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国际军事 > 正文 | ||||||||
| 欧盟用俄冻结资产继续供弹 俄将全面反击北约 | ||||||||
| wforum.com 2025-11-15 14:33 世界军事网 | ||||||||
11月14日,俄乌前线以红军城为核心的顿涅茨克方向爆发了又一轮高强度交战,俄军称击退乌方7次解围进攻,并同步推进至季米特洛夫地区(乌方称米尔诺赫拉德),巩固对红军城的半包围态势。 红军城在俄乌冲突中并非首次出现,但此次呈现出强烈的“窗口期争夺”意味。随着冬季逐渐临近,乌军地面机动能力将受到气候严重制约,俄军选择在此时高密度推进,目标并非全面攻城,而是以围点歼敌的方式封堵乌军通往顿巴斯西翼的反攻走廊。 在东部作战线日益收缩的背景下,这座中型矿产城市的重要性被重新放大。它不仅扼守着前线交通、能源调配与后勤延伸线,还成为乌军退守的人员与弹药汇聚点。俄军选择围堵而非速攻,凸显其对高烈度冲突转为“饥饿战术”的清晰预期。 而乌军并未正面回击,而是将战术重心转向远程袭扰——从西北方向不断组织突破小队试图打通退路,同时扩大后方火力突击,意图以“后院起火”来减缓前线压力。 远程导弹击穿战线边界同一天凌晨,乌克兰总参通报对俄境内多处目标实施打击,重点锁定新罗西斯克港、萨拉托夫州炼油设施以及俄军S-400防空系统部署点。乌方宣称已使用国产“海王星”导弹与无人机联合突击,造成多起爆炸与起火。 新罗西斯克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重要军事港口,兼具能源、补给与对叙物流枢纽地位。此次袭击被视为乌军首次深入俄方南部能源出口节点,标志其攻击范围不再局限于顿涅茨克周边,而转向俄本土深层目标。 对此,俄罗斯国防部同日回应,称已出动远程高精度武器进行报复打击,重点选定乌克兰保障军工体系运作的能源枢纽及工业设施,并特别提到使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及攻击型无人机。俄方意图清晰:不仅要破坏生产能力,更要阻断支援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互攻并未集中于任何战场胜负节点,而是聚焦于“国家功能部件”的相互削弱。这种打击模式所反映的,是常规战术边界的模糊:战线不再是一条线,而是一张网,任何一处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目标。 当乌克兰军队对俄方能源系统持续施压、而俄罗斯则利用其空天武器体系反制时,整场战争的攻击重心已悄然从地面推进转向“后勤杀伤”,这一转变为后续援助机制的升级提供了强烈的战略需求背景。 欧盟战争融资机制成型就在上述交战发生同一时间,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高调宣布,已完成向乌克兰交付总值近8.3亿欧元的武器与装备,所用资金并非常规预算,而是来自于冻结俄罗斯资产所产生的“意外收益”。 这一操作已不是首次,但却是迄今金额最大、流程最完整的一次。欧盟委员会随后表示,这将成为战争援助新机制的一部分——由欧盟统一调配冻结俄方资产孳息,用于援乌采购、弹药补充与前线装备周转。 本质上,这是“战争财政欧盟化”的一大飞跃。此前欧盟各成员国虽在军援上保持政治协同,但财政层面仍以各国自付为主。而丹麦此次启动的是制度级别的集中动员机制,将原本冻结的主权资产正式“武器化”。 该举措同时引爆了法律争议与政治风暴。俄外交部指责此举为“国家级盗抢”,多位俄议员提出应将此类行为归入“对等报复清单”。而欧盟内部的讨论也并非一边倒,部分中立国仍对主权资产用于军费表示保留。但实际操作中,政治诉求已凌驾法律顾虑。 欧盟此番行为意味着:俄罗斯被剥夺的不再只是“信用”,而是“资源再分配权”。乌克兰不仅获得军火,更实质上获得了以俄资产为燃料的新型财政来源。这种战争融资逻辑,将直接冲击国际资产冻结与制裁制度的合法性根基。 美制军火跨大西洋套利机制确立11月14日,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宣布,德国将再投入至少1.5亿欧元,用以采购美制装备支援乌克兰;同时确认全年援乌预算将突破115亿欧元。这些资金依托于所谓“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为美欧联合援乌体系中的一环。 与以往不同,此轮采购几乎清一色为美国产品,包括“标枪”反坦克导弹、“海马斯”远程火箭系统等,均由美国防务巨头提供。德国与欧盟承担支付责任,美国提供装备——形成事实上的跨大西洋军火套利闭环。 这种配置带来两个结果:一方面,乌克兰获得大量远程压制装备,有望打破俄军纵深;另一方面,欧洲本土防务工业体系被持续边缘化,沦为金主而非供应方。 德国国内对此已有质疑之声。多个军事智库警告,“援乌采购美货”正造成欧洲军事自主能力下滑。欧洲在能源依赖美国之后,又在防务上再度被锁链一环。这些警告尚未触动官方政策,但对外依赖风险正在累积。 扎哈罗娃公开升级警告面对北约在波罗的海与东欧方向持续集结兵力,以及欧盟将冻结资产转化为军援的实质性升级,俄罗斯开始释放新一轮外交战信号。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11月14日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俄罗斯未计划攻击北约国家,但北约若企图对俄发动任何形式攻击,将遭到“一切力量的全面回应”。 这番话的背景,是近期北约在波兰、爱沙尼亚和罗马尼亚加大兵力部署密度,多场演习中公开模拟“东线防御-反攻协同作战”。扎哈罗娃的表态不仅是口头警告,更是一种“预置反应权”的舆论标定。 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已将欧盟资产冻结机制列入“战略敌对清单”,并评估是否在能源供应、信息通道与本币结算体系中采取对等制衡手段。 可以看出,俄方并未将红军城攻势视为最终目的,其更深层次意图是利用前线稳定换取外交与资源部署空间。而北约与欧盟的介入方式越制度化、越强力,俄方的外交预警就越高调、越刚性。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相关新闻: | |
| “乌克兰战争” |
| 48小时新闻: | |
![]() | |
![]() |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