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军事论坛>帖子
美国“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
送交者: eastwest 2025-09-26 13:09:33 于 [世界军事论坛]

白玉京:美国科幻的爽点是“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中国是……


2025-09-26 07:54:10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80356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近日,央媒密集报道福建舰成功完成歼-15T、歼-35与空警-600的电磁弹射与阻拦着舰训练,被称为“一舰三弹”的里程碑。

这一消息迅速引爆全网,标志着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进入实质性战力生成阶段,更因为它直观呈现出体系作战的雄心:中国航母五件套——制空、制海、预警、电战、反潜——环环相扣,真正形成体系化战力。

现实的工程拐点往往会点燃公众的想象力。就在“一舰三弹”刷屏的同时,另一个看似遥远却同样关乎未来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南天门计划”。

视频链接


这并不是一项具体型号工程,而是中航环球文化主导打造的一个航空主题科幻IP,核心设想是以空天母舰、变形战机与地面机甲为骨架,构建人类面向未来的空天防御体系。福建舰甲板上的轰鸣,意味着中国突破现实工程的边界,南天门计划通过硬核的军事科幻,描绘了壮丽的未来。

在美国,科幻早已走过了工程化的巅峰,逐渐滑向“玄幻化”的轨道——从星球大战的光剑与原力,到漫威宇宙的神族与变异,英雄故事越来越依赖超自然设定,而技术与叙事逻辑退居二线。

中国恰恰站在另一条可能的道路口:我们的现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重大工程突破,社会的集体审美转向不可思议的科学和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讲述中国自己的科幻故事,如何把工程和体系写成新的审美与爽点,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命题。

12万吨空天母舰 图源:小央视频截图

中美科幻的分野与拐点

如果把科幻当作一面镜子,它反映的不只是想象力,更是一个国家如何理解技术、组织和未来。美国在这方面走得最早。《星球大战》开创了宏大宇宙观的同时,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张力:一边是死星、星际战机与太空舰队对抗的“科技感”,另一边则是原力、光剑与师徒传承的“玄幻色彩”。这种张力曾是美国科幻的独特魅力,但随着时间推移,玄幻元素越来越吞噬工程逻辑。到了近年的漫威电影宇宙,核心角色往往依赖超能力、变异或神话血统,战斗场景多是肉搏式的奇观。换句话说,美国科幻与其说反映科学与工程,不如说是滑向了怪力乱神。

这种趋势并非偶然。冷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对大规模工程与体系化作战的集体经验逐渐淡化,而超英电影迎合的是一种个体英雄主义的文化需求。于是,哪怕是在太空背景下,叙事重心也更多落在角色的个人宿命,而不是技术的边界或组织的协同。这让美国科幻在全球市场依然有号召力,但在工程现实主义这一维度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真空。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影视的主流想象力长期集中在历史与神怪:从仙侠、武侠到宫斗,观众熟悉的是修炼成仙、刀剑相搏,故事核心往往是个体的情感纠葛与超凡追求。直到《三体》《流浪地球》的出现,才真正打开了另一条路:把冷硬的工程问题——行星发动机、氢弹炸掉月球,木星大气引爆推动地球——写成了牵动亿万人情绪的叙事高潮。这些作品证明了工程与技术完全可以转化为戏剧张力,甚至比玄幻更能引发共鸣,因为它们对应的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真实焦虑与期盼。

钢铁侠大战绿巨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 图片来源:X

而中国不断涌现的工程奇迹正在抬高公众的想象力门槛。福建舰电磁弹射的轰鸣,不只是军迷的兴奋点,而是全民的共同记忆;从“嫦娥”落月到“祝融”探火,再到空间站常态化运行,再到六代机的银杏叶时刻,每一个节点都让人觉得未来不再遥远。这就是为什么,当下的中国观众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工程型科幻”点燃——因为现实本身,早已比科幻更震撼。

这就是今天中美科幻的分野:美国依然有强大的产业能力,但在叙事上越来越倚重玄幻与超英;中国虽然起步较晚,却在现实工程的推动下,有机会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如果说美国科幻的核心爽点是“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中国科幻的真正爽点,不是某个英雄突然觉醒,而是庞大体系轰然运转的那一刻:电磁弹射,航母甲板轰鸣;行星发动机燃烧,亿万人共同前行。这种集体协作与工程奇观,才是属于我们的史诗感。

这一个画面对中国来说是现实,对美国来说是科幻。 图源:央视截图

中国需要怎样的科幻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发达的科幻,很难想象它有科技和工程引领的光辉未来。中国科幻未来的关键,不在于再等一部类似于《流浪地球》的奇迹,而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科幻体系。

所谓科幻体系,并不是某一部作品,而是一整套能够不断生长、年复一年产出的生态体系。美国的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星球大战》还是“漫威宇宙”,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电影的票房,而是它们背后的持续生产力——统一的世界观、稳定的更新节奏、符号化的角色与道具,由此衍生出电影、动画、漫画、游戏与周边。

一个成熟的科幻名作,至少要有三大支柱。

第一是统一的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故事背景,它是统摄人物、技术与历史的总框架。日本的《高达》系列就是典型。它并不依赖单一的剧情,而是通过太空殖民地、地球联邦、独立战争这样的大框架,构建出延绵不绝的叙事空间。时间轴的不断展开——从UC0079到0080、0083——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真实运行的历史世界,而不仅是一次性故事。正是这种完整性,让高达在几十年间保持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第二是年度化的产出节奏。健康的科幻体系不能靠“几年憋一作”,而要有规律地推出新内容,让观众形成稳定的期待。这不仅是工业流水线的要求,也是维持粉丝社群热度的关键。《超时空要塞》的军事性或许不如高达的世界观厚重,但它通过VF变形战机和林明美的歌声,让观众始终能在新旧之间找到熟悉的共鸣点。这种稳定的更新节奏,保证了作品不会在一次热度之后迅速冷却。

第三是符号的高辨识度。成熟的科幻体系往往只需要两三个符号,就能成为公众记忆的锚点。星战有光剑和X翼战机,漫威有美国队长盾牌和钢铁战衣;《流浪地球》有行星发动机,《三体》有水滴与智子。高达的机动战士、超时空要塞的VF战机同样如此,它们的存在让作品超越了具体剧情,成为一种可以无限复制与消费的文化符号。

放在中国当下,“南天门计划”或许还稚嫩,却尝试性地触碰到了科幻体系的逻辑。它并不是一部孤立的小说,而是同时在航展展区、科普体验馆、模型与设定图集中铺开,把“空天母舰—舰载战机—机甲”搬到现实空间。观众在长春航展能走进“白帝”驾驶舱,在科普活动中能体验“玄女”模拟操作,这些场景让科幻第一次突破了纸面叙事,进入现实的公共空间。虽然文本量有限、缺乏一部“一炮打响”的核心作品,但这种多元化的尝试,本身就是朝着体系化迈出的早期一步。

因此,讨论“南天门计划”的意义,并不是去评判它眼下的成败,而是看到它背后的启示:中国科幻必须走向体系化与工业化。没有统一的世界观,作品就无法延展;没有年度化的产能,观众就无法沉淀;没有高辨识度的符号,IP就无法生长。

第七代战机,是不是空天战机? 图源:小央视频截图

从“一舰三弹”到空天母舰

“一舰三弹”的成功,象征着中国现实工程跨过了一个重要门槛:我们不再只是跟跑,而是有能力走在世界的前面。这也为中国科幻爆发提供了新的底座。过去,中国科幻更多依赖个别作家的灵感迸发,如《三体》《流浪地球》,它们是璀璨的火花,却难以单独构筑完整生态。而今天,中国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条件:现实的工程突破与社会的集体经验,足以支撑起一个属于我们的体系化的科幻。

未来的中国科幻,不该只是一次次等待爆款,也不该沉溺于原力和肉搏的玄幻化,而应当走向一种“工程型科幻”:既尊重科技发展的现实脉络,又能把这种现实推演为世界性的IP。未来未必只有中国版高达,更可能出现美国版《流浪地球》这样的反向借鉴。在这个意义上,“南天门计划”的价值,并不是它现在有多完备,而是它敢于提出一个中国科幻体系化的设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是打开科技和想象力天花板的一个手段,科幻作品描述的空天母舰、空天战机、地面机甲,谁敢打包票说离我们很遥远?中国启动小行星防御计划、启动月球基地工程、成群的无人战车和机器狼,把看起来非常科幻的事业,脚踏实地推向工程实践。也许某一天,当空天战机真的出现在天际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它是今天的科幻,也是明天的现实。


100%(1)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