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中日开战日本稳赢? | ||||||||
wforum.com 2025-09-22 15:00 边解感 | ||||||||
9月19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文设想了2025年中日围绕钓鱼岛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并在“兵棋推演”框架下得出日本“胜算更大”的结论。文章以高度预设的叙事展开: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方面实际控制视为“现状”,把中国的合法巡航与执法行为归类为“灰区战术”或“挑衅”,并将美日军力构建为“可迅速阻止中国夺取该岛”的作战体系。 但此类推演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何谓“胜利”? 若将胜利标准设定为“阻止中国实现实际控制”,那么这本质上是从日本立场重构的一套叙事逻辑,完全未考虑冲突所需付出的资源、代价与长远后果。战争的结果从来不仅取决于战术层面“是否阻止”,更应关乎战略层面“是否值得”。 将胜利简单等同于“防守成功”,却回避代价评估、政治压力与后续能力问题,是此类推演最严重的缺陷。这种预设口径遮蔽了对冲突演变逻辑的整体审视。 日美的“秒级反应剧本”,经不起现实考验该文声称日本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从海警到军队的“无缝切换”,并与美军实现从预警到联合打击的“闭环响应”。此类理想化场景忽视了日本在军事决策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多级迟滞问题。 尽管日本自卫队早有应对周边岛屿事态的应急预案,但其实际指挥链牵涉防卫省、内阁、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及与美军的协调机制,反应流程远非外界想象的“秒级部署”。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防御体系与美军主导的印太态势感知系统并未完全融合,关键节点上的“信息差”极易导致误判和反应错位。 而美军的介入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自动响应”。《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并未明确规定钓鱼岛属于“强制军事干预”范畴。法律上的模糊性、高昂的政治门槛、军力调度对外部岛链的依赖,这三重因素构成美军参战的现实瓶颈。 因此,任何设想中的“快速闭环打击”都忽略了战争初期最关键的因素:信息不对称、指令不连贯与部署不及时。 打第一枪容易,扛到底才难《国家利益》设定美日通过导弹打击、滨海作战团登陆和第五代战机夺取制空权,成功阻止中国控制岛屿。但该推演忽略了一个基本现实:打击是一次性的,而控制是持续性的。 战争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出手”,而在于“能否维持”。 在东海方向,中国已构建起以远程打击、情报支撑和前沿封锁为一体的联合作战能力。无论是东风中程导弹、052D/055型驱逐舰,还是火箭军的区域封锁能力,其目标未必是短期登陆夺岛,而是通过战区拒止体系阻断对方再介入能力,使之无法靠近、补给或实施稳态控制。 而日本若要“保持实际控制”,就必须实现长期驻防、持续补给、信息覆盖与防区反应。这对海空支援、前沿部署能力提出极高要求,更不必说美军若长期协防所需消耗的舰艇、弹药与航线保障资源。 打赢一场冲突或需一次打击,控制一座岛礁却是一场资源消耗战。后者,往往才是地缘对抗真正的胜负手。 擦枪走火才是最危险的事在舆论叙事之外,更应关注的是:一旦中日发生摩擦,不同强度场景下的风险截然不同。一旦中日在钓鱼岛发生摩擦,冲突很可能不会停留在设定中的“可控场景”,而是顺着信息混乱与响应迟滞一路滑向升级失控的边缘。 最初可能只是海警之间的例行对峙——海域狭小、船只密集,加上渔船活动频繁,任何一次擦碰或“执法冲突”都可能迅速放大为国内舆论的焦点事件。在社交媒体与国家立场共振之下,这种原本可控的场景,会因政治压力快速上移至决策高层。 如果事态继续演化,进入有限火力使用阶段,风险将急剧上升。战场通信受干扰、态势感知碎片化,将极易造成误伤、错判,甚至诱发对方报复。而对于日本而言,国内政局的反应极可能成为变量之一:民意波动、政治责任归属、对美协同压力,都会同步激化。 最难控制的,是当美军明确介入、战争门槛被再次抬高时,整个西太平洋都将卷入“链式响应”:中方若对冲绳、嘉手纳等前沿基地采取打击行动,韩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的姿态将成为决定冲突边界的关键因素,甚至连台海方向也难以独善其身。 这正是设定型推演所难以处理的部分——它们可以规划兵力投入、武器性能与敌我损耗,却无法建模“舆论驱动下的误判升级”“政治压力引发的反应超调”“第三国介入的不确定节奏”。而这些现实变量,才是决定冲突走向的真正因素。 主权非推演可改这正是设定型推演难以处理的死角——它们可以描绘武器参数与兵力部署,可以设定战斗节奏与协同路径,却无法建模现实政治中的变量:无法预测舆论驱动下的误判升级,无法模拟盟友协调中的权力迟滞,也无法量化第三国干预的不确定节奏。 更无法掩盖一个被反复回避的根本前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该地区拥有不可动摇的主权,中方海警与军队在相关海域的行动,是基于主权主张下的执法维权,是履行国家职责的当然之举。 任何将日本单方面“实际控制”视为合法现状、将中国的主权维护视作“挑衅”的推演逻辑,本质上就是在为战略误判制造合法化叙事。如果忽略这一主权现实,不仅推演结论站不住脚,所引导的政策选择也终将面临与现实的剧烈碰撞。 地缘对抗可以设定剧本,但主权底线从不接受假设。认清这一点,是理解区域博弈的基础;回避这一点,只会在误判中滑向失控的代价。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相关新闻: | |
![]() | |
![]() |
“钓鱼岛”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