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再度紧张,俄乌冲突似乎迎来新的转折点。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已有多达30国加入“自愿援乌联盟”,甚至可能向乌克兰派兵。同时,美国总统川普直接给俄罗斯设下50天的停火期限,并威胁实施“二级关税”。然而,普京却似乎并不担忧,反倒是中国可能会因此面临新的挑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来看欧洲的动作。援乌联盟的成立无疑是对俄罗斯的直接施压,但实际效果却存疑。欧洲国家的军事实力普遍不足,许多国家的防务仍依赖北约和美国。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欧洲国家的军费开支普遍低于GDP的2%,许多国家甚至难以保障自身防务,更别说派兵支援乌克兰了。此外,普京早已明确表示,一旦北约直接介入,将触发俄罗斯的核条件。俄罗斯的洲际导弹射程覆盖整个欧洲,这种核威慑让欧洲国家在军事行动上不得不保持克制。因此,尽管欧洲看似声势浩大,但实际行动能力有限,对俄罗斯的威胁更多停留在口头层面。 再来看美国的举措。川普给出的50天停火期限,伴随的是加征100%关税和“二级关税”的威胁。然而,这些制裁对俄罗斯的实际影响可能并不如预期。美俄贸易早已因西方制裁而接近断绝,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2023年美俄贸易额仅为几十亿美元,远低于俄中贸易额。至于“二级关税”,主要目标是限制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能源,试图切断俄罗斯的经济命脉。然而,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巨大,尤其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占进口总量的约20%。即便美国施压,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谈判获取更低的价格,甚至进一步扩大进口量。川普的制裁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有限,但却可能推动中俄合作深化。
值得关注的是,川普近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他派特使凯洛格直达基辅,并宣布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等进攻型武器。这一举措将显著增强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对俄罗斯前线的战损率和高层安全构成威胁。美国恢复对乌军援,可能进一步激化俄乌冲突,迫使俄罗斯采取更激烈的应对措施。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系列变化并非好消息。美国的“二级关税”政策显然是冲着中俄能源合作来的,试图通过经济制裁削弱俄罗斯,同时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供应。然而,这也可能成为深化中俄合作的契机。在美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中俄贸易额逆势增长,能源合作日益紧密。中国不仅能通过扩大进口获得更低的能源价格,还能借此进一步强化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 
总体来看,尽管欧洲和美国的动作看似强硬,但对俄罗斯的实际威胁有限。普京依然有核威慑和中俄合作作为底气。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取决于各方的博弈策略。川普是否会延续强硬政策,欧洲是否会真正派兵,普京是否会释放妥协信号,这些都将决定俄乌冲突的走向及其对全球格局的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