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
| 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 ||||||||
| 每架低至1万美元 中国无人机搅局全球战场 | ||||||||
| wforum.com 2025-11-04 14:57 边解感 | ||||||||
据《防务博客》 11 月 3 日分析报道,中国北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自杀式攻击无人机“飞龙‑300D”,曾于 2024 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并因其“单价或低至 1 万美元”的设定引发外界关注。 该机型被官方定义为“低成本远程察打一体平台”,采用汽油活塞发动机与三角翼设计,具备更换战斗部、单兵操控、模块拼装等特征,基本对标伊朗在俄乌战场广泛使用的沙赫德-136。但与沙赫德不同的是,飞龙-300D首次以标准化平台产品形式亮相国际舞台,并明确向外界释放“出口定价”的信号:中国正在有意将无人机市场从“高价高精尖垄断”拉入“可负担可批量使用”的新轨道。 低成本打击演化的第三阶段从2019年沙特油田袭击开始,伊朗就已将“廉价自杀式无人机”概念带入全球战略视野;在俄乌战场上,沙赫德-136更是实现了战术级别的常态化部署:夜袭、饱和攻击、对电力枢纽和后勤链条实施物理与心理双重压制。 据英国《卫报》与俄罗斯《生意人报》多次交叉报道,沙赫德-136的制造成本约为2万至5万美元,而俄罗斯采购价一度高达19万美元。即便俄方后期本地化生产“天竺葵”系列(Geran-2),其造价也压不到7万美元以下。 飞龙-300D以1万美元定价杀入这一市场,表面看是数字上的碾压,实质上是制造体系的碾压。它标志着:无人机作战已从第一阶段的“技术爆炸”,第二阶段的“区域试验”,进入到第三阶段的“中国式标准化平台扩张”。 而这种“标准化”,不是把沙赫德做得更便宜,而是让一种作战逻辑、工业模板和扩散机制成为常态商品——具备完整供应链、统一接口、成熟产线、出口文件齐全。 从战略武器变成商品化军品,飞龙-300D完成的是一场话语权的转换。 飞龙-300D背后的中国产业优势低价不是噱头,而是工业组织能力的体现。 “1万美元”这一售价引发多方质疑,但如果结合中国军工对商业市场的适配性与“拼装-组网-批量发运”能力来看,飞龙-300D的价格反而极具说服力。其核心降本路径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该机采用活塞内燃机系统,摒弃了涡喷发动机、高精密复合材料等成本高昂的组件。关键零部件使用成熟商用供应链(如汽车级导线、轻型航模材料),实现军民两用成本共享。 第二,飞龙-300D构建了“多场景适配+可替换战斗部”的模块体系,标准化外形配合拼装式组件生产,使得一条产线可以服务多个型号,仅需更换尾管、弹头、导航组件即可快速切换任务角色。 第三,供应链完全本土化。在全球高端军品供应链面临美元信用链冻结风险的背景下,飞龙-300D避开欧美零部件封锁,构建“自给自足型无人机平台”,为低敏感度国家出口扫除后顾之忧。 这一切加总,并不仅仅让中国掌握了“能生产便宜无人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方现在拥有“可以规模化按月出口标准型号无人平台”的系统能力。 这并非模仿伊朗,而是开启一种新路径:中国工业已经能将无人机当作标准军贸物资来运营,并可能在未来五年主导该市场定价权。 飞龙-300D能否复制沙赫德战术奇效?从战术角度分析,飞龙-300D是否能如沙赫德-136那样“压垮对方防空系统”,还需视战场部署与指挥整合能力而定。但从参数与平台形态来看,它已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航程可控、成本可控。飞龙-300D最大航程可支持百公里级别攻击,完全可以执行“从安全后方投放—对敌城市关键设施实施自毁攻击”的任务,满足城市电力枢纽、弹药库、预警雷达等软目标打击。 二是拦截难度高。三角翼构型+低空飞行+非金属部件使用,使其极难被常规雷达系统捕捉,除非配备专门应对低速目标的微波防御系统。 三是心理压迫感强。大规模饱和发射下,即便无人机单次打击力有限,也能造成“侦察-打击-压制-拦截资源消耗”多重打击闭环。 而在俄乌之外,飞龙-300D最大的战场潜力其实在于“中低烈度冲突带”:非洲之角、也门红海、东南亚北部、东欧边缘国家——这些地区同时具备“基础防空薄弱+武装组织林立+地理障碍复杂”的特点,正是该机型大展拳脚的试验田。 然而,这一战术逻辑能否被接纳,还需通过实战检验,而非模型推演。 中国制造撼动军贸规则飞龙-300D并非第一款中国“察打一体”出口型无人机,但却是第一款被明确标价为1万美元、同时具备批量生产、战术可调、平台适配能力的自杀式无人系统。 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中方要以廉价武器主导战争本身,而是在试图用**“产业级解决方案”重塑全球战争边际成本**。 当前,美国主导的高端军贸系统强调“精确打击+绝对防御”,典型如F-35、长钉导弹、EAPS反炮系统。而中国则在“饱和干扰+极低成本+可量产可输出”的方向上不断扩张。飞龙-300D就是这一战略的集中投射。 其问世标志着,中国不仅拥有制造高端无人机(如翼龙、云影、彩虹系列)的能力,也能将战争最低门槛打到“1万美元起步”,向中低端武器采购国提供替代方案。 在这个价位上,欧美厂商根本无力回应,而传统出口大国伊朗、土耳其也面临技术瓶颈与产能限制。飞龙-300D的杀入,相当于中国用“供给侧工业能力”打开了无人机军贸的新空间。 未来战争或许依然取决于战略部署与信息优势,但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可能是:谁有更快的生产线、更稳定的供应体系、更具性价比的作战平台。 飞龙-300D,是这一变局的前奏。 |
||||||||
|
|
||||||||
| 0%(0) | ||||||||
| 全部评论 | ||||||||
| 暂无评论 |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