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行高官看好人民币:15年之后将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脚步逐渐加快,中国人行前副行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昨(26)日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3步骤”:包括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彻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台湾《工商时报》援引中国网报道,戴相龙昨天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预计15年后,人民币的地位将和欧元、美元一样,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 戴相龙指出,他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3阶段,是根据实现国际货币的5种功能划分。第1个阶段,要实现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功能,进一步发展货币互换,扩大境外持有的人民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 第2阶段应扩大境内外合格投资者的数量,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使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货币。 第3阶段,戴相龙表示,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他认为经历前2个阶段后,人民币的汇率、利率市场化应已经实现,届时应该使人民币在世界储备货币占有一定比例,至少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使得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戴相龙指出,过去20年金融改革的重点是防范风险,实现金融企业市场化。而此后的金融改革重点应转为国际化,围绕人民币进行利率、汇率改革,让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全球。他并提出,应大力发展香港这一人民币离岸市场,并在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也指出,人民币在未来2到3年间,将走向汇率自由浮动,认为人民币应该成为国际货币基金(IMF)特别提款权 (SDR)的一篮子货币之一。黄益平指出,人民币正朝向汇率自由与资本可自由兑换的改革方向迈进,“因此将人民币纳入SDR,并无不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