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 ||||||||
美国下一代轰炸机计划曝光 对轰20有何影响? | ||||||||
wforum.com 2025-02-21 15:53 海事先锋 | ||||||||
虽说近年来的美国在诸多新型武器装备的开发工作中,均面临着许多不利局面,如“科技树点歪”、项目严重超支和技术不达标等,以至于有人吐槽称“美国正在快速‘印度化’,只有做PPT的功力还在”。然而,美利坚毕竟仍是当下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故我们在揶揄它的同时,也依旧不能忽视该国在某些武器装备领域中的新动向。而今,在B-21战略隐身轰炸机尚未服役前,美国就公开了下一代轰炸机项目的相关消息,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美媒的相关报道 据美媒报道,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宣布,其下辖的航天项目办公室正在开发一款大型高超音速轰炸机原型机,以作为下一代对面打击武器的一部分。有猜测认为,这款大型高超音速轰炸机仍会是一款有人驾驶战机,在具备高超音速飞行能力的同时,也会拥有跨洲际飞行能力,即是一款可执行战略打击的轰炸机。于是乎,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美国现有的B-2隐身轰炸机 其一,该如何解决飞行员在有人驾驶的高超音速航空器中的抗过载需求?其二,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开始放弃坚持多年的“亚音速隐身轰炸机”技术路线,转而走上“牺牲隐身且追求速度的轰炸机”之路呢? 先来谈谈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高超音速航空器的飞行性能特点有两个,一是最高速度不低于5倍音速,二是可在高超音速飞行状态下实现机动变轨。现有的各类有人驾驶航空器中,均没能实现同时具备这两大性能。也正因如此,目前已有的飞行员抗过载装备,如抗荷服和人体工程学座椅等,将很难满足在高超音速飞行状态下的人员防护效果。 身着抗荷服的飞行员 现有的抗荷服恐无法承受高超音速飞行状态下的过载 对此,有声音认为“硬式抗荷服”或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所谓的“硬式抗荷服”思路,则基于近年来逐步兴起的单兵外骨骼技术。相比起各类软质材料制成的衣物,可承受更高冲击和动能,且可对人体各关键部位起到防护效果的单兵外骨骼,被认为有望成为有人驾驶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飞行员抗过载装备。 人员身着单兵外骨骼 当然,若真要以单兵外骨骼为基础,开发新型抗荷服,那此类抗荷服的快速穿脱能力必将成为一项研发重点。毕竟,一旦飞行员在战斗中受伤,尤其是需要在落地后进行快速包扎和抢救之时,抗荷服必须能够被快速脱下才行。否则抗荷服很可能就会从原本的“保护飞行员”的装备,变成“恐将害死飞行员的凶手”。 美国B-21隐身战略轰炸机 至于说第二个问题,即美国是否开始考虑牺牲隐身性能,转而追求速度性能,或许相关概率恐确实不小。我们知道,自B-2“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问世以来,美国就走上了“亚音速隐身轰炸机”之路。相比起身为上一代产物的“高空高速轰炸机”,B-2和如今的B-21“突袭者”均采用了不适合高速突防,但可让隐身外形设计实现最优效果的无尾飞翼气动布局。 国产反隐身雷达 诚然,无尾飞翼气动布局是当下已知的各类航空器气动布局中,隐身效果最好的一种。但无论是B-2还是B-21,却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隐患”,即一旦对手拥有较强的反隐身手段,可发现并锁定此类轰炸机,那这些飞行速度仅为高亚音速的战机就将失去突防能力,甚至“想跑都跑不掉”。说白了就是,在今天,“无尾飞翼气动布局+隐身涂层”等技术,已不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可实现“100%突防效果”的手段了。 现代防空导弹具备打击隐身战机的能力 于是,既然亚音速无尾飞翼气动布局航空器的突防效果潜力已逼近极限,那人们自然会开始寻找更强的突防手段。而目前看来,突防效果最好的技术路线,也的确就是高超音速飞行器了。即便航空器会在高超音速状态下,因与空气的剧烈摩擦而产生高温,进而散发强烈的红外信号,但不低于5马赫的速度和较强的机动变轨能力,依然可确保此类飞行器难以被轻易拦截,进而保证空中突防效果。 一些人猜测的轰-20外形效果图 想到这里,或许不少人会联想起国内各界期盼多年的新一代国产战略轰炸机轰-20。对于这款保密程度极高的新型战机,外界的一个主流猜测均认为其可能是“中国版B-2”,即同样选择了“无尾飞翼气动布局+亚音速”技术路线。虽说轰-20的“真身”尚未曝光,但如果其确实走了这条路,那或许也将难以适应未来一个时期内的潜在战场环境,甚至需要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推倒重来”。 一些人猜测的轰-20外形效果图 不过,我们也无需过于担忧。中国毕竟是目前全球高超音速技术最强的国家,想必国内对此领域的理解和认知都很深刻,这不可能不对包括轰-20在内的一些在研新型军用航空器产生影响。或许待未来轰-20曝光后,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其与各界此前的猜想截然不同。说不定美国现在公布的高超音速轰炸机研发项目,中国早就开始“玩”了。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