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国际军事 > 正文 | ||||||||
俄军三连败,海陆空装备创单日损失纪录 | ||||||||
wforum.com 2025-09-27 14:27 世界军事网 | ||||||||
2025年9月的俄乌战场,正以一场烈度空前的“俄军三连败”撕开局势新裂口。短短数日,从扎波罗热上空坠毁的苏-34战斗轰炸机,到克里米亚机场燃起浓烟的安-26运输机,再到苏梅前线首遭摧毁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俄军创下冲突爆发以来的单日装备损失纪录。 这场密集挫败的背后,不仅是战场攻防的此消彼长,更勾勒出美欧乌三方联动模式的深化,以及俄罗斯战略防御体系的深层隐忧。 扎波罗热的凌晨,成了苏-34的“终结点”。9月25日4时许,执行滑翔制导炸弹投掷任务的苏-34,被乌克兰防空部队精准伏击。战机残骸散落田间,两名飞行员当场阵亡,直接打破了这款战机维持半年多的“零击落”神话。 西方舆论起初急于将战果归为F-16搭载的AIM-120C导弹,但现场弹痕分析给出更清晰的答案——弹着点与毁伤特征,均指向“爱国者”防空系统。这一细节揭开关键转折:曾因美国断供弹药而在战场“隐身”数月的“爱国者”,正借“欧洲买单、美国供货”的新模式重返战场,再度成为俄军空中力量的“拦路虎”。 克里米亚的无人机突袭,则狠狠戳中了俄军防御的“软肋”。乌克兰特种作战司令部出动的无人机群,不仅将两架安-26运输机炸成废铁,更击伤了两座对海监视雷达站。表面看是普通装备损失,实则撕开了克里米亚的防御缺口:自黑海舰队旗舰沉没后,俄军已无力在远海构建防空屏障;
陆基S-400系统受半岛纵深限制,对掠海突袭的无人机更是“看得见却拦不住”。两座雷达站停摆后,俄军对黑海西北部海域的监控出现大片盲区,如何快速补上这一漏洞,直接关系到克里米亚的海上安全底线。 苏梅前线的“伊斯坎德尔-M”首杀,更具战略震撼力。这款以500公里射程、高机动性著称的“战场利器”,此前从未在实战中折损。 乌克兰军队通过长期隐蔽侦察,锁定了俄军第448火箭旅距前线110公里的训练基地:先用无人机压制“铠甲-S”防空系统,再集中火力轰向装备仓库,最终摧毁1台发射车、5台补给车——相当于直接削弱该旅十分之一的重型装备战力。 这样精准的战术协同,远超乌克兰此前的作战水平,外界普遍推测,背后离不开美国情报支援与战术指导的深度介入。 回溯战局脉络,美军援助的“变相回归”是核心变量。2024年3月美国中断对乌军援后,乌克兰曾陷入“左支右绌”的颓势;如今“爱国者”重新活跃、无人机战术升级,印证“欧洲出钱、美国出枪、乌克兰出人”的新联动模式已落地。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欧武器出口额同比增长35%,俄乌冲突俨然成了美国军工产业的“摇钱树”。 这场九月变局,并未扭转冲突长期化的底色,却让博弈更趋复杂。对俄罗斯而言,如何应对“爱国者”复苏、填补克里米亚防御漏洞、保护高价值装备,是眼下的紧迫难题;对乌克兰来说,美欧援助的持续性仍是战力维系的关键; 而对美欧,随着军火采购成本攀升、能源压力加剧,欧洲内部的“停战呼声”或许正在酝酿。当战场消耗与军火利润形成微妙绑定,俄乌冲突的下一步走向,正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相关新闻: | |
![]() | |
“乌克兰战争” |
48小时新闻: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