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军事论坛>帖子 |
从全国第1到为小米代工:“中国彩电大王”没落了吗? zt |
送交者: eastwest 2025-05-27 14:23:26 于 [世界军事论坛] |
从全国第1到为小米代工:“中国彩电大王”没落了吗?前段时间,“小米空调实为其他品牌生产”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消费者在查看产品信息时发现,#小米 空调的实际生产商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位于四川省绵阳市。 有网友感叹道,没想到大名鼎鼎的#长虹 竟然开始为小米代工了。 “天上彩虹,人间长虹”,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虹彩电,曾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1,如今却跌出了前4。 曾经的“中国彩电大王”,没落了吗? 长虹总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 很多人会疑问,如此知名的企业,为何诞生于西部的一个三线城市? 原因很简单,长虹的前身,是一家军工企业。 绵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集聚了大量的军工企业。 长虹的前身国营780厂便是其中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现在的长虹集团 1972年,为响应国家“军民结合”政策,也为了自身转型发展,长虹开始涉足民用电子产品。 彼时,长虹盯上了电视产业。 原因有二: 从外部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电视市场需求已呈井喷态势,国内电视产能严重不足,市场处于蓝海。 从内部看,长虹储备了大量的军工技术,部分技术转化后可直接用于电视,为电视研发提供支撑。 1972年底,长虹试制成功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76年,推出首台彩色电视机。 技术突破只是“从0到1”,要实现“从1到100”的商业化,还需要大规模量产。 1985年,上任厂长的倪润峰,大胆引进日本松下自动化彩电生产线,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 长虹电视产线 产线成了,产品有了,如何打开市场? 倪润峰的打法简单粗暴:降价! 当时的外资品牌,仗着市场地位,一台电视卖出8000元甚至14000元的高价。 长虹主动发动价格战,降价幅度高达600元。 史无前例的低价,推动了彩电的普及,也让长虹一战成名。 1990年,长虹以107万台销量登顶国内市场。 1995年,长虹彩电产量累计突破1000万台,同年,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将“中国最大彩电基地”、“中国彩电大王”的桂冠戴在长虹头顶。 到了1997年,长虹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惊人的35%。 换言之,国内市场上每卖出三台彩电,就有一台长虹。 在电视市场大杀四方,在资本市场,长虹也独占鳌头。 1994年3月11日,“四川长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四川长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8年,在高额净利润的推动下,四川长虹市值突破650亿,比第二名的高了约300亿,登顶当时A股市值股王。 回顾A股历史,长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登顶A股市值股王的家电企业。 “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可谓风光无限。 据市场调研机构Omdia最新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达到2.08亿台,中国品牌海信、TCL、小米位列全球前五。 由此可知,在全球电视市场,长虹不在前5。 行业机构洛图科技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电视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为3596万台。 具体到各品牌,海信系品牌出货量约800万台,蝉联榜首,市占率22.5%。小米系以约710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二,市占率19.9%。TCL出货量超680万台,排名第三,市占率19.0%。创维出货量610万台,排名第四。 此外,长虹、康佳、海尔三大品牌2024年出货总量约495万台,合并市占率13.8%。 2024年中国电视市场各品牌整机出货量情况 虽然报告未明确给出长虹、康佳、海尔三大品牌的单个数据,但至少可以推断出,长虹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跌出前4。 在资本市场,四川长虹的股价长期低迷,如今460亿的市值,还赶不上27年前。 横向对比看,460亿不仅与当前A股股王茅台的2.2万亿相去甚远,而且与同为家电企业的美的(6000亿元)、格力(2600亿元)差距很大。 中国部分家电品牌市值情况 长虹电视,已不复当年之勇了。 长虹电视,是如何丢掉第1的? 上文分析过,长虹电视的成功,实现了“从0到1”技术突破、“从1到100”商业化的两级跳。 以此为观察视角,长虹电视的失利,正是在技术与商业化上犯了致命失误。 技术失误,错押了等离子技术。 电视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创新、持续迭代的领域。 从早期的CRT显像管到如今的Mini LED、Micro LED和激光显示技术,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深刻改变了行业格局,也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军工出身的长虹,极为重视技术创新。 虽然早期靠引进了松下产线立足,但是,在储备了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后,长虹于1993年自行设计建成了更为先进的生产线。 随着功能最全、性能最好的超平29寸彩电“红太阳一族”系列产品批量投产,长虹又掀起了一轮抢购热潮。 网友晒的1994年购入的长虹“红太阳一族” 别看长虹因爱打价格战被称为“价格屠夫”,背后却有雄厚的实力作支撑。 正因如此,当新一代显示技术迭代之际,长虹也开始进行技术研发。 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显示技术之争在等离子与液晶之间展开,最终以液晶的全面胜利告终。(具体见《谁杀死了等离子电视》,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长虹押注等离子,先后投资40亿元,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建设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目标成为全球前三的等离子面板供应商。 结果可想而知,等离子面板业务累计亏损超20亿元。 影响更深远的是,同期液晶电视市场爆发,长虹因资源倾斜至等离子,元气大伤,错失市场。 商业失误,盲目扩张规模。 1998年,长虹不仅拿下了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还登顶A股市值股王。 有技术、有品牌、有资金,长虹自信心爆棚,与日本松下等企业签订协议,以高价锁定彩管产能,吃下国内70%的显像管订单,并宣称“谁也抢不走长虹的饭碗”。 显像管被称为电视的“心脏”,是电视的核心部件,占到总成本的70%左右。 CRT电视内部的显像管 长虹试图通过垄断上游关键部件,挤压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没想到,市场环境变了。 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销量增速下滑。 经过多年狂飙突进,全国彩电的家庭普及率已经接近上限,新增需求锐减。 这样一来,销量未达预期,长虹积压了大量高价购买的显像管。 其他对手大打价格战,更是让长虹被迫迎战,卖一台亏一台。 为了去库存,长虹与美国电视黑马品牌APEX合作,试图打开美国市场。 长虹采用赊销的方式向APEX供货,由后者贴牌并在美国销售。 谁知道,屋漏偏逢连夜雨。 美国销路并不顺利,长虹不仅没赚到钱,还被APEX拖欠了4.63亿美元的货款。 受此影响,长虹在2004年巨亏36.81亿元,这是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技术、商业两次重大失误后,长虹电视逐渐掉队了。 写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长虹掉队,完全是自己“作”。 正解局,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假设,如果没有在技术、商业上犯错,那么,长虹电视能够保住30%的第1市场份额吗? 答案是很难。 其一,长虹电视能够迅速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占了产线的先发优势和市场的稀缺性。 随着其他竞争对手弥补产能短板,30%的市场份额,必然会被蚕食。 以今天的电视市场份额看,排名前三的海信、小米、TCL差距不大,并没有绝对的强者。 长虹电视30%的市场份额,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其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长虹有一个劣势。 这个劣势,就是区域位置。 中国主要电视品牌所在城市 梳理中国主要的电视品牌所在地,正解局发现,这些品牌,要么集聚在北京、深圳、青岛这样的一二线城市,要么是惠州这样的珠三角区域,只有长虹,偏居西部的三线城市。 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长虹在供应链体系、技术研发、外贸开拓上存在劣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最终拖累长虹的成长。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长虹将海外基地搬迁至广东中山,将中山基地作为棋行华南、进军海外的“桥头堡”。 综合来看,长虹电视的掉队,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企业自身战略失误,也与区域经济格局密切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的“中国彩电大王”没落了吗? 这就要看怎么定义长虹这家企业。 如果将长虹定义为家电企业乃至电视企业,那么,长虹确实是没落了。 毕竟,丢掉了中国彩电第一的市场份额,在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其他品类的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不过,正解局还要提供一组数据。 四川长虹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长虹电视业务累计生产约1654万台,同比增长约7.33%,累计销售约1630万台,实现收入约160.37亿元,同比增长约10.27%。 长虹电视的生产线 这组数据,与洛图科技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彩电市场报告相差极大,在这一报告里,长虹电视的销量不足400万台。 差别在于,洛图科技发布的是长虹品牌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长虹年报发布的是整个电视的产量和销量。 其中的差额,一部分是长虹出口海外的,一部分是长虹为其他品牌代工的。 2024年财报显示,长虹海外市场贡献了35%的营收,空调出口暴增58%,冰箱在非洲市占率冲到第一,独立品牌CHiQ已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登上Amazon畅销榜单。 长虹的电视业务虽然不复当年之勇,但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如果将长虹定义为科技集团,那么,长虹不是没落了,而是更强了! 经过60多年的发展,长虹的业务板块,早已突破了传统家电的边界,而是成为了一家横跨智慧家居、数字产业、特种装备、绿色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科技集团。 仅旗下的上市公司,长虹就拥有7家,还有2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其中,既有是问鼎全国乃至全球第一的领军企业,更不乏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隐形冠军”。 长虹华意,连续12年成为全球第一的冰箱(柜)压缩机企业。 一年卖出8425万台压缩机,每三台智能冰箱就有一台使用长虹华意压缩机。 长虹华意压缩机的生产线 长虹电源,中国最大的航空电源提供商,也是国内高速磁浮领域锂电池系统的唯一供应商。 不仅为C919飞机研制了主/APU蓄电池组,还打破了德国、日本在高速磁浮列车电源系统领域的技术垄断。 红星电子,中国最大氧化铍陶瓷提供商。 这是国内最早研制和生产氧化铍陶瓷的专业企业,主导产品核心配套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和核工业产业链,市占率超过80%,填补国内空白,全面替代进口。 长虹三杰,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用圆柱动力型锂电池供应商。 投产国内首条21700-50SE高容量高倍率电池量产线,填补技术空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爱联科技,中国最大无线连接模块提供商。 无线联接模组的年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 爱联科技的生产车间 长虹华丰,实现高速背板连接器的国产替代。 陆续开发出10Gbps/25Gbps/32Gbps高速背板连接器并实现量产,一举打破国外头部企业对于20Gbps及以上速率的高速背板连接器技术封锁,实现了国产替代。 这些企业大多隐匿于B端产业链深处,不像消费级品牌那样家喻户晓,却个个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角色。 长虹孵化创新企业的进程,不是传统企业的线性转型,而是一场跨越式的创新裂变。 曾经的“中国彩电大王”,已经进化成一支“科技舰队”,构筑起澎湃向上的创新矩阵。 在科技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中,长虹驶向新质生产力的新蓝海。 长虹,被低估了!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