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 ||||||||
从被“卡脖子”到反超,中国怎么做到的? | ||||||||
wforum.com 2024-11-23 22:29 世界军事网 | ||||||||
2024年11月12日,在珠海航展上,一架歼-35A战机缓缓驶入展区。 人们的目光被它牢牢吸引,但这次的亮点不只是战机,而是它发动机所产生的马赫环 这意味着什么?曾经被嘲讽为“心脏病”的中国战机,如今靠自己撑起了“强劲心跳”。更让人震撼的是,某些性能甚至可能已经超越美国同行。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复杂到什么程度呢? 上万种零件,需要上百万小时的试验验证。这种技术长期被美国、俄罗斯牢牢掌控。 上世纪初,冯如被称为“中国航空之父”,但连他也搞不定发动机,只能用美国的Curtiss发动机。后来还因为发动机事故不幸殒命。 直到1950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才开始了仿制的路。虽然做出来了歼-5和歼-6,但发动机的问题依然卡脖子。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差距,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转机出现在21世纪。国产涡扇-10“太行”发动机成为节点性突破。这是中国第一款推重比达到8的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也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三强俱乐部”——美国、俄罗斯、中国。 这背后,是一代代科研人员埋头苦干,用青春和汗水填平技术鸿沟。
|
||||||||
|
||||||||
0%(0) | ||||||||
全部评论 | ||||||||
暂无评论 | ||||||||
| ||||||||
相关新闻: | |
“中美对抗” |
48小时新闻: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