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 ||||||||
| 苏古关系:亲如父子到离心离德 | ||||||||
| wforum.com 2025-10-29 20:29 循迹晓讲 | ||||||||
古巴这个岛国,位于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北边离美国佛罗里达最近只有150公里,差不多是北京密云到门头沟的距离,两国直线距离非常近。所以,古巴又有“墨西哥湾的钥匙”的绰号。只要控制了古巴这把“钥匙”,就能控制墨西哥湾周边国家,影响整个拉美地区的贸易。甚至可以说,美国要掌握了古巴这把钥匙,就能掌握西半球的霸权。但古巴要是在别人手里,就是对美国最直接的威胁。可以说,古巴这块地方对美国来说太重要了。 到了1898年,美国人挑起了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拿下了古巴的控制权。美国人把古巴变成自己的保护国,并在古巴大量投资建厂发展工业。到了40年代,古巴一个叫巴蒂斯塔的军官,通过政变掌握了权力。这位刚上台搞得还不错,结果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他人在佛罗里达花天酒地,纸醉金迷那是生活,在哈瓦那镇压异己,纵容腐败那是工作。 ◇ 图为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萨尔迪瓦(1901年1月16日—1973年8月6日),古巴军事领导人、政治家,第14任及第17任总统,生于奥连特省巴内斯。1933年发动“中士兵变”后掌握实权,1940年出任总统。任内推行妇女参政、劳工法与社会保障政策,并与美国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很快,巴蒂斯塔就失去古巴各阶层的支持,古巴各地的反抗此起彼伏。到了1959年,职业革命家卡斯特罗同志赶走了巴蒂斯塔,在古巴建立新的革命政府。对古巴统治者是谁,其实美国人并不感冒,只要能继续照顾到美国的利益就行了。甚至,卡斯特罗上台后还访问过美国,这位革命家在美国受到了好莱坞巨星一样的待遇。结果,等到卡斯特罗搞革命是一把好手,但搞经济却搞得一团糟,大手一挥就把美国的资产国有化了。为了彻底清除巴蒂斯塔这些个亲美反革命的余毒。卡斯特罗还派人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不分青红皂白的逮捕、酷刑和处决600多和巴蒂斯塔政府有关的人。这么一来,美古两国的关系就迅速恶化,美国对古巴开始实行经济、贸易等等方面的封锁。
◇ 图为1959年,卡斯特罗访问美国 ◇ 图为1959年,卡斯特罗访问美国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握手 ◇ 图为1959年,卡斯特罗访问美国在下榻的酒店外和美国粉丝们挥手致意 既然彻底和美国人翻了脸,古巴就得找个新大哥。1959年6月,卡斯特罗派自己的亲密战友切·格瓦拉出国考察,争取国际援助。找得不是别人,正是能和美国人分庭抗礼的苏联老大哥。在埃及,格瓦拉和苏联大使碰了头,两国达成了协议:苏联从古巴买50万吨糖。不仅如此,当时的苏联一把手赫鲁晓夫还派出第一副总理,和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并称为“格鲁吉亚三杰”的米高扬到古巴考察。卡斯特罗为了抱上苏联这条大腿,给了米高扬十足的面子,走哪都是鲜花和掌声,古巴要苏联的安全保障,苏联也要在这个“美国后花园”给美国佬添恶心。于是,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古巴彻底倒向了苏联。尤其是1962年7月2日,卡斯特罗派弟弟劳尔·卡斯特罗到莫斯科,和苏联签了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的秘密协定。这就导致了差点把人类推向核战边沿的“古巴导弹危机”。 ◇ 图为古巴导弹危机相关海报,左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右为时任赫鲁晓夫 不过,这场危机最后在美国的军事压力下,苏联把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又给撤了。卡斯特罗同志那可是经历了千锤百炼,从革命斗争中诞生的钢铁战士,一看老大哥这么怂,自然是十分不满,两个超级大国在商量怎么解决这事儿的过程中,谁也没有问过古巴的意见,这让古巴人非常没面子。尤其是对赫鲁晓夫的表现,古巴人更是充满了怨言,当时古巴社会有句顺口溜:“尼基塔,尼基塔,给的东西就不要往回拿。”尼基塔是赫鲁晓夫的本名,在俄国传统中,要么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要么叫赫鲁晓夫同志,直呼本名就是一种非常不尊重人的表现。 其实面对古巴人的不满,如果换成斯大林绝对一步到位,把卡斯特罗几个人抓起来干掉,就没人不满了。但赫鲁晓夫不同,在苏联这些领导人当中,他算比较忠厚老实的,对卡斯特罗也是心怀愧疚,为了安抚这个刚入伙的小老弟。1963年1月,赫鲁晓夫给卡斯特罗写了一封长信,邀请他在4月份访问苏联。 ◇ 图为1963年4月27日,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和赫鲁晓夫握手 ◇ 图为1963年4月,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与赫鲁晓夫会面时抽着雪茄,戴着两只劳力士手表 为表诚意,赫鲁晓夫还派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客机——图波列夫图-114。前往哈瓦那去接卡斯特罗,能派出这样的大国重器接送小兄弟,这在苏联阵营里那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等到4月28日,卡斯特罗莅临莫斯科机场,赫鲁晓夫带着心腹勃列日涅夫,加加林亲自迎接。这时候,卡斯特罗的到来,对内外交困的赫鲁晓夫来说太重要了。赫鲁晓夫同志要向国家和人民证明,他支持这位苏联阵营的新小弟是完全正确的。 为了给卡斯特罗足够的重视,赫鲁晓夫光留他在莫斯科就留了一周,然后又被安排卡斯特罗同志去苏联各地参观旅行,无论是加盟国基辅、明斯克、塔什干、撒马尔罕,还是遥远的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甚至只有苏共高级领导人才有资格去的黑海别墅,卡斯特罗也美美的逛了一圈。直到6月份,卡斯特罗才坐上图-114回到哈瓦那。就连美国总统肯尼迪都说:“从来没有哪一个卫星国的领导人,能在苏联呆四十天,享受如此的荣耀,得到赫鲁晓夫这么多的亲自关照。” ◇ 图为1963年,卡斯特罗和赫鲁晓夫用牛角杯畅饮葡萄酒 当然了,苏联人盛情款待卡斯特罗这么一圈下来,可不是为了让他打卡拍照发朋友圈,这是要教育卡斯特罗,要坚定不移的走苏联道路。卡斯特罗也十分识趣,随后,两国就发了一份联合公报,表示要开展全面合作,建立兄弟般的友谊。1964年,卡斯特罗再次访问苏联,两国又签了一份长期经济合作协议。卡斯特罗跟苏联打得热火朝天,这让美国人想改善和古巴关系的幻想彻底破灭。 可以说,卡斯特罗这次出访苏联,就像征古巴和美国彻底闹掰了。不过,在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后,卡斯特罗也明白,自己和苏联老大哥的关系不见得真有多“铁”,自己这个小弟,很可能会被老大哥卖掉。与其被大哥卖,还不如自己当大哥,所以在60年代,古巴一边狠薅苏联援助的羊毛,一边学习苏联老大哥,满世界输出革命。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切·格瓦拉干脆亲自带队,亲临一线。 ◇ 图为格瓦拉在非洲刚果与当地游击队员合影 ◇ 图为格瓦拉被玻利维亚军方活捉 当时非洲和拉美国家几乎都有左翼革命组织在闹事,这些革命组织的背后,要么有古巴的军事顾问、指挥官,要么接受过古巴的培训。然而,古巴输出革命的道路并没有他们自己想象中那么顺利。苏联当初能输出革命,那是建立在真金白银上,你一个只产白糖,雪茄,连自己都得找苏联要饭辄的国家,还在第三世界面前充大款,这注定行不通。而且,切·格瓦拉这帮人走哪,带去的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当地人都像送瘟神一样想把他们送走,最后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人抓了活的,随后被处决。最重要的是,苏联也不支持古巴到处输出革命,毕竟,把红旗插满全世界,解放全人类这事儿,只要苏联还有一口气儿,怎么着也轮不到你小小的古巴来。于是,苏联老大哥减少了对古巴的援助,一下就卡了古巴的脖子,可以说,古巴这番输出革命,到最后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到了70年代,美国开始搞全球战略收缩,苏联开始搞全球扩张。这时候,苏联和古巴的关系又开始“情比金坚”了。古巴的军事基地和港口经常出现苏联人的飞机和军舰,古巴输出革命的事业也得到了苏联人的支持。之前反对小弟搞,是不想惯着,这时候大力支持,那是因为苏联要主动全球扩张,但自己又碍于超级大国的地位,不方便直接下场,不如退居幕后负责输血,把脏活累活都交给古巴来干。 ◇ 图为上世纪70年代,古巴装甲兵参加安哥拉内战 这一时期在苏联阵营的挑动下,好几个非洲国家都陷入了战争,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战争中,苏联跨洲空运,给埃塞俄比亚运来了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卡斯特罗更干脆,直接派出17000多名军人下场参战,直接扭转了两国战局。从1975到1991年,前后有43万古巴人远赴非洲。大约占了当时古巴总人口的5%。这些古巴人很好的完成了作为苏联马前卒和打手的艰巨任务。 对于古巴的付出,苏联政府那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在70年代,苏联把古巴拉进经互会,也就是由苏联主导下的市场体系。这个经互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特长来互通有无进行贸易。说白了,这贸易不是以自由市场为标准,怎么买,怎么卖,全凭苏联老大哥一句话。古巴给苏联干了那么多脏活累活,所以,在经互会里得到了老大哥很多照顾。老大哥一句话,其他国家就得拿非常高的价格买古巴的白糖,再用极低的价格向古巴出口石油和机械设备。在经互会的照顾下,古巴经济进入一个腾飞期。到1979年,古巴人均GDP就超了2000美元。当时韩国才1700美元左右,中国还不到200美元。可想而知,这时候的古巴人有多有钱。 ◇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古巴孩子的生日派对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两国关系又变得貌合神离了。当时苏联在内政外交上推出一系列新政策,经济上开始重视市场,对外想和西方,尤其是想和美国缓和紧张关系。老大哥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让卡斯特罗嗅到了危险气息,怎么根正苗红的老大哥越来越往修正主义这条邪路上走?卡斯特罗认为戈尔巴乔夫背叛了信仰和主义,既然老大哥走了邪路,咱古巴可不能喝了迷魂汤,跟老大哥有样学样。于是,卡斯特罗赶紧在国内展开“纠偏运动”,坚决不学苏联那一套,古巴的领导们白天讲、晚上讲、大讲特讲,在日常工作中要“多谈谈主义,少谈谈生意;多想想集体,少想想个人;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谈待遇越谈心胸越窄”。这样一来,苏古两国的政治合作就出现了裂痕。 与此同时,由于80年代苏联行将就木,国内经济状况持续下滑,连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再加上,苏联不可能再拿高出市场几倍的价格收古巴的蔗糖。如此一来,古巴的蔗糖业发展的资金断了,市场优势没了,古巴经济跟坐滑梯一样,一路往下滑。对古巴的经济援助也从1987年的50多亿美元,下滑到42亿美元,到了1989年又砍了1亿多美元。这古巴老百姓的好日子很大一部分就靠老大哥的援助,如今老大哥越给越少,这就让古巴和苏联在经济贷款和援助上,爆发了“口水战”。而经济上的摩擦又加剧了政治上的矛盾,这些摩擦和矛盾对这时候的苏古两国关系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 图为王明远 《 苏联在第三世界经济援助外交的巨额损失和教训》一文部分截图 1989年,苏古关系进一步恶化。从这一年开始,古巴政府更加强烈地反对苏联的改革进程,1989年4月,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两国关系,主动到古巴访问,但古巴的态度表现的极为冷淡,尤其是卡斯特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着戈尔巴乔夫的面直说,古巴不需要苏联式改革。这相当于啪啪打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脸。这次访问活动,也根本没有达到戈尔巴乔夫的预期效果,反而让古巴对苏联的批判愈发尖锐。既然卡斯特罗这么不识好歹,那苏联干脆也不装了。戈尔巴乔夫回国后,苏联媒体在舆论上大力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猛烈抨击古巴。《莫斯科新闻》的文章还把古巴描绘成一个“一个赤贫的,被警察统治的国家”。 没了苏联人的输血,古巴经济也渐渐陷入了停滞与崩溃,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这个可以理解成低配版的“苦难行军”。当时古巴穷的连卫生纸都用不起了,只能用报纸,医生治病没有药,只能用糖代替药品,让病人分泌多巴胺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而到了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也关门歇业了,这对仰仗经互会过日子的古巴经济来说,又是一次巨大冲击。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这一年的9月1日,戈尔巴乔夫又宣布从加勒比岛国撤出最后一批军队,古巴经济上完犊子,苏联这一撤,安全保障也彻底歇菜了,这让两国关系跌入冰点。卡斯特罗闻听这个消息,大骂苏联人不地道,说他们是继古巴导弹危机后第二次背叛古巴。不过,好在古巴地处加勒比海,有着风景如画的海滩和热带风情,从90年代开始,古巴人大力发展旅游业,才算是度过了那一段艰难时光。 ◇ 图为2002年,卡斯特罗大骂俄罗斯背信弃义 等到苏联解体后,从90年代开始,俄罗斯一直想和西方国家搞好关系,俄国甚至还几次想加入北约。如此亲西方的立场,所以那段时间,卡斯特罗只要在公共场合,没少批判俄国人。俄国政府也不含糊,立马就甩过来一个天价账单,上面是苏联对古巴的援助清单,里面有大量物资没有算账。俄罗斯提出,按苏联时期汇率,古巴该还320亿美元,这笔债对古巴来说真真是天文数字,自己这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粮还俄国人的债?终于,在1993年两国达成了一项协议,古巴暂停偿还本金,先还利息。 到了2014年,俄国出兵占领了克里米亚和乌东两州,这时候俄国的外部环境变得非常困难。于是,俄国政府又得满世界的找第三世界国家,重新建立外交关系,以维护自己“朋友遍天下”的形象,古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大帝大手一挥,直接免了古巴90%的债务,剩下的32亿美元零头,古巴还可以用矿产、能源来抵。打这儿起,两国关系才算是得到缓和。而俄乌战争爆发以后,两国关系更是进一步升温。 ◇ 图为2014年,俄国免除古巴债务的相关新闻截图 为啥大帝要管古巴这样的国家搬救兵?一是俄军现在乌克兰大概损失了60多万左右,俄军总兵力也就200来万,这一下就是百分之三十不可逆的损失。当然了,战争中死亡和伤残比大概是1:2,按这个比例,俄军也被消灭了20多万,伤残40多万。这可都是俄军的百战精锐。人没了,仗还得打,那就只能到处搬救兵。二,大帝的统治合法性,就是生活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的俄国人,他们打心里认为,这个铁血硬汉能保障俄罗斯民族的利益。出兵乌克兰的理由之一,不就是声称要保护乌东“受迫害”的俄罗斯族吗。甭看俄国领土这么大,真正有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就那几个大城市。而大帝能统治这么多年,就靠这些大城市里的基本盘支持。所以,就算前线人不够用了,宣布动员,也只敢动员边疆少数民族。只有这么干,才能减少征兵对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的影响,维护稳定。三,俄罗斯这个民族的骨子里,就是崇拜强者,膜拜强权。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战无不胜的沙皇来保护他们。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在俄国人心中,沙皇在国外应该是战无不胜,天下无敌;它必须不断地胜利,通过征服越来越多的土地,来奖赏自己臣民无条件的忠心。从这一点来说,俄国人可以忍受过苦逼日子,但忍不了沙皇在国外打败仗。如今,闪电战闪了三年多了,闪成了持久战。这场仗花了这么多钱,死了这么多人,拿下乌东四州还好说,拿不下来,那就呵呵了。既然如此,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大帝就得想方设法想打这个持久战,啃下更多的土地。如此一来,那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炮灰填线。前面讲了,大城市的韭菜,大帝不敢割太狠,边疆少数民族的韭菜也快没了。这时候,这些朝鲜和古巴的士兵,自然就成了大帝的救命稻草。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48小时新闻: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