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军事论坛>帖子
中俄共建月球核电站,是遥远的未来吗? zt
送交者: eastwest 2025-05-16 20:00:17 于 [世界军事论坛]

白玉京:中俄共建月球核电站,是遥远的未来吗?

2025-05-16 13:33:20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41481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如果有一天,月球上真的点亮了第一座核电站,那是谁建的?它能稳定供电吗?又是否真的有必要?

美国提出的一种月球电站概念图。 图片来源:NASA

202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一份有关“共建月球核电站”的合作备忘录。根据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的声明,这项核电项目将服务于中俄联合牵头的“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并计划于2033至2035年之间将一个核反应堆送往月面部署。

这一表态一经公开,迅速引发媒体热议,许多人将其视为人类深空能源体系建设的一大飞跃,甚至有人将其视作对美国“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的地缘战略回击。

但冷静观察不难发现,当前月球科研站仍处于初期构建阶段,嫦娥七号、八号尚未发射,远谈不上“电力过载”或“常驻生存”的能源瓶颈。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提出要为科研站建一座核电站,究竟是前瞻布局,还是象征性表态?更重要的是:从工程的现实性与中国主导的节奏来看,月球核电站何时能实现?

美西方媒体强烈关注到俄罗斯想帮中国建造月球核电站

月球核电站可行吗?

当前被讨论的“月球核电站”,是围绕中俄合作建设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展开的。这个科研站目前仍处于“基本型”构建阶段,任务目标集中于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和通信验证,并不涉及人员长期驻留,也没有大规模科研装置需要连续供电。

简单说,它更像是一座搭好骨架、准备通电测试的月面平台,而不是一座全年运转的月球基地。

那么,在这样的任务背景下,它真的需要用上“核电站”这样的重型能源系统吗?

我们不妨看看太阳能系统的可行性。即便是在光照条件有限的月球南极,也仍有许多地势较高的地点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阳光照射。跟地球上水平部署太阳能电池板不同,无风的月球非常适于部署垂直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可以大幅提升单位面积的发电效率。

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粗浅的计算:如果建成一个由12块、每块20平方米的垂直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阵列,其在月昼期间可稳定获取约30,000千瓦时电量,足以支撑一个科研站6-10天的全部科学任务与基础维生系统运行。光伏系统本身并不构成瓶颈。

但问题在于——月夜怎么办?电能存储怎么办?

在月球,昼夜交替周期为29.5地球日,也就是说,太阳能只能工作一半时间,剩下一半完全是黑夜、极寒,没有任何阳光。在地球,我们用电池、抽水蓄能等方式解决光伏间歇性问题;但在月球上,要想“存下”两个星期的电,那所需的储能系统没那么容易,但也并不是没有办法。

现在地球上基于电池的储能技术相对成熟,我们可以开一个脑洞,宁德时代也好,比亚迪也好,都有类似于特斯拉MegaPack的储能产品,一个单元也就集装箱大小,可以储存约4 MWh的电力。建造轻量化定制版发射到月球,并没有超出当前人类的技术水平。

我们还有“逃避月夜”以规避电力短缺的另一个办法,采取一种“轮换驻人”的思路:在月昼派人登陆、完成阶段性科研任务,月夜来临之前全部撤离,科研设施进入休眠或低功耗维持状态。

这种做法很像地球上的“夏季极地科研站”。每年在南极夏季(11月至次年2月),一些临时站点会短期开放,用于物资转运、样品采集与技术测试;一到冬季,这些站点就被完全关闭,无人驻守,设备自维。这是科学探索在极端环境下的常见策略。

放在月球也一样:没有必要一开始就追求全年运转和永不停机,那是40年后的愿景,不是现在的工程目标。

所以,对于2028年前后的科研站基本型阶段来说,太阳能+储能单元+月昼作业的组合,已经足够完成绝大多数科学目标。如果引入一个尚未实际飞行验证的小型核反应堆,不但成本巨大,发射风险高,还会打乱当前已规划好的工程节奏,甚至引入新的技术不确定性。

结论很简单也很清醒:月球科研站的能源问题,并没有到必须引入核电的程度。在工程尚未推进至“全天候有人值守”的阶段,谈核电站,不如说是把后几十年的问题,提前贴在了眼前。

英国罗罗公司提出的一种太空核反应堆,犹如一朵妖艳的太空妖花。 图片来源:罗罗公司

谁有能力建?

就算我们不去追问“现在该不该建月球核电站”这个问题,哪怕换个角度:就算它是一个“好主意”,谁都有能力建?

先说中国自己。近年来,中国确实在推进小型航天核能系统的基础研究,外媒曾报道中国规划中有兆瓦级核动力系统用于深空探测,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核电系统在轨、在月运行验证记录。相比之下,美国NASA提出的Kilopower项目,目前最大功率也不过10千瓦,地面样机仅完成基础测试,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发射部署程序。

这类核反应堆想要“点亮月球”,远远不只是“把它发上去”那么简单。它必须能全自动展开部署、抵御月尘、保持热平衡、稳定散热、无人员干预自控运行至少十年以上,这些要求不是技术实验室能解决的,是一个完整系统工程的考验。而且,一旦核系统出了故障,没有维修,没有补救——它不是一个掉线的设备,而是一块核污染源。

再考虑运力问题。中国当前唯一具备飞月能力的火箭平台,是即将首飞的长征十号,预计运力约为27吨(地月转移轨道)。如果搭载的是一个小型化核堆,理论上是可以执行发射任务的。但问题在于——这不是换电池,而是一次火箭极为有限的窗口资源使用。长十将承担未来登月任务、载人舱、通信卫星等优先工程,是否会为了一个风险极高、验证尚浅的核堆腾出位置,是值得质疑的。

俄罗斯确实有长期积累的核反应堆工程能力,冷战时期他们在轨部署过核动力卫星,也为潜艇系统打造过成熟的小堆。但那是在苏联时代。在今天的俄罗斯航天体系里,情况并不乐观:Luna-25探测器坠毁、安加拉重型火箭反复跳票、航天预算年年缩水。别说建核电站,俄罗斯连自己独立完成一次月面着陆都成问题。它目前连最基本的交付能力都在衰退,更遑论完成高风险、跨系统、国际协作的空间核能工程。

现实路径应该是非常清晰的:中方应继续推进自主研发路线,以实验系统为起点,稳步构建航天核能能力;与此同时,对俄方的合作意向可以保持“开放、参与、备份”的态度,但决不依赖、不托底。

此次签署的所谓“中俄共建月球核电站合作备忘录”,从法律与工程层面看,不具备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它既不是合同,也不是执行协议,不能启动预算,不涉及资源投入,也不设定技术节点。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政治上的确认——确认彼此对这个议题感兴趣,未来可能继续沟通合作路径。

中国国家航天局官网文章,信息量很大,值得细品。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战略热度之下,更需工程冷静

从长远看,月球核电站终将成为现实。它是通往常驻基地、月球工业、深空推进乃至能源外输的必经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它注定会成为人类能源体系走向行星际化的标志节点。

但正因为它的意义如此重大,更需要谨慎对待。尤其是在科研站尚处“构建基本型”的阶段,在登月仍依赖有限窗口、轮换驻人尚未实现常态化的阶段,一座核电站,远不如一座可靠的太阳能阵列和一套成熟的轮换调度系统来得踏实。

非常有趣的是,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国家航天局官网上有一篇名为《在月球上部署核反应堆电源 构想美妙却挑战不小》的文章,提到了美国的一个月球核堆设计:设计功率40千瓦,可在月表连续运行至少10年,能耐受发射和月球环境下的结构荷载。该系统折叠后可装入直径4米、长6米的圆柱体空间,重量不超过6吨。

但这个核堆只是个方案,离成品还很远。

中国主导建设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不设排他性边界,欢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球伙伴参与共建。这种开放姿态既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航天观,也有助于汇聚不同国家在探测器设计、能源系统、任务规划等方面的技术经验。

然而,开放不意味着放弃主导,合作也不代表依赖。在战略合作的大门敞开的同时,科研站的能源与推进核心,仍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100%(1)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