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举办的DSEI防务展上,欧洲防务公司ARX Robotics推出了一款全新作战机器人——“战斗格里昂”(Combat Gereon)。这款无人地面车并非实验室里的概念产品,而是与乌克兰武装部队深度合作,完全基于前线作战需求研发的“实战派”装备。德国ARX Robotics首席执行官马克·维特菲尔德向《防务新闻》透露,该系统结合了成熟的格里昂RCS平台与人工智能自主功能,搭载斯洛文尼亚瓦尔哈拉炮塔公司的LOKI遥控武器站,每一处设计都直指乌克兰战场的核心作战挑战。 此次合作研发的核心,是将乌克兰军方的前线经验转化为装备设计语言。维特菲尔德详细列举了乌军提出的三大关键改进建议:“一是缩小无人车的尺寸和重量,使其能轻松融入前线后勤体系;二是简化操控系统,确保训练有限的操作员在战斗压力下也能高效使用;三是增强模块化设计,便于战场快速维修和根据任务需求调整配置。”这些建议精准切中了当前作战机器人在实战中的痛点——传统大型无人装备难以适应复杂战场运输,复杂操作流程在高强度对抗中易出错,而缺乏模块化设计则导致战损后难以快速修复。 乌克兰战场已成为无人作战装备的“试验场”,作战机器人的应用正迅速普及,承担起此前由士兵执行的危险任务。据乌克兰数字转型部官网数据,目前参与研发无人地面车的企业已超过100家,战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推动着相关技术快速迭代。ARX Robotics选择与乌克兰企业Frontline、军方及前线经验丰富的测试人员深度合作,正是希望借助实战反馈实现装备的“精准迭代”。“战斗格里昂”的模块化设计使其能灵活搭载不同载荷,既可以配备LOKI遥控武器站执行火力打击任务,也能切换为侦察传感器套件承担前出探测任务,甚至可改装为后勤补给平台运输弹药和物资。
维特菲尔德指出,当前欧洲多数作战无人地面车存在明显短板:“许多平台体型庞大、重量超标,无法纳入前线后勤运输体系;操作复杂且造价高昂,同时依赖不适用于持续战场环境的敏感技术。”更关键的是,部分无人装备需要多达三名操作员协同控制,在各国普遍面临兵员短缺的背景下,这种人力消耗模式显然不符合实战效率需求。相比之下,“战斗格里昂”通过简化操控流程,将操作员需求压缩至最少,同时采用耐用性更强的成熟技术,降低了战场维护门槛和成本。 无人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价值已得到充分验证,欧洲防务界也在加速相关布局。今年早些时候,欧洲防务局创新中心启动专项计划,测试空中无人机与无人地面车在补给和后勤任务中的协同效能,旨在探索无人系统在战场保障中的规模化应用。“战斗格里昂”的推出,正是这一趋势下的典型产物——它不再追求技术上的“炫技”,而是以“解决实战问题”为核心导向,通过军方深度参与研发,确保装备性能与战场需求高度匹配。 
从乌克兰战场的实战需求到欧洲防务企业的快速响应,“战斗格里昂”的研发历程勾勒出未来作战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实战化、模块化与低成本化。这款机器人的亮相,不仅为乌克兰前线提供了新的作战选择,也为全球无人作战装备的研发提供了“需求牵引”的范本——只有真正扎根战场、倾听一线士兵的声音,才能打造出经得起实战考验的“钢铁战友”。随着此类装备的不断迭代与普及,无人系统将在未来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重塑地面作战的力量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