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军事论坛>帖子 |
俄罗斯思考未来 |
送交者: eastwest 2025-08-10 07:50:30 于 [世界军事论坛] |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95期:俄罗斯思考未来2025-08-10 08:31:37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20647
张维为: 今年6月,我先后赴俄罗斯参加了两个重要的论坛。一个是6月10日至1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未来2050国际论坛”,另一个是6月18日至21日举行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出席了“未来2050国际论坛”,并就“21世纪的多极世界”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说,上世纪90年代,时任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是最早提出“多极化世界”理念的智者之一。在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和“历史终结论”仍占主流的时候,他提出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应联合起来,推动建设一个多极化世界。 拉夫罗夫说,根据今天的购买力平价,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俄罗斯也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印度和东盟等区域整合也在迅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连美国国务卿卢比奥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但是,现在西方世界忧心忡忡,它们数百年来主导世界秩序的特权已走向终结,它们正在极力阻挠和破坏多极化的进程。 我与拉夫罗夫外长进行了互动。我说,俄罗斯在2023年外交政策构想中提出,俄罗斯是以欧亚文明传统为基础的文明型国家。这种强调文化深度和文明主权的论述,对于俄罗斯与西方的未来关系意味着什么?我还谈到,今天中俄已经超越西方“零和博弈”的传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等,在推动整个欧亚板块迅速崛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那么,中俄两国还可以做些什么? 拉夫罗夫外长表示,欧亚大陆上有许多不同的文明和文明型国家,文明之间的对话已成为欧亚团结发展的基础。俄罗斯和中国在促进欧亚板块崛起过程中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俄中两国还可以携手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他还提到,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早已改变。连普京总统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都承认,我们当时太天真了,完全相信了西方的一些口号。他们当时说,欧洲安全不可分割,要实现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整个欧亚板块的和平空间。但西方今天的态度早已改变。美国副国务卿纽兰曾亲自干预,美国在乌克兰花费了数十亿美元资助反俄的“颜色革命”,欧盟也参与其中。现在欧盟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深层国家”,它们要摧毁俄罗斯。 拉夫罗夫外长说,他自己看过二战结束时的纪录片,苏联红军与盟军会师时,大家都兴高采烈,但很快就进入了冷战时期。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传统的人本来完全可以共同分享喜怒哀乐,但西方很多人就是把我们想象得非常坏。他们甚至阻止其他国家领导人到俄罗斯参加战胜法西斯80周年的纪念活动。 1945年4月25日,易北河会师资料图 今天的俄罗斯和2022年2月之前的俄罗斯已经不一样了。西方一些人认为,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最终会一切如旧,其实已经不可能了。今天,西方许多公司想返回俄罗斯,但突然发现,它们原来享有的领域早就被别人替代了。 我在一个名为“大欧亚2050”的分论坛上做了一个主旨发言。我谈到,中俄是欧亚大陆上两个完整的主体板块,而欧亚板块东西两端的西欧和东南亚等地区则呈碎片化特征。中国在政治尊重、经济发展、文明对话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了与东盟的关系,实现了中国+东盟的合作共赢,使有着“亚洲巴尔干”之称的东南亚今天总体上欣欣向荣。 同样,中俄两国都是文明型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deep culture)和深厚的人民(deep people)。我还加了一句,中国现在还有DeepSeek,下边热烈鼓掌。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优势互补,使中亚地区从所谓的“地理诅咒”开始转向“地理福祉”。整体来看,包括中国、东盟、中亚国家、俄罗斯在内的欧亚板块呈现了整体性崛起。我相信,处于这个板块两端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东亚的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最终也会被我们吸引过来。 在另一个名为“世界2050”的分论坛,我也做了一个主旨发言。我说,这个论坛的名字使我想起了苏联时期的规划传统。中国借鉴了苏联模式的有益部分,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大胆创新。中国今天的规划不再是规定一个企业每年生产多少双鞋子,那是行不通的。我们实行的是国家战略方向的规划,比如确定是否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重点突破人工智能产业的哪些细分领域、是否发展电动车产业、聚焦电动车哪条技术路线等。我们还鼓励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多元化探索和良性竞争,让市场机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欧洲绿色转型协议》,欧洲曾对此大肆宣传,但迄今许多东西仍停留在纸面上,而中国则基本实现了绿色能源转型,这至少是连续四个五年规划的结果,也就是2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说,西方模式能够连续20多年推进一个规划吗? 另一个例子是“德国工业4.0”。“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经济,需要5G技术的支撑。但德国政府后来追随美国拜登政府,禁用华为5G技术。而智能经济的关键是万物互联、零延迟等,没有华为的先进技术就举步维艰。最终迈向智能化的是中国经济,而不是德国经济。 之后,我也简单介绍了中国的2035规划和2050规划,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这次论坛上,我还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南非企业家埃罗尔·马斯克,也就是埃隆·马斯克的父亲。论坛组委会安排我们俩坐在一起,我们交谈甚欢。埃罗尔对我说,他自己的家庭氛围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大胆探索未知的未来。他说,这与本次论坛精神十分契合。他希望外界不要过多关注他儿子埃隆·马斯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分歧,他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右)和他的父亲埃罗尔·马斯克(左) 埃罗尔在论坛上也发表了一个演讲。他说,西方需要改变对俄罗斯的看法。俄罗斯从拿破仑和希特勒铁蹄下两次拯救过欧洲,却受到欧洲这么多国家的排挤,被当作敌人对待。他还提到,西方媒体一直在丑化俄罗斯。尽管这是他首次访问俄罗斯,但莫斯科的壮观美丽和人民的亲切友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还有一位发言给我印象很深,她是已经在俄罗斯定居的奥地利前外长卡琳·克奈斯尔女士。她从文明角度谈到西方社会对俄罗斯的歧视。她说,这种歧视源于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与俄罗斯东正教文明上千年的对立。她提到自己小时候在奥地利念中学,历史课本上有两点给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欧洲人必须感激美国,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拯救了欧洲;二是斯大林是比希特勒还要坏的人。但她说,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斯大林是功大于过的领导人,尤其是他为世界赢得二战胜利和苏联实现工业化作出的贡献。 她说,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0年,她就选择离开奥地利。她还指出,俄罗斯知识界许多人迄今对欧洲还有太多的浪漫幻想。其实中国也有这种情况,好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已经觉醒。 在参加论坛期间,我还接受了塔斯社、《今日俄罗斯》、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他们聚焦的问题是“中美关税战”“台湾问题”和突发的“以伊冲突”。 关于“中美关税战”,我说它会继续下去,用中国话讲,就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美国迄今无法接受中国崛起,总想阻挠中国崛起;二是美国这个国家缺少自我反思的习惯,遇到失败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甩锅他人。但我说我们早在2018年就预测美国将彻底输掉对华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因为美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早就超过了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没有中国的产品,美国超市一半的货架将空空如也。 记者还问及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的问题。我说,中国今天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产能方面都领先全球,无论是太阳能、风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还是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都是如此。美国拒绝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就是拒绝最先进的生产力,最终受害最大的肯定是美国自己。世界可能会形成一个不包括美国的超大规模绿色经济带。 在问及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触及台湾问题,我说,台湾问题与关税战无关。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的条件日益成熟。不管谁担任美国总统,中国都将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节奏完成国家统一。我个人认为,美国不会军事干预中国统一,它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能力。我还补充了一句,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不久前公开承认,如果万一发生军事冲突,中国军队有能力在半小时之内摧毁美国所有的航空母舰。 让我们回到多极化世界的问题。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总统对此有一番生动的论述。他说,新的世界秩序正在自然而然地形成,如同日出一般无法回避。俄中两国并没有在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而是在帮助塑造它的轮廓,在为这一进程铺平道路,使其更加平衡、更加文明、更加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普京指出,考虑到世界发展的趋势,俄罗斯已经转向亚洲,这一选择具有客观性。当然,他说,俄中两国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 普京那天还说了很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还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包括对以伊冲突的讨论。限于时间,我只能以后找机会再向大家汇报。 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圆桌讨论 主持人:刚才张老师提到,6月份去俄罗斯参加两个重要的论坛释放了许多重要信号。比如,其中一个论坛的主题是“未来2050”,另一个论坛也提到了2050,可见2050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他们在2050年想要实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途径?张教授,您先谈谈。 张维为:这次我参加俄罗斯的论坛,感觉还是比较务虚的。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一收到这个邀请,我就想到了苏联,因为你们当时有五年计划,我们从苏联学习了五年计划,然后进行了改革创新。俄罗斯放弃了这个,我觉得挺可惜的。 刘军:为什么是2050?为什么2050对俄罗斯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世纪中叶。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面前,这个民族是善于思考的,当然也擅长规划。比如在千年之交、世纪中叶等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它会有一些想法、一些规划,但是落实很难。 它的思想像野马在驰骋,怎么样落实下来,却很难。比如说,张老师提到莫斯科的市容规划,我们这些年去莫斯科与前些年相比,觉得莫斯科还是有很大改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2050年俄罗斯要做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在这之前是2030年。我们可以发现,在俄罗斯的经济生活中,其实一直都有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 1999年,普京写了一篇文章叫《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当时他对整个90年代不满意,说国家长期在黑暗中摸索,强调国家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15年、20年甚至更长期。所以2010年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是俄罗斯全面推行现代化战略的开局年,之后制定了一系列2030年的战略规划。2030年马上到了,接下来就是2050年,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俄罗斯的2050年战略规划慢慢出来了。 主持人:刚才刘教授说,俄罗斯在落实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难。我就挺好奇的,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判断?它难在哪儿? 刘军: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讲了很多俄罗斯“向东转”、转向东方。后来俄罗斯的学者自己做出判断,从历史上,从叶利钦时期开始讲的“向东转”到今天,落实的只有10%。这只是举一个例子。至于为什么,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内心深处的想法。还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资源太多、太丰富了,它即使什么也不做,也可以躺在资源上。也就是说,它没有一种内生的动力来驱使它落实这些长远的战略规划。 主持人:有战略头脑的人能够看到前方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和目标,这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否有这么强的共识?内心是否有这么强的冲动?能否具体到每一步的实施?可能这里头有点浪漫主义,也没那么着急。 1999年8月,普京被任命为总理。同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职,普京成为代总统。 张维为:这个民族是愿意进行哲学思考的,甚至文学作品都有很多哲学韵味。但具体落实要有一整套机制,这一点是中国做得比较好的。实际上,我们有严格的问责制,包括每年两会,跟去年比怎么样,政府工作报告落实了多少,但俄罗斯还没有形成这种机制。 我这几年去俄罗斯次数挺多的,个人感触良多。普京喜欢做长篇发言,而且回答的这些问题又都是真问题。比如这次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他经常提出一些新概念,至少去年我还没有听到过。他自己说,我们经济增长是5%,但有人批评我们,说我们的增长无非是靠石油、天然气。他说,不是的,我们为此专门提出一个新概念,就是扣除石油天然气的经济增长率,那个增长率还要高,是7%左右。 主持人:他也想证明,除了石油天然气之外,其他产业也在做俄罗斯的经济支撑。 张维为:这次讲话一开篇几乎都围绕这个主题:哪些经济方面获得发展?不是完全依赖石油天然气的了。 主持人:但这也再次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做远景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宏观层面;但把规划落实出来,最后实践出来也非常重要,这是微观层面——两面都不可缺。您刚才在演讲中也说到,普京提出一个观点,说全球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们知道,如果各国要实现比较好的发展,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但这个全球化的未来,是自然而然就会到来吗? 张维为:当时普京讲这话的上下文背景是主持人问了他一个很刁钻的问题,说你现在讲多极化世界的出现,西方说西方的秩序还在主导世界。你是不是纯粹为了反对西方而提出世界多极化这么一个论点?普京立刻说,不是这样的。他说,全球化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太阳每天都升起一样。用我们中国话讲,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普京说得很对,美国对我们打压也是一样的,它越是打压,我们就发展得越好。丁薛祥副总理发言中首先讲了这个观点,美国对中国越打压,中国发展就越好。普金当即表示同意,说俄罗斯也是这样。他说多极化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只是使它更加有利于大多数国家,使这个过程更加文明。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注意到,在论坛中,俄罗斯也在阐述自己是欧亚的文明型国家。 刘军: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提到,俄罗斯是一个有独特欧亚文明的国家。我们在讲到俄罗斯的文明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俄罗斯?是一个欧洲的俄罗斯,还是一个亚洲的俄罗斯?是一个东方的俄罗斯,还是一个西方的俄罗斯? 很多人开玩笑说,俄罗斯一部分在西方,一部分在东方,非东非西,是在东西方之间的欧亚结合部的文明。从这种文明定位出发,它在与西方的关系过程中,有一个很有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像一个钟摆一样,时而拥抱西方,时而排斥西方。 现在新一轮的情况是,在特别军事行动以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当然和美国现在关系正常化在慢慢推进。但总体来说,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未来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会怎么发展?需要观察。 张维为:我们去年专门召开了一次文明型国家研讨会,我觉得他们讲的也有道理。俄罗斯一旦提出自己是文明型国家,实际上就在强调我们和西方是不一样的,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从文明角度做一个切割。 具体来说,比如西方主要是以美国、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的哲学观,其基础是原子化的个人。而俄罗斯认为,我们的个人是家庭的个人、社会的个人、集体的个人。所以俄罗斯文化中,群体意识远远强于西方,它也有家国同构的文化,这和中国很像。还有对苦难的忍受能力,把苦难变成一种精神财富,这和中国文化都很接近。所以中国人看俄罗斯文学,容易读进去,觉得共同点比较多。 现在不少国家都说自己是文明型国家,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非常反感西方指手画脚:我们来自一个伟大的文明,不需要你指手画脚,这是最关键的。 主持人:奥地利前外长卡琳·克奈斯尔特别提到,俄罗斯的东正教文明与西方的天主教文明之间有长达千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烈度有多严重?后续影响为什么可以绵延那么久? 刘军:我觉得这一点是今天我们讲俄罗斯与西方,包括理解现在的俄乌冲突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这场战争会打起来?为什么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会发生? 乌克兰是一个分裂的乌克兰。乌东四州大部分是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而乌克兰靠近西方和波兰的部分,信仰天主教。宗教的对立,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对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历史上看,基督教诞生以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一边是东正教,一边是天主教。这种历史从罗马帝国分裂以来一直在延续。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大规模对东正教的迫害。 我们讲早期俄罗斯历史,尤其是罗斯诸国、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时,当时有两大忧患,或者说两大恐惧:来自东方的恐惧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铁骑长驱直入;另一个恐惧是来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天主教对东正教的迫害,攻陷君士坦丁堡,对东正教徒的大规模迫害、烧毁东正教教堂、抢劫、杀伤,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记忆的。 再加上15世纪,莫斯科认为是第三罗马,因为第一罗马、第二罗马没有了——那么,莫斯科认为自己就是第三罗马,是基督教的中心,东正教是世界基督教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这种对立、排斥从东西罗马分裂以来就一直在延续。 张维为:我补充一点,宗教历史非常复杂,但大家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否则不可能深刻理解问题。有两个时间节点很重要:一个是1054年,一个是再加400年的1453年。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 1054年发生了什么?原来基督教内部有东罗马、西罗马之争,到1054年他们彻底决裂了,天主教在西部,东正教在东部,双方把对方看作异教徒,往死里整。 再隔400年后到1453年,发生了大事,就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它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至此俄罗斯东正教就正式独立出来,那边是伊斯兰教。所以俄罗斯到今天都反复强调,我们保留了真正的欧洲文化或基督教文化的根,你们全忘记了。 这大概就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的经过。之后又有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新教。实际上我们讲的是三个宗教: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之间的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真正流淌在许多人血液里的东西,开始是共生的,后来四分五裂了。 主持人: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交流文化传统、宗教传统的部分?就是让大家更深刻理解,这么根深蒂固的矛盾从何而来?它不仅来自现实,也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宗教等很多深层次、看不见的部分。 观众提问 观众1:各位老师好,我是就读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我想请教各位老师,俄罗斯作为传统的能源大国,如何在绿色转型和国际变革中兼顾油气经济以及低碳发展?这对未来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张维为: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大国。这次论坛上真有专门讨论能源的议题,我谈了中国的能源转型和绿色金融。论坛主持人介绍自己是俄罗斯人,说他第一个把绿色金融介绍到俄罗斯。他说,俄罗斯人绝大部分不懂什么是绿色金融,因为俄罗斯资源丰富,特别是油气资源,所以转型不迫切。 我长期跟踪联合国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讨论,俄罗斯代表发言总是比较低调。私下他们说,西伯利亚变暖不挺好吗?北极航道也可以航行了。所以俄罗斯不来凑热闹。 会议主席跟我说,俄罗斯到现在为止,多数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能源转型,新能源没有动力去发展,尽管有些项目在做。所以让我多谈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这一议题。我记得我们专门做过一期节目谈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现在传统能源是买方市场,俄罗斯要考虑中国新能源发展这么快,某一天对它的能源需求会减少,所以趁现在还有价钱,不少传统能源国家都想多卖点资源给中国,大概是这么个情况。 主持人:从油气出口角度来说,俄罗斯有很多竞争者。现在它跟美国在这个领域是竞争对手,这两个国家都是石油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国。 刘军:有一个统计,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后,它的油气收入还超过了行动之前。我当时说,俄罗斯打仗越打越富,钱至少有一部分是从油气、传统化石能源来的。 观众2:俄乌战争到现在已经打了3年,今年5月,俄乌在土耳其举行了一次和平谈判,但很遗憾这场谈判没有取得建设性成果。我想知道,这场战争大概率还要持续多久?如果双方最终达成停火,怎样的停火条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普京总统在这场战争中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成果? 张维为:俄乌局势确实备受关注。在圣彼得堡论坛中,普京演讲后与主持人的对话,主持人问的问题很尖锐。当时正值以伊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主持人问: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要求是无条件投降,普京总统,您对乌克兰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要求? 普京明确说,不是。他说,战争与战争、国家与国家情况都不一样。我们要求乌克兰承认现在战场上的状况,也就是各自控制的地区。 普京还说,乌克兰不知道怎么想的,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都部署了军队,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布兵,兵力这么分散肯定要打败仗。他说,在库尔斯克,乌克兰被我们赶了出去,乌克兰死了67000士兵,太多了。 当地时间7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已控制顿涅茨克地区重镇恰索夫亚尔。 视觉中国 主持人还问,这些地区是否超出你原来说的4个州的范围?普京大致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指挥官在指挥战斗时,有权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如何做才有利于战斗,决定是否需要进入某个地区。他说,每次跟乌克兰谈判,从2022年伊斯坦布尔开始,我们最初的要求只涉及1个州,结果西方干预,乌克兰不接受,后来乌克兰的损失就越来越大。他说,没办法,我们希望谈判解决,但最后做不到,既然谈判解决不了问题,那只能靠军事手段来解决了。这是他这次回答问题的基调。 刘军:现在谈判能不能解决俄乌冲突局势?还是最后一定要在战场上打个明白的结果?我觉得现在一方面在谈,因为特朗普在推动,说24小时肯定不行,24周、24个月看怎么样。 伊斯坦布尔的第二轮会谈结束了,谈还是有点作用,至少双方交换战俘、士兵遗体,信息的沟通有一定帮助。 俄罗斯的内心真实想法我们都知道了。战争差不多3年了,一般人推测也该停了。我个人判断,俄罗斯也打不下去了,骑虎难下,想停下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4月1日在华东师大,俄方专家说,如果乌克兰达不到我们的条件,我们会一直打下去,直到乌克兰从一个大国家变成中等国家、小国家。 俄罗斯的谈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你谈你的砝码,我谈我的筹码,大家拉扯一下看能不能有共识。它是把条件提得很清楚,只有答应或不答应两种可能。不答应就接着打,打到答应;答应了就停。这就是它的概念。 张维为:俄罗斯现在非常明确,乌克兰必须满足俄罗斯最初提出的要求,即变成中立国家,不能参加北约或任何军事联盟,乌克兰不答应它就一直打下去。 观众3:各位老师好,我来自上海,是一名学生。我们知道,今年9月3日将在北京举行阅兵。请问,到时候中美俄三方领导人是否会齐聚北京?这对当下国际局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维为:这个问题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讨论,会有这种可能吗?我个人觉得,特朗普肯定很想来看阅兵。他本人挺喜欢搞阅兵,但他在美国搞的那场大家都觉得不太像样。特朗普喜欢这种高光时刻,所有相机都对着他。 但我个人觉得恐怕不太容易。我看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答也没有说肯定或否定,至少双方可能在私下进行某种沟通。但我直觉觉得,9月3日阅兵他恐怕参加不了。 美国体制内反对中美和解、俄美和解的是多数,而且还面临很多条件限制。例如,针对俄罗斯,国会通过了明确的法律,不能随便跟俄罗斯接触;对中国也有类似限制。所以特朗普要冲破重重阻力。我估计他可能会来,但可能在9月3日阅兵之后。 刘军:普京肯定会来,特朗普也有可能来,但绝对不可能是9月3日。一个主要原因是,特朗普认为一战二战美国是最大胜利者,现在所有二战盟国都在说胜利、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他看来,这是我的胜利,我的荣耀被你们抢走了,我为什么为你们站台? 张维为:我们研究特朗普,他内心里的未来世界可能是中美俄三国演义或三国共治。美洲那一块你们配合我,我来管,其他我不一定管。这是我们的猜想,叫“新三国演义”。特朗普或多或少透出这种思路,但他受到很多外部条件限制。中国和俄罗斯也不会照他的方式去做,我们有自己的思路。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4条评论 |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