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执行过太空任务回来的宇航员,都会多多少少出现问题。
有的人刚一落地就出现脸部肿大,还有人的视力会急剧下降,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肌肉萎缩的情况。
更离谱的是,这些身体状况还有可能持续很多年都无法恢复。
既然代价这么大,为什么大家还对太空探索趋之若鹜?
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太空待了340天,落地后脸肿得连家人差点没认出来。
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创下437天连续驻留纪录,回来时下肢肌肉缩水四成,走路像踩在棉花上。
更麻烦的是,这些变化不是短期疲劳,几年过去,很多指标还是老样子。医生发现,他们的动脉壁厚了,骨头脆了,视力模糊了,连细胞里的DNA都留下了伤痕。
这些痕迹让科学家坐不住了,身体在太空里像被按下某个开关,启动了一套古老程序。
问题来了:这些反应到底是失重和辐射的副作用,还是人类身体对宇宙环境的本能回应?
如果后者成立,那人类可能本来就属于宇宙,地球只是临时落脚点。
人体可以看成四套互相咬合的系统,太空环境让它们同时掉链子。先说支撑系统,也就是骨骼和肌肉。
地面上,重力每天拉扯骨头,让钙质不断沉积;肌肉也得用力对抗地心引力,才能保持体积和力量。
到了太空,这套拉扯突然消失,骨头和肌肉立刻开始“罢工”。
钙质每月流失1%到2%,一年下来相当于地面十年自然老化的骨质疏松。
波利亚科夫的下肢肌肉直接缩水40%,回来后每天深蹲、拉弹力带,力量也只恢复六七成。
髋部骨密度平均下降10%到15%,这部分损失基本成了永久减配,落地时稍不注意就可能骨折。
循环系统的问题更直接,地球上,血液靠重力自然流向下半身。太空里,体液失去方向,全往头部和上身跑。
结果脸和脖子肿成气球,心脏不用费力把血泵到脚底,泵血效率下降15%到20%。

斯科特·凯利的颈动脉壁增厚30%,管腔变窄,弹性几乎归零。医生说,这种硬化在地面要到50岁才常见,他40多岁就提前体验了。回来后血压容易偏低,走快几步就头晕。
感知系统也跟着遭殃,头部体液堆积压迫眼球后部,视神经被挤得变形。
七成宇航员落地后视力下降,近距离看不清人脸,像一夜之间近视几百度。
免疫细胞在失重下活性下降70%,潜伏的疱疹病毒趁机复活,脸上起满水泡。国际空间站上,这几乎成了常见病。
最深层的变化发生在遗传系统,太空辐射是高能粒子,飞船外壳只能挡掉一部分。
DNA双链断裂频率是地面的几十倍,修复机制虽然加班,但总有漏网之处。
端粒像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在辐射下加速磨损,缩短速度相当于地面十年衰老。
NASA的双胞胎实验最有说服力:斯科特在太空,弟弟马克留在地面。
对比发现,斯科特上千个基因的甲基化模式出现异常,回来两年后仍有5%没恢复。
这些变化不是一刀切,而是按时间排成一条恢复光谱。
头6个月属于可逆区:脸部浮肿一两周消退,肌肉力量通过高强度训练能拿回七成,血压和心率基本正常。
6到24个月进入半不可逆区:骨密度不再继续掉,但已流失的部分只补回10%到20%;动脉壁厚度稳定,却很难恢复弹性。视力多数改善,但两成宇航员得长期戴眼镜。
24个月以上就是不可逆区:基因甲基化异常固化,端粒长度定型,骨小梁断裂无法重建,终身骨折风险增加。
光谱另一端是完全恢复不了的“太空烙印”,科学家把这些烙印当成反向线索:如果人类本来就来自宇宙,这些反应可能是一套环境压力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辐射耐受、失重适应、资源极简条件下的细胞存活。能扛住的分子才有资格落地地球,继续繁殖。
换句话说,宇航员现在的痛苦,可能正是早期生命物质在宇宙中筛选时的标准流程。
另一种思路认为,地球像一个降维温室。磁场挡辐射,大气供氧气,重力定血液流向,人类在这套保护下进化出“娇贵版”身体。
一旦离开温室,基因表达像断电后自动重启,回归古老模式。
端粒加速消耗,动脉提前硬化,免疫系统降低功耗。这不是故障,而是恢复出厂设置。
除此以外微生物实验提供了反向证据,把地球常见细菌带到太空,沙门氏菌毒力增强,枯草芽孢杆菌分裂周期缩短30%。
对它们来说,宇宙不是地狱,反而像老家。
人类身体的不可逆变化,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在地球温室里待太久,暂时脱敏。
火星级任务需要可逆化技术,干细胞修复动脉内皮,旋转舱产生人工重力,新材料把高能粒子挡在舱外。
星际级目标更彻底:筛选抗辐射基因,植入人工端粒酶,改造骨骼代谢让钙在失重下也能沉积。最终不是让人“扛住”太空,而是“适应”太空,甚至“喜欢”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