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海上拼刺刀:为啥撞船战术更考验智慧? | ||||||||
wforum.com 2025-08-31 16:52 循迹晓讲 | ||||||||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除了极个别地区和国家在领土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纠纷,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和平。不过,陆上的领土纠纷少了,水上的领海还是有不少国家存在着争议,各国之间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针对这些有争议的海域,各国经常会出现一些低烈度冲突,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选择用“碰撞,驱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实,用船撞击敌人的船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战术动作,基本上人类发明船以后不久,就会用这招儿来解决问题。 ◇ 图为名为New Star的商船 到了现代,绝大部分国家都会自觉遵守现代国际秩序规则,除了“战斗民族”俄国人有胆子直接朝船只开火以外,舰船之间对非要害部位的碰撞,就被大家视为一种非常克制的驱离手段,因此这种手段至今仍在一些低烈度冲突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撞船这种战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它是怎么从海战中消失,又在今天的低烈度冲突中“复活”的?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当人类还在用冷兵器的时候,他们在海上打仗就显得特别不得劲儿,因为厚重的船体可以抵挡任何冷兵器的打击,砍半天对面的船也就磕破点皮。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海战基本上就靠两种法子:一是采用跳帮接舷战,就是两船一靠拢的时候,士兵们呼啦一下冲过去,把海战变成甲板上的陆战,杀掉敌人抢船。另一个法子就是撞击战术,直接冲过去把敌人的船撞沉。两厢对比之下,很明显撞船省事儿多了,跳帮接舷战还得费劲巴拉地肉搏,而撞击战术只要直接怼过去就够了。 ◇ 图为正在保养维修舰船的古希腊人 ◇ 图为带有撞角的战船 ◇ 图为古希腊战船的冲撞战术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聚集大军进攻希腊,希腊人组成联军抱团抵抗。当时,希腊人的主要装备是三列桨座战船,就是船内两边各有三列划桨的桨手,这些人玩命划桨,就能给战船提供足够的动力,让战船在海上灵活机动,而且每艘战船的舰首配有青铜撞角。在战斗打响后,希腊舰队就排成队形猛攻波斯舰队。由于希腊人普遍装备撞角,攻击力非常强劲,人力推进的灵活性,让这些战舰得以进行精确撞击,并且在撞击后还可以麻溜后退,免得被快沉的敌船拖下水。最终在这场海战中,希腊人仅付出了40艘战船的代价,就击沉了波斯人200艘战船,还捎带手缴获了50艘,连波斯海军统帅也交代了。这一战下来,希腊人不仅把波斯人赶出了欧洲,而且还为希腊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希腊人仍在庆祝萨拉米斯海战纪念日,他们的海事博物馆也陈列着一艘三列桨座战船的复原模型。 ◇ 图为萨拉米斯海战复原图,一艘希腊战舰撞击波斯人战船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人类进入“风帆时代”,这一时代的人们不光是熟练操控风帆,还初步掌握了黑火药的技术,火炮成为海战中最具威力的武器。那些风帆战舰组成纵队战列线,用重炮就能摧毁敌人的舰船,这样一来撞击战术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可等到19世纪中期,情况又变了。那时候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军舰为了加强防护,在舰体上安装了铁质的装甲,这种军舰就被称为“铁甲舰”。这时候,人们突然发现,现有的火炮技术水平不够,根本打不穿这些装甲。 ◇ 图为弗吉尼亚号铁甲舰 比如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双方海军爆发了汉普顿锚地之战,南军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对汉普顿锚地展开偷袭,北军的军舰发现它后纷纷开炮射击。结果,北军士兵发现他们的炮弹打在弗吉尼亚的铁壳上屁事没有。最后,在这种恐惧之下,“弗吉尼亚号”撞沉一艘、俘虏一艘老式的帆船。就在“弗吉尼亚号”在汉普顿逞凶之时,北军的铁甲舰“莫尼特”号前来救主,两边打了4个多小时,所有炮弹打在舰体上就留下一个小坑,谁都没办法伤到对方半分毫毛。最后,这场海战还是因为炮弹打光了才宣告结束。 ◇ 图为弗吉尼亚号撞沉坎伯兰号 ◇ 图为莫尼特号和弗吉尼亚号铁甲舰对轰 这场海战结束后,全世界的军舰设计局都在绞尽脑汁琢磨,到底怎么做才能轰穿装甲舰的舰体。几年后,又一场海战给了人们灵感。 1866年,奥地利和意大利海军爆发了利萨海战,这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蒸汽铁甲舰大战。当时,各国对于新式军舰怎么用,还没有经验。一开始还用火炮互轰,但是对装甲舰没啥卵用。于是,双方军舰越靠越近,陷入了混战的状态,连以前的接舷战都用上了。加上舰炮发射时还有浓重的烟雾,海上能见度也低,双方军舰都在一边摸索着前进一边寻找机会。然而,就在摸索的过程中,奥地利海军旗舰“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铁甲舰误打误撞,怼上了意军主力舰“意大利号”,这一下就撞到意大利号右舷后部,将螺旋桨毁坏,舰体也裂开了一个大洞,汹涌的海水疯狂的涌入,水手们怎么堵也堵不住。最后,“意大利号”舰体向左倾斜,倾翻沉没。跟这艘战舰沉入海底的,还有400多名舰员。而随着“意大利号”被奥地利人撞沉,意大利舰队斗志全无,赶忙跑路,奥地利人就这样捡了个大便宜,拿到了第一场蒸汽铁甲海战的胜利。 ◇ 图为1880年代的“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 ◇ 图为被“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撞击后,开始倾斜的“意大利”号 奥地利人的胜利让各国舰船设计师一拍脑袋:“嘿,轰不沉咱可以撞啊”。于是乎,撞击这种古老的战法重出江湖。为了使撞击的效果最大化,工程师们又把古希腊人的经验捡了回来,专门在舰艏水线以下安装了撞角。这样一来,撞击的地方自然也是对方军舰水线以下部分。这个位置是军舰最脆弱的部分,要是被撞角来一下子,舰体立马就漏一个大窟窿。一旦进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像利萨海战中的那艘意大利军舰一样,失去平衡、倾斜、最终倾覆。 一时间,各国军舰为了适应海战需要,纷纷安上了撞角。甚至还出现了一种专门通过撞击来击沉对方的军舰,叫做撞击巡洋舰。这种巡洋舰没有装甲防护,火炮也不多,为了少挨打,上层建筑设计的很低,唯一优点就是军舰速度很快。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一切力量都放在最后的拼刺刀上。北洋水师最早的两艘军舰“超勇”和“扬威号”,就是按这种设计造的。 ◇ 超勇号舰体装甲厚度:19.05毫米,水线下装甲厚度:9.53毫米,撞角位于水线下3.35米处 图为停泊在泰恩河的超勇号 不过,随着火炮技术的快速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这时候军舰上的火炮已经能够在远距离击中敌舰,还能击穿装甲,撞击战术很快就被远程炮击为主的海战模式取代了。这时候,按在船头的撞角,威胁的就不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了。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联合舰队把俄国太平洋舰队堵在旅顺港内动弹不得。为了随时监视太平洋舰队的动向,以防他们溜走,日本人轮流派军舰执行巡逻盯梢任务。这一年的5月15号凌晨,负责值班的“吉野号”巡洋舰刚刚结束了任务,准备和战友交接班。当时海上一片浓雾,能见度极低,来接班的“春日号”也晕头转向,稀里糊涂的就怼上了“吉野”的腰子。 ◇ 图为吉野号 ◇ 图为1905年,停泊在佐世保海军基地的春日号 春日的撞角把吉野怼了个透心凉,舰长在检查一番后发现救援已经彻底没指望,发出弃舰令让成员各自逃生。不过,此时吉野号的指挥舱还供着一副明治天皇的御真影。这玩意儿可不能泡在水里,得等到它被运走了其他人才能走。就这样大家手忙脚乱的把画像抬走,临别时还不忘了山呼万岁,呼完发现船舱里的海水已经快淹到嗓子眼了。结果,在大多数人都没逃生的情况下,吉野号沉没,400多船员大部分都见了龙王爷。甲午战争中,邓世昌说的撞沉吉野就是这艘,现在终于被撞沉了,也算是告慰了邓大人的在天之灵。有了这起事故,世界各国海军就都开始吸取教训,赶紧把自家军舰上的撞角拆了。 ◇ 图为U9潜艇的舰长奥图·魏迪庚 在这之后,军舰之间的冲撞也偶有发生,不过那都是情急之下的应急手段。而且冲撞双方实力也不均衡,都是大船撞小船。一战期间,德国的王牌艇长魏迪庚,曾创下一次出击就击沉了三艘英国巡洋舰的记录。他的结局就是被船撞死的。当时,他正准备对一支英国舰队发起攻击,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国人也发现了他,可是由于英国人发现他时的离得太近,正好在射击死角,军舰上的枪炮根本招呼不着潜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当机立断,开足马力朝目标全速冲过去。魏迪庚的潜艇根本来不及下潜,直接吃了“无畏号”一个泰山压顶,咔嚓一下,顷刻间潜艇被撞成了两截,所有艇员无一生还。 ◇ 图为一战时期德国海军U35潜艇 等到二战结束,世界进入冷战时期,主要大国之间再也没有出现直接的,大规模的战争。军舰之间互相撞击的事儿就更少出现了。一般情况下,这种战术只在低烈度冲突才会用,而且在撞的时候专挑对手的屁股,不能撞腰。因为,要是一旦把对手拦腰撞沉造成巨大伤亡,那就会惹出来外交问题了。在这一方面苏联人玩的最溜。从二战后期,他们就总结发展出一套撞击战术体系:通过猛烈的撞击,让敌方目标丧失战斗力。还把这套战术写入作战条令:“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主动撞击的方式对于入侵我方控制区的敌对军用目标发起警告式的攻击,迫使其远离亦或者被我军俘获。”这一战术广泛的融于苏军海陆空三军中,在冷战中没少“吓唬”美国人,取得了“丰厚的战果”。 就海军来说,苏联时代所造的战舰科技水平怎么样这些先放一边,但都比较“皮实”。这也很好理解,一来是苏联海军活动范围基本都在高纬度地区,海况确实太差,恶劣天气和狂风恶浪那是家常便饭,如果不把军舰造得结实一点,海浪都能把军舰给拍碎。二来是在设计这些军舰之初,苏联人就考虑到了撞击需求。不仅加固了撞角,特制了耐压船体,还专门搞了一套撞击战术。希望在和美军舰船发生冲突时候,自己的这套战术能给美国人的舰艇迎头痛击。在冷战时期,苏联最著名的撞击战术实战案例,当属“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这一年的2月,美军9000吨的导弹巡洋舰“约克城”号,和8000吨的导弹驱逐舰“卡伦”号,以无害通过为由抵近黑海的苏联领海地区。苏联海军赶紧派出了3000吨的“忘我”号护卫舰和1000吨巡逻舰加以应对。 ◇ 图为美军拍摄的苏军冲撞战术 苏联军舰一遍遍警告美国人,说你们的军舰已经进入苏联领海。可美国人对此不以为然,在美国人眼里自己是在享受“无害通过权”,就是说自己没有任何敌意,也不是军事行动,那么我的军舰就可以通过,这么做符合国际法。在双方对峙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有任何结果,苏联军舰就朝着美国军舰展开了撞击行动。这次撞击行动的目的只是要把美国人驱离,并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苏联人撞船撞得相当克制,只撞了美国船的后部,撞坏的也只是船锚、导弹发射架这些设备,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两艘美国军舰见势不好,于是赶紧撤退。事后美苏双方也展开了善后工作,苏联方面不会限制美国人的“无害通过权”,美国人也说不在苏联的领海线上搞事儿。从冷战结束到现在,两国在海面上再也没发生过类似的对峙冲突,当然也有可能是现在的俄罗斯海军没船了,他们想对峙也对峙不起来。 ◇ 图为美军拍摄的苏军直冲而来的苏军军舰 然而,别看冷战期间,两国水面上好像风平浪静了,水面下可是暗流涌动。冷战时期是潜艇技术大发展的年代,各国都想对敌国的潜艇和潜艇基地展开侦查。通常采用的也是“盯梢跟踪”这种笨办法,说白了就是用潜艇跟踪潜艇,跟到敌人基地附近后扔下一部传感器或其他通信装置。这样敌人基地的相关信息就会源源不断的传回来。为了防止这种“盯梢”情况发生,苏联潜艇在水下潜航时,经常在正常航行时冷不丁来个极速转向,看看自己是否被人跟踪。如果有,那就撞过去。这个战术就叫“苏联大回转”,也叫“疯狂伊万”。 因为苏联核潜艇主要在北极地区活动,所以设计时多采用双壳体,也就是在潜水艇的艇壳外面再套一层壳。这种加固后的双壳体设计,能让潜艇全速撞开北冰洋的冰面,这可比西方那一票单壳体潜艇的强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靠着这个战术和潜艇自身优势,每到和美国潜艇交手的时候,苏联海军往往成为占便宜的一方。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一次是1992年,美军“巴吞鲁日”号核潜艇与俄罗斯“螃蟹”号核潜艇的相撞事件。当时,美军照旧在俄罗斯北冰洋的海军基地外边“盯梢”,察觉不妙的“螃蟹”号一记摆舵旋回,径直就向“巴吞鲁日”号迎头撞去,只听得一声闷响,两艘潜艇狠狠的撞在一起。此时,“巴吞鲁日号”只待在水下十几米的地方,这一番冲撞几乎把它顶出海面。等到双方各自回营,一番休整后发现,俄国人双壳体结构到“螃蟹”号,仅仅指挥台围壳“蹭破点皮”,修修补补接着用。可美国人的“巴吞鲁日”就惨多了,耐压壳体出现多处裂纹,艇内设备也严重损坏,直接被苏联人撞成了“半身不遂”。最终在挣扎了3年后,美国海军发现修复它的成本实在太高,就将它草草的退役拆解。 其实从现在来看,这种撞船行为已经和低烈度冲突绑在一块儿了。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那边,其他地区已经很难爆发大规模战争了。不过,由于现阶段很多国家虽然有几百年的民族史,可他们真正独立建国也就几十年。这就导致一些国家实际管的地方,跟他们祖上控制过的势力范围对不上号,如此一来,也就产生了领土争端。可又因为国际形象和国际法的限制,这些争端不能用枪炮来解决,于是更多情况只能用低烈度冲突作为宣示主权的手段,亮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说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就经常因为领海问题产生冲突,双方的边防海警部队就会动用快艇,用剐蹭和水炮等等手段,驱赶进入领海的船只。毕竟对大部分国家来说,不管不顾直接发动战争,无论是从经济代价还是国际形象来说,付出的代价都十分高昂。所以,只要大家还愿意保持冷静,讲点理,国与国之间就还会用低烈度冲突来解决问题。 进一步说,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咱们老祖宗早就知道,战争从来就不是闹着玩的事,它既不是电影里的英雄主义,也不是游戏。是关乎国家生死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这句话放在现代依然管用。 就拿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来说,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被英国皇家海军击败后,从此是一蹶不振,而英国人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开启了长达百年的“日不落帝国”时代。再看中国的历史,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不仅让清政府彻底失去了东亚的海上控制权,还直接让日本迅速崛起。1905年的对马海战,日本人的联合舰队更是打得俄国海军元气大伤。从这儿以后,中俄两国的海军光是恢复元气,就差不多用了一个多世纪。问题来了,一个国家如果在陆战方面打输了,可以花时间和金钱很快恢复。为啥海军不行?这是因为,一支海军的建设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她不仅仅需要昂贵的装备,更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跟陆军相比,海军人才的培养周期更长,难度更高。万一海战失败,军舰沉没,船上这些宝贵的官兵往往也会丧命。而这种高端人才的损失是不可逆的,再想培养这么一批海军人员,花费的时间起码十几年起步。 所以说,如果没有十足的胜算,就算对手挑衅,也应该用低烈度的办法,而不是冲动地直接硬碰硬。毕竟,海战从来不是儿戏,一场海战的胜负,远远超过这场战争本身的意义,可能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命运。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