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 ||||||||
俄军证明轻机枪不顶用 中国为何重新装备? | ||||||||
wforum.com 2025-10-14 05:08 世界军事网 | ||||||||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吃了不少苦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轻机枪火力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俄军装备的5.45毫米RPK-74轻机枪,在复杂地形和高强度作战中暴露出明显短板。这种现象不仅让俄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也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轻机枪的作用。 中国在观察这些教训后,及时调整装备策略,重新启用了7.62毫米机枪。 那么,为什么小口径机枪不再顶用?中口径机枪又有何优势? 俄军装备的RPK-74轻机枪,原本是基于AK-74突击步枪改进而来,设计轻便,后勤统一,便于班组携带。 然而,在顿涅茨克和马里乌波尔等城市战中,这种轻机枪暴露出射程短、火力弱的问题。乌军利用战壕、混凝土工事和建筑物作为掩护,俄军的5.45毫米子弹在600米外动能明显衰减,无法有效穿透掩体。 而乌军则用链式机枪、迫击炮以及装甲悍马等火力点进行反击,俄军士兵在火力压制上完全处于劣势。小口径轻机枪的火力输出能力不足,成为俄军推进受阻、伤亡增加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教训不仅出现在俄乌冲突中。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也发现,5.56毫米米尼米轻机枪在城市巷战中对墙后目标无力,射程和穿透力不足,常常需要依赖更大口径武器补充。 英国陆军也计划逐步淘汰米尼米轻机枪,转向7.62毫米的FN MAG通用机枪,以提高火力压制能力。这些经验表明,小口径机枪虽然轻便,但在高强度冲突和复杂地形中,其火力不足的短板难以弥补。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陆军及时调整装备策略。2023年推出的QJY-201型7.62毫米通用机枪就是为了弥补中口径火力的空白。 这款机枪采用7.62×51毫米北约标准弹药,射程可达800米以上,火力更强,穿透力更大,尤其在城市战中对掩体后的目标效果显著。 相比5.8毫米机枪,QJY-201能够在中远距离有效压制敌方轻型装甲车辆、穿着防弹衣的目标以及掩体后方的火力点。 除了火力优势,QJY-201还具有模块化设计特点。它配备红外热成像瞄准镜,可实现昼夜作战,还能通过无线传输分享战场信息。 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机枪的作战灵活性,也符合现代战争对装备智能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QJY-201兼容北约标准弹药,提升了后勤保障能力,同时也为未来出口市场提供了更多可能。 国际上,美军的M240通用机枪和英国的FN MAG也展现了中口径机枪的优势。美军通常将M240下放到排级武器班,而英国计划将FN MAG直接编入班组。 中国的QJY-201可能采取类似方式,装备到排级火力班或机枪班,形成大、中、小口径并存的火力梯次。这种配置不仅能增强步兵火力,还能更好应对未来战争中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 从7.62毫米到5.8毫米,再回归中口径,中国机枪装备的演变并非技术倒退,而是基于实战需求的优化。 俄乌冲突、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山地战等案例都表明,中口径机枪在高强度冲突中不可或缺。 它不仅能提供强大的火力压制,还能有效对抗掩体、轻型装甲等目标。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