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可能”:中国制造出足以进行核聚变的超级钢中国推出了一种“超级钢”,可以承受聚变反应堆内强大的磁力和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 中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取得了许多国际研究界人士认为“绝对不可能”的成就:研制出一种强度足以承受核聚变反应堆内部严酷环境的钢材。这种名为CHSN01(中国高强度低温钢1号)的合金,能够承受液氦的极寒和核聚变所需的强大磁力——而这些条件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工程师们。《南华早报》详细介绍了这一成果,该成果已应用于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中国BEST核聚变反应堆,预计将于2027年竣工。
为明星之心打造的挑战在聚变反应堆内部,为了模拟太阳的能量过程,温度会飙升至数百万度。但限制等离子体的磁体必须冷却至零下269摄氏度(略高于绝对零度)才能保持超导性。它们还能承受高达20特斯拉的磁场,几乎是法国ITER项目(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实验)所用磁场强度的两倍。 这种极端的冷与力的结合会摧毁大多数金属。事实上,ITER本身在2011年就遭遇了挫折,其低温钢在测试过程中变脆并失去了延展性。像316LN不锈钢这样广泛用于聚变研究的材料,当时就已经被认为接近极限。正因如此,当中国开始谈论研发更好的材料时,国际专家们对此表示怀疑。 图为中国BEST聚变装置总装现场。CHSN01钢材将支撑这套“人造太阳”超导磁体系统的核心结构。(图片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提供)从怀疑到部署的十年竞赛CHSN01 的研发工作始于十多年前,研究人员调整了钒、碳和氮的含量以提高性能。结果令人鼓舞,但尚未达到聚变级要求。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著名低温物理学专家、中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赵忠贤加入了团队。他的影响力重塑了该项目的思路。到2021年,中国已经设定了自己的严苛基准:屈服强度达到1500兆帕,低温伸长率超过25% ——这样的组合使其在低温下兼具卓越的强度和柔韧性。
两年后,测试证实CHSN01能够承受20特斯拉磁场和1300兆帕应力而不会失效。到2023年5月,这种钢材已开始安装在BEST反应堆中,仅导体外套就使用了500吨这种合金。 推动发电ITER 的设计初衷纯粹是为了研究,并不用于发电。而中国的 BEST 反应堆则有着不同的目标:商业发电。这意味着其内部材料必须比目前的国际设计更耐用,并能承受更严苛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家李来锋早在2011年就指出,未来的反应堆需要比ITER 11.8特斯拉极限更强的磁场。他表示,CHSN01项目使中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该材料还完全在国内生产,减少了对进口高级钢材的依赖,并使中国能够控制一项潜在应用远远超出核聚变的技术——从粒子加速器到深空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