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wforum.com  2023-02-28 00:02  隅芯整理

  提及唐代的审美观念,大家多半以为“以胖为美”是事实。这种说法虽然流传极广,但这一个“文化常识”其实并不正确。请诸君耐着性子,慢慢来了解真相吧!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唐代名画《捣练图》之局部图

  民众所谓“唐代女性以胖为美”,主要是依据下列三项:

  1、唐代传世绘画作品中的仕女,有不少丰满肥胖者。

  2、倍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正是一名美丽的体胖女子。

  3、唐代墓葬中的女俑与壁画里的女性,多半是丰满肥胖者。

  相信看完上述三项描述,许多人相当认同。遗憾的是,这三项所谓的“证据”,都是经不起严谨推敲的“似是而非”。当我们追溯唐代、宋代文献,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所有古代文献中,看不见“以胖为美”的相关记载。让我们一一来解说吧!

  一、唐画仕女多丰满肥胖者?

  首先,所谓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大多偏胖。其实,这项证据,理应是从唐代宫廷画家张萱与周昉流传下来的画作所得出的。张萱在开元年间担任史馆画直,他善画仕女,在世影响较大,为时人模仿。目前张萱已无原作存世,据说流传迄今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这两幅画作,是宋徽宗所临摹的。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之局部(图1),宋摹本,画中右一身着男装,座骑三鬃马鸳鸯鞍者为虢国夫人。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之局部(图2)。

  当观赏《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主体部分(图1),可见画中的三位贵族女性的体态的确显得丰腴,至于图中的其他女子(可见图2),同样拥有丰腴体态。至于张萱另一幅《捣练图》的主体部分,同样可见几位体态丰腴、衣着华丽的贵族女性。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周昉《挥扇仕女图》之局部(图3)。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周昉《簪花仕女图》之局部(图4)。

  单凭张萱和周昉有限的画作,我们还是能够得出唐代人秉持“以丰肌为美”的论点的结论,但在逻辑上,也明显犯下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果我们拿与《挥扇仕女图》,跟周昉的另一幅画作《簪花仕女图》(见(图4)至(图6的女子样貌)的主体部分相比,可见《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虽然同样拥有圆脸这一项特征,但脖子已经明显变长,连身材也变得瘦长。

  宋代董逌在《广川画跋》中,讨论周昉的画作时,说画中人物“肥胜于骨”,便可知唐人“所尚以丰肥为美”,这句话往往被后人拿来做为唐人是“以胖为美”的证据,但文献专家在校注《广川画跋》时,却已经发现“肥”字其实是“肌”一字之误。因此,前人之说,是无法作为“以胖为美”的证据的。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此图为1972年改动后的版本:阎立本《步辇图》。

  除此之外,唐代画作中的女子,依旧是以修长、纤细身材为主流的,此论点同样有画作为证。例如透过唐代知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步辇图》,能发现唐太宗身旁的侍女全都是修长婀娜的身材,并没有丰腴体态的女子。

  二、杨贵妃是体胖美女?

  世人均知成语“环肥燕瘦”中的“环肥”,指的正是胖美人代表--杨贵妃。不过,在唐代史书或诗文作品中,提及杨贵妃均只强调她的美貌、聪慧,并未述及她是体态丰茂的。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史料来支撑杨贵妃体胖之说。

  例如:《旧唐书・后妃传》说杨贵妃是“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新唐书・后妃传》则说杨贵妃是“资质天挺,宜充掖廷”;《通监纪事本末》形容杨贵妃为“肌态丰艳”。这些描述,都不是在说杨贵妃胖。至于“丰”字,在古汉语里,则是“容貌姿态美好”之意,无关“丰满”。像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中,赞扬美人为“皓体呈露,弱骨丰肌”,而“丰肌”是指丰满的肌肉。因此,这里的丰,也不是指丰满、肥美之意。

  那么,杨贵妃究竟体态如何呢?杜甫在〈丽人行〉中,称杨贵妃的姐妹们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白居易〈长恨歌〉形容杨贵妃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些文句,是怎么瞧也瞧不出杨贵妃到底有多胖。至于跟白居易同时代的陈鸿,则以“鬓发腻理,纤称中度,举止闲冶”来形容杨贵妃。

  见过杨贵妃本人的李白,则在《清平调三首》的第二首中将杨贵妃比作飞燕:“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众所周知,擅长舞蹈的飞燕可是一位体态苗条的美女,如果杨贵妃真的体胖,李白怎会以飞燕来做比喻,如此一来,岂不显得唐突又具暗讽作用?!如此一来,杨贵妃也不会超出常理,对李白的这三首诗爱不释手。然而,杨贵妃是真的很喜欢李白的《清平调》,整天吟诵,直至高力士从中作梗,方才作罢。

  那么,到底是哪一篇文献先提及杨贵妃是体胖之人的呢?根据研究者表示,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能来自于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其中内容形容杨贵妃是“素有肉体,至夏苦热”,还老出汗,“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不过,大家要知道,《开元天宝遗事》这一本书可是集小说家之言,是不能据此为真的。

  至于唐玄宗与其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都不是秉持“以胖为美”的论点之人。这些都是有相关纪录可获知的,例如:“上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这段纪录讲述的是:唐玄宗一日上朝期间,看见儿子的两鬓出现了白发,心生怜悯,遂在散朝后抽空去东宫见见儿子。孰料,玄宗竟看见东宫不只缺乏打扫之人,还缺乏服侍的伎女。玄宗随后便让高力士传旨给京兆尹,从民间选出五名“细长洁白” 的女子送至东宫中来服侍太子。

  另外,关于唐代人喜欢体胖的纪载也不多见,但提到唐代人喜爱苗条女子的诗歌,倒俯拾即是。

  例如:刘希夷《春女行》:“纤腰弄明月”、杜牧《扬州三首》:“纤腰间长袖”、方干《赠美人》:“舞柳细腰随拍轻”、和凝《宫词百首》“轻动玉纤歌遍慢”、徐凝《宫中曲二首》:“身轻入宠尽㤙私,腰细偏能舞柘枝”、吴少微《怨歌行》:“小腰丽人夺人奇”、王建《寻橦歌》:“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纤腰女儿不动容,戴行直舞一曲终。”

  知名大诗人白居易同样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其中的“小蛮”,是指如同杨柳般的腰是柔弱纤细的。如今小蛮腰已经成为年轻女子纤细腰肢的绝佳代名词。杜牧在《遣怀》中的名句,则点明代表了大众审美观的青楼女子,同样都是楚腰纤细:“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连皇甫枚的唐代中国传奇小说《飞烟传》也写道:“容止纤丽,若不胜罗绮”

  总而言之,从唐代作品能够知晓,唐人普遍欣赏的是腰身修长的女子,而非体态丰胖之人。

为何说唐代女子以胖最美 是天大误会?

  唐代名画《捣练图》,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景。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三、唐代墓葬女俑与壁画中的女性有丰满肥胖者?

  除了唐代的图画与文献作为证据之外,还有墓俑及壁画为证。近年来有学者从考古角度做出分析,并根据极具代表性的唐代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画上所绘制的女子形态特征,发现唐代人并不“以胖为美”。

  不过,“丰腴美”确实在唐代流行过一阵子。我们可以从女俑及壁画得知这项信息。根据唐代纪年墓中所见的女性形象,可知唐代女子大致上能分做5类:1、清瘦型;2、匀称修长型;3、珠圆玉润型;4、厚实臃肿型;5、纤弱病态型。第3、第4种就是现代人经常提到的唐代“胖美人”,第3种多见于武后至开元时期,第4种多见于安史之乱至代宗时期。

  根据《唐代“以胖为美”之审美观的考古学观察——以唐代纪年墓所见女性形象为中心》对唐墓女俑和唐墓壁画女性体态的一份统计显示,在23座墓葬中,有10座墓葬的女俑与壁画女子能够归类为属于丰腴类、臃肿类的“体胖型”,另外有13座墓葬中的女俑和壁画女子,能够归类为属于清瘦类或修长类或纤弱类的“体瘦型”。由于这一篇论文所统计的时间是从649年至864年,总共长达215年,而其中以“体胖”为主的女俑与壁画女子,集中在728年至765年之间,时间相当短暂。

  换言之,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及唐代墓壁画中的女子,虽然出现许多体态丰满的女子,但几乎集中在武则天时期至唐玄宗时期。此一现象,是无法支撑唐代人是“以胖为美”的观点。

  其实,武后至安史之乱爆发前,大唐正盛,社会稳定和乐、风气开放,经济繁荣富足,女性形象也在这时候开始出现了变化,呈现一种雍容大气又不乏矫健灵活之美。

  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武则天主政前后开始出现提高,丰腴之美也逐渐流行,致使当时的唐代宫廷画《䌽衣升平图》呈显了体态丰腴的女子形象。部分王公大臣的陵墓中,也出现了健硕的女子陶俑,壁画上亦画上了体健女子。

  在安史之乱至代宗期间,即使唐代由繁盛转衰退,但女子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并未马上消失,甚至认为应该要更加厚重圆润、臃肿,而这种观点还延续了一阵子。不过,在代宗之后,缺乏能力出众的明君掌朝,致使唐代国势更加衰败,对女子的审美观再度回到了纤细、清瘦型。因此,我们只能说唐代确实出现过“以胖为美”的价值观,但并未成为真正长久的主流,只有在武后主政到爆发安史之乱之前,“以胖为美”才比较流行。关键是,这种所谓的“胖”并非臃肿,而是指丰腴、丰硕的美。至于倍受推崇的胖美人--杨贵妃纵使身处盛唐,也不是人们所谓的胖子,她当属“纤称中度”、胖瘦得宜一类。

  总体而言,唐代女子是喜欢维持纤瘦体型的,“体胖”并非是唐代一直以来的主流审美观,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论定唐代的审美标准是“以胖为美”。

  或许是因为“以胖为美”之说在历朝历代较为突出,但凡出现这一论点,就让人们印象深刻,进而产生误会。

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48小时新闻: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日本的关键转变意味着什么?
大快人心!让无数人倾家荡产的机构终于迎来团灭
“匕首”之后,俄“锆石”神话也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