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无核氢弹”,噱头背后的舆论乱象
wforum.com  2025-04-23 20:18  赤色苍穹

最近,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研究人员在受控的现场试验中成功引爆了一种基于氢的爆炸装置,在未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况下引发了剧烈的化学连锁反应。标题是比较炸裂的:“China tests non-nuclear hydrogen bomb”(中国测试了无核氢弹)。

图片

报道发表之后,不少海外媒体进行了转载,也引起了国内不少自媒体,特别是某些短视频平台的狂欢,大多数都是惊呼“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吹嘘,反正这类视频的受众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

因为“南华”是英文报道,面向的读者群体本来就不是老中,再加上还要收费,所以老沙一般都不看“南华”的报道。只知道最近“南华”的小编很喜欢翻国内期刊网的论文,并据此写了不少报道,反正是忽悠老外的。也许是老沙少见多怪,正规媒体,靠翻论文写报道的,“南华”算是头一家了。

说回这个“非核氢弹”的事情,因为见到很多博主都在发,所以也不免有点好奇,按照“南华”的提示,找到了这篇刊登于《弹箭制导学报》的文章——“爆炸强冲击对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能量激活反应试验研究”(以下简称“论文”),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期刊网自行下载阅读,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和基本军事常识的朋友应该都可以理解。

图片

“论文”中提到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氢化镁(MgH2),这种材料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的高压储氢的安全问题和液态储氢的高能耗问题。在工业领域,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可以通过热解和水解两种方式来稳定地释放氢气。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就对固体金属氢化物作为高能燃料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推进剂体系中加入金属氢化物会产生大量的热及轻气态产物,从而使得推进剂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火焰温度。

图片

之后的研究发现固体金属氢化物在炸药体系中可显著提升炸药的爆轰速度、爆炸能量输出和后燃效应。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将金属氢化物用于炸药的配方之中来提升炸药的爆炸性能,但是尚未大规模应用于炸药配方中。

前面提到的工业上,固体金属氢化物的热解和水解,只能缓慢地释放氢气,难以达到爆炸的能量释放需求。而“论文”则研究了通过炸药对MgH2的引燃试验,来研究爆炸冲击下MgH2的激活反应机理。

其基本原理就是炸药爆炸之后,Mg2H2药柱破碎并燃烧。燃烧过程中会释放氢气,当氢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气体爆炸;而产生的高温又提高了MgH2的燃烧速率,继而进一步促进了氢气的释放。

图片

二者之间相互不停的作用,很大程度激活了MgH2的放氢潜能,此过程中会产生高温火球和爆炸冲击波。按照“论文”中试验结论:爆炸强冲击激活2kg MgH2反应模式下,1000℃以上的高温持续时间可达2s,远超2kg的TNT炸药自由场爆炸模式(持续时间0.12s)。然而,这样一个结论到了自媒体口中,就变成了“无核氢弹”相当于15倍TNT威力了。且不说,这个威力能否按照2s/0.12s=16(文中写15倍)这样来计算,“南华”没有提及的是MgH2冲击波的最大超压峰值其实只有TNT的不到40%,这样算来,岂不是又威力不足了?

由此可见,固体储氢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能量材料,在炸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固体储氢材料由于其化学稳定性较低,在炸药中广泛应用还需对其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所以,一种新型材料能够应用,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高能量及安全性是最首要的考虑,除此之外,材料的稳定性、是否便于大量生产、储存性、成本都是考虑因素之一,不能单看某一方面的指标就觉得能够弄一个大新闻。

总而言之,整篇“论文”看下来,同我们常识中的氢弹没有半毛钱关系,所谓的“无核”“氢弹”的字眼完全就是南华小编这种标题党编出来博眼球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南华这种标题党还有自媒体那些鸡血党,才是流量即是王道的网络社交媒体的现状。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48小时新闻:
中国光纤无人机曝光 实现超远距离致命一击
菲护卫艇闯入黄岩岛,南海闹了三年将剧终?
“氢弹试爆”是一场乌龙 科技无需夸张叙述
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白宫突传大消息 最高3521%新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