,这些方案要么昂贵,要么受制于国际政治,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
另一个可能方向是强化无人机与防空系统。印度近年来尝试发展本土无人机,但距离实战部署还有差距。即便如此,这或许仍是印度在未来十年内唯一能够相对快速补强的手段。 乔希的建议——采取紧急措施缩小差距——在舆论场上获得了一定认同,但整体来看,印度在资源、工业基础和时间上都面临巨大掣肘。 十年倒计时:战略落差与心理落差印度舆论长期存在矛盾。一方面,媒体常强调印度在高原作战或某些战机性能上有优势;另一方面,少数退役军官和专家不断提醒差距正在扩大。乔希的声音正是这种矛盾中的清醒一角。 实际上,这场较量不仅仅是战机数量与性能的比拼,更是工业体系与科研能力的对比。中国能够在短短二十年内从引进到自主研发,建立起完整的航空工业链,而印度则仍然依赖进口、难以独立突破。 未来十年,印度空军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这不是简单的装备落后,而是战略和心理层面的落差。所谓“战略模糊期”,本质上是印度空军在面对强敌时缺乏有效选项的十年真空。 歼-50的亮相对印度来说是一记警钟。乔希的警告并非悲观,而是对现实的直白描述。未来十年,中印空军力量的差距将继续拉大,除非印度能在工业体系和战略规划上实现根本转变。否则,所谓“十年空窗”,将不仅是战机研发的滞后,更可能成为影响地区安全格局的致命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