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 ||||||||
歼-10C与歼-20对抗:“导弹睁眼”创奇迹? | ||||||||
wforum.com 2025-08-10 23:11 瞩望云霄 | ||||||||
“中国军号” 发布的对抗演习视频中,一幕场景引发广泛关注:挂载 PL-15 与 PL-10 导弹的歼 - 10C,依托体系作战成功对抗歼 - 20。其中,“导弹睁眼” 这一战术代号,揭开了3.5代战斗机在体系支撑下挑战隐身战斗机的全新作战逻辑 —— 其核心正是通过多平台协同打破单机代差,以体系之力创造 “以弱胜强” 的奇迹。 “导弹睁眼” 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导弹在体系支持下完成 “发射 - 修正 - 锁定” 的完整战术流程,核心在于通过数据链实现跨平台信息共享,让导弹脱离载机雷达引导后仍能精准打击目标。具体环节包括: 发射前:隐蔽装订目标参数。歼 - 10C 全程保持雷达静默以避免暴露,通过空警 - 500 的远程探测提供的目标数据,提前为导弹输入敌机位置、速度等关键参数,完成 “盲射” 准备。 中段:多平台协同修正弹道。导弹升空后,空警 - 500 持续提供目标动态,或由另一架歼 - 10C 利用隐身战机侧向雷达反射截面积较大的弱点,从侧向扫描目标空域,通过体系修正导弹飞行轨迹,确保其始终指向目标 “不可逃逸区”。同时,歼 - 16D 实施电子干扰与电磁压制,掩护导弹航迹不被敌方察觉。 末端:导弹自主 “睁眼” 锁定。进入有效射程后,PL-15 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开机,自主完成对目标的最终锁定(即 “睁眼”)。此时敌方即便探测到威胁,也因反应时间被压缩至秒级而难以规避。 歼 - 10C 能够对抗歼 - 20,并非单机性能的突破,而是四大体系能力协同的结果: 探测端:空警 - 500 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对隐身目标探测距离达 300 公里,歼-10C因此可以在自身未发射目标的情况下实施导弹攻击;歼-10C的僚机与之配合形成多基线探测网,通过多角度扫描提升目标识别率,为体系补充隐身节点的探测信息。 指挥端:以空警 - 500 或地面指挥中心为核心的 “天眼” 系统,整合各平台数据生成统一战场态势图,向歼 - 10C 发送精简指令(如 “方位 090,距离 150,高度 80”),既确保信息高效传递,又避免歼 - 10C 因复杂通信暴露电磁信号。 打击端:歼 - 10C 作为发射平台,依托 PL-15E 超 200 公里的射程实现 “视距外狙杀”,最大限度降低被反击风险。飞行员说的很清楚,自己在敌方导弹射程之外,很安全。 干扰端:歼 - 16D 实施全频段干扰,压制对手隐形战斗机的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使其难以持续跟踪我方战斗机,同时干扰敌方导弹告警系统,延缓其应对时间。 此次对抗验证了中国空军的两大核心能力,标志着作战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3.5 代战斗机在体系支持下具备对抗隐形战机的能力,意味着现有装备的作战效能被大幅激活。类似逻辑已得到实战印证 ——2025 年 5 月,巴基斯坦的歼 - 10C 在预警机支持下,成功击落印度阵风战机。 “导弹睁眼” 战术的本质,不同于简单的A射B导,而是将传统空战 “发现 - 锁定 - 发射” 的闭环拆解为多平台分工协作的杀伤链,使非隐身战机成为体系中的 “隐身杀手”。这种依托数据链与反隐身体系的作战模式,已让 F-35 等隐身战机面临 “发现即摧毁” 的挑战。 随着量子雷达、无人机协同等技术的突破,中国空军的体系化优势将持续扩大 —— 正如美媒评价:“当对手仍在研究如何对抗歼 - 20 时,中国已迈向下一代战斗机空时代的作战逻辑革新。”在体系力量的支撑下,歼-10C仍然在当打之年,有实力干翻F-35,更别提其他3.5代战斗机了。从这外角度来看,印度人真的得感谢巴基斯坦,因为他们真的手下留情了。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48小时新闻: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