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 ||||||||
| JL-1官宣,中国补齐核三位一体最后拼图 | ||||||||
| wforum.com 2025-11-24 16:13 边解感 | ||||||||
11月下旬,中国军事刊物《军械工业科技》刊出最新技术分析,首次明确认定:由中国空军部署的新型空射导弹JL-1,射程可达8000公里,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备远程打击能力、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空射弹道导弹。 此前,JL-1在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亮相,由轰-6N战略轰炸机采用机腹半埋挂载方式展示于世人眼前。作为一种此前从未在公开场合曝光的新型武器系统,JL-1的亮相不仅代表其进入实战部署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空基核投射能力正式补齐空中一环。 至此,中国继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陆基)与巨浪-2/3潜射导弹(海基)之后,再以JL-1完成空基平台的核投射能力整合,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核三位一体”完整体系的国家。 而JL-1的战略意义,并不止于“填补空白”。其部署背后,是对空射核武新一轮技术方向的主动抢位,也是对亚太地缘博弈日益升温的前瞻回应。 惊雷-1带来什么新能力?根据《军械工业科技》的技术解析,惊雷-1是一型射程达8000公里的空射弹道导弹,具备携带核弹头能力,可由轰-6N在高空中发射,其飞行剖面融合了弹道导弹的高初速特性与空射平台的战术灵活性。在进入高空飞行阶段后,该导弹能采用不规则机动规避飞行,大幅削弱敌方防空系统的预警和拦截成功率。 这一能力之所以引起美俄战略界的警惕,在于它突破了传统防御体系的参数设定。美军“宙斯盾”系统、“萨德”系统、以及部署在关岛的多层防御网络,主要基于固定弹道预测模型优化,而惊雷-1的飞行特性直接绕过了这一逻辑前提。 技术层面上,它也被认为脱胎于中国成熟的东风-21平台,但在推进系统、飞控方案、以及空中挂载适配上进行系统性改造。15米的导弹本体,虽然难以被内部挂载,仍通过半埋式挂载与改进过的轰-6N完成了平台配套。 中美俄空基核力量之对比与惊雷-1的问世形成对比的,是美俄在该领域各自的掣肘与短板。美国当前部署的AGM-86B空射巡航导弹,服役已超过40年,仅具亚音速飞行能力,最大射程2400公里。其替代型号AGM-181A预计要到2030年才可量产,且依然维持亚音速性能,提升空间有限。 更关键的是,美国曾押宝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项目,已在2023年因多次失败而被彻底终止。这使得美方在空射高超音速核平台领域陷入技术空白,短期内无法对中方进展形成对等响应。 俄罗斯的情况略好,但也存在自身难以回避的困境。其Kh-102与更新的Kh-BD巡航导弹在射程与隐身性上优于美方老型号,但也仅是亚音速系统;而其号称高超音速的“匕首”导弹,虽可挂载核弹头,但射程远低于惊雷-1——由米格-31发射时为2000公里,图-22M3平台亦难突破该门槛。 换言之,中国此次部署的惊雷-1,在射程、高超音速能力与空射平台三项关键参数中,实际打破了美俄传统平台在空基核投射上的技术上限。 突破与瓶颈并存尽管技术指标耀眼,惊雷-1本身并非没有限制。它依赖的轰-6N平台,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图-16的深度改进型,虽然升级显著,但依然是亚音速、非隐身机种,其雷达反射面积大、生存能力有限。作战半径约为3500公里,配合惊雷-1虽可理论打击北美大陆,但前提是起飞点必须接近俄远东或中太平洋战区。 此外,其15米的导弹尺寸几乎注定无法进入任何隐身舱内挂载,不具备远程突防的“隐形投掷”能力。这使得其战术运用更适合“战区边缘施压”与“核威慑展示”,在高烈度对抗中仍需依赖未来平台配合突破敌方防空。 为补足这些短板,中国军方正在推动轰-20项目的研发。这款具备隐身能力、飞翼布局的新一代远程轰炸机,计划搭载高超音速导弹与隐身巡航弹药,被视为空基核威慑的下一个节点。但其大型化设计决定了它也无法内部挂载惊雷-1,未来仍需开发尺寸更小、射程不减的新型弹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也在布局无人化隐身轰炸平台,以智能化突防、多平台协同为导向,构建下一代作战体系。 惊雷-1如何改变核博弈格局?惊雷-1的意义不仅在于战术性能,而在于它标志着中国核力量部署逻辑的重大转向——由“固定平台”走向“灵活投射”,由“有限报复”走向“多维威慑”。 一名解放军高级将领在空军内刊中提到,惊雷-1具备从多方向打击美军本土战略节点的能力,“不依赖单一航线,不受制陆基部署”。而这一表态所指的,不仅是技术突破,也是战略自由度的提升。 公开的核力量评估普遍认为,中国现有核弹头数量大致已达到约600枚,较前几年明显增长;部分研究机构据此推算,到2035年这一数字可能接近1500枚。弹头数量虽不及美俄,但投射方式的多样化,意味着应对成本与战略计算的复杂度成倍增加。 国际军控机制对此表达担忧,但中国始终强调“不首先使用”核原则不变,核武发展完全基于防御性质。中国拒绝美俄主导的“三边军控”话语,也体现了对非对称战略空间的坚定维护。 对亚太而言,惊雷-1的出现进一步抬高了冲突门槛,也迫使美日在西太部署态势重新评估。对五角大楼而言,它已不能再假定中方空军“不具备穿透打击美国本土能力”。而对国际战略学界而言,空射核导弹不再是冷战遗物,而是技术重构下的新兴变量。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48小时新闻: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