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军事论坛>帖子
没有中国,西方的工业革命要推迟千年 zt
送交者: eastwest 2024-12-10 21:38:28 于 [世界军事论坛]

没有中国,西方的工业革命要推迟千年

西方工业革命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抛开整个人类的发展基石就不会有工业革命。西方中心论却认为西方是高等人类,用工业革命的成就对其他种族PUA,使其自卑,可以更好的进行精神殖民。

1450认知战里有一招非常可恶,就是操控评论区嘲笑四大发明,用西方工业革命的发明数量远超四大发明来堵嘴。开创者是最难的,吃第五个馒头饱了,就说前四个馒头没用。就连西方主流都认为第一个用火的人类是最伟大的,但为了精神殖民,就暗示只有高等种族才能开创工业革命。用“文明”词汇掩盖纳粹的种族优越论。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变才有质变。

一、足球

足球项目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球类游戏蹴鞠,蹴鞠最初的名字叫做"蹋鞠",蹴鞠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而蹴鞠则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西汉时期,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曾先后在个人著作《别录》《七略》中记述道:"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这一球类游戏之后经阿拉伯人由中国传入欧洲。

在1985年,国际足联第七任主席若昂·阿维兰热曾在中国致辞时说道:"足球运动起源于这里,并且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无可争议的。"2001年,国际足联第八任主席约瑟夫·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举办的教练员训练班上所作的《国际足球发展史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足球发源于中国"。2005年,在国际足联成立百年庆典的闭幕式中,中国山东临淄被正式宣布为世界足球起源地。

二、火枪


中国的早期火枪,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 弹丸最大射程可达300米,有效射程达100米。

中国发明的突火枪是所有现代管状喷射武器的鼻祖。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突火枪的发源地是在古时候的寿春,也就是安徽省寿县,这是一个文化古城,曾是四朝古都,就是在这里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爱寿州网有详细说明历史记载突火枪,据《宋史·兵志》载:开庆元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威力、射程加大,而且增加了“子窠”。这“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弹,可在火药喷发时,将子窠发出,打向目标突火枪的出现无疑是火器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进步,这种火器中的子窠大约是用瓷片、碎铁、石子之类组成,是后世各种管状类火器中弹丸的先河。

三、马镫

据漠北出土壁画等文物,匈奴人可能为最早使用马镫的民族。但是,镫的发明与革新,到底是由骑马民族为了乘骑方便而发明的,抑或由非骑马民族为了方便掌握骑术进行骑兵作战的需要而发明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有的西方学者就曾探讨过。有人认为,北方游牧民族至迟在公元1、2世纪就已使用马镫,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另有人认为,这样的回答未免失之武断,从现已发现的资料看,没有发现任何一件游牧民族的金属镫实物;过着游牧生活的骑马民族并不迫切,而非骑马民族为了掌握骑术,自然更迫切地求助于完备的马具。发现时代最早的单镫,出现于江南的雕塑品上,也就是前已举出的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的骑俑。

究竟这两种推测,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由于资料的限制,还没有可能得出更确切的答案,我们还应该继续探索而不要轻率武断地下结论。即使如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已知时代最早的金属镫标本,发现于中原地区,安阳孝民屯晋墓的出土物充分表明了这一问题。

总之马镫不是西方发明的。

四、罗盘(指南针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说:“罗盘(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古代中国人的这项发明并首先用于航海,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磁针用之于航海,使占地球四分之三的海域化为了通途。15世纪来,哥伦布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环航成功等,都和磁针的应用是分不开的。但磁针到底是何时是如何传入欧洲的,国际学者们曾争论了数百年之久。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对此做出了科学的结论,他指出:“磁针被阿拉伯人”从中国“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1180年左右。”

 指南针的前身叫“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三世纪的《韩非子·有度篇》。那时,人们谈到磁石吸铁现象时,认为有“慈母怀子”之意,所以曾把“磁”写作“慈”。司南像家用的勺,底部成半球型,为的是便于放在刻有“干支”刻度的盘上时减少摩擦力,易于转动。公元12世纪的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徐兢在《高丽图经》中,都谈到航海用指南针

。有人说,航海指南针为时还要早,因为根据南朝梁沈约的记录,晋代已有“指南舟”的出现。(又据日本,书记卷二十六齐明天皇四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说:“阿部引田臣比罗夫讨伐肃慎(渤海国)――沙门智逾造指南车。”指南车系供航海讨伐肃慎之用,当时,比罗夫率舟180艘出征。同书,天智天皇六年(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说:“倭汉沙门智由献指南车。”“倭汉沙门”指中国籍归化日本的僧人。)到南宋时,制成了独立仪器罗盘(用指南针指明磁子午线方向的装置叫罗盘),普遍应用于航海。

西洋介绍罗盘的书最早见于13世纪初,比《萍洲可谈》等书的记载要晚100年。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水浮针和磁针偏角。而哥伦布在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磁针的偏角,比沈括的记载要晚400多年。近代各国舰船上通用的是液体磁罗经,这是航海技术上的重要创造。这项设计,是在欧洲传统旱罗经基础上,吸取了我国800年来浮针的技术,使磁罗经日趋完美的。这当是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的一项重要成果。

旱罗盘

指南针在中国宋代被发明。在宋代,见于记载较多的是水罗盘。有人认为旱罗盘由欧洲人发明,但事实并非如此。

宋代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十分频繁,中国开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队有指南针导航,阿拉伯人由此学到指南针的用法, 并把这项技术带到欧洲。欧洲人早期使用的航海罗盘是与中国人同样的水罗盘,而且制作方法与中国水罗盘几乎完全相同。这一系列的趋同现象,只能以技术传播来解释。 在13世纪前半叶之前,欧洲人还停留在对中国宋代指南针的仿制阶段。13世纪后半期,欧洲的指南针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随着中国旱罗盘传入欧洲,法国人又将旱罗盘改进,将其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便携仪器。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指南针被欧洲各国的水手广为应用。

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县温泉乡莫源李村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朱济南墓中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有一件题名“张仙人”的俑,高22.2厘米,手捧一件大罗盘,是古代风水先生的形象。此罗盘模型磁针装置方法与宋代水浮针不同,其菱形针的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形象地表现出采用轴支承的结构。它雄辩地证明:早在12世纪,我国就已使用旱罗盘确定方位。

500

五、中国造纸术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传播

中国造纸术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最早的转运站。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被推翻后,前朝太子拉赫曼(Abd al - Rahman)带一批人逃到北非避难,再前往西班牙,并于756年在西班牙境内建立政权,后逐渐统治西班牙,这使其成为最早造纸的欧洲国家,西班牙最早的纸厂于萨狄瓦(Xativa)建于1150年。 [10] 

法国与西班牙相邻,造纸技术可能来自西班牙。第一个纸厂于1189年建于南方的埃罗(Herault),因产量小,法国用纸仍大量从大马士革及西班牙供应。无疑,西班牙和法国主要生产麻纸。 [10] 

11一12世纪,阿拉伯纸还通过地中海从北非的埃及、摩洛哥运往意大利,再转运到亚洲大陆各国,造纸术就借此商路传入意大利,1276年在蒙地法诺(Montefano)建立第一家纸厂生产麻纸。意大利造纸业发展迅速,至14世纪已成为欧洲用纸的供应地,产量超过西班牙和大马士革。 [10] 

14世纪后期德国用纸量也与日俱增,1390年在印刷中心纽伦堡(Nuremberg)建立第一个纸厂,同时在科隆(Cologne)建立另一个纸厂。德国有了造纸业后,又成为向欧洲辐射造纸技术的另一中心。与德、法交界的荷兰于1428年建起早期纸坊,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Dordrecht)兴建了更大的纸厂。通行德语的瑞士于1433年在印刷中心巴塞尔(Basel)建立纸坊,德国南面的奥地利于1498年在维也纳(Vienna)设造纸;与德国接壤的波兰于1491年在克拉科夫(Krakow)有了该国第一家纸厂。俄国较早就接触纸,但最早的纸厂1576年才在莫斯科(Moscow)兴建,还请了德国技师。 [10] 

英国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虽于14世纪已从西班牙进口纸,但造纸时间较晚。最早的纸厂是1494年在哈福德郡(Hartfordshire)建立的。欧洲北部国家也因地理位置关系造纸较晚,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而挪威则始于1690年。然而至17世纪时,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有了造纸业。 [10] 

美洲1575年才有第一家造纸厂,是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建立的。此前美洲仍用羊皮等古老材料,有时用纸靠欧洲进口。美国最早的纸坊于1690年建于费城(Philadelphia),而北美的加拿大于1803年才在圣安德鲁斯(Saint Andrews)兴建纸坊。 [10] 

大洋洲第一家纸厂于1868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Melbourne)建成。 [10] 

至19世纪后半叶,中国造纸术已完成其世界传播之旅程,遍及各国。

六、火药对人类的影响

火药对世界军事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自火药流入欧洲以后,欧洲人的作战方式便发生了剧变。此外,火药还直接影响了欧洲贵族的统治地位,改变了欧洲持续了数百年的政治关系。

在此之前,欧洲贵族坐拥城堡,平民无法攻陷这些坚固的壁垒,对住在堡垒里的统治者无计可施。在正面作战中,贵族麾下的骑士拥有厚重的盔甲,平民的武器根本无法突破其防御。然而,在火药流入欧洲以后,平民有了与贵族势力抗衡的资本。

看似坚固的堡垒,完全经不住火炮的轰炸和打击,骑士的铠甲在子弹面前更是脆如薄纸不堪一击。随着火药的进入,欧洲贵族至上的政治情况与贵族骑兵逐渐退出历史。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做工精良杀伤力巨大的火炮横空出世,配备了这些火炮的军舰制霸海域,为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奠定了军事基础。

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恩格斯曾如此点评火药在世界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经证实,火药是自中国流入印度,又从印度流入阿拉伯,并随同阿拉伯人一起传入欧洲的。火药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封建统治,那些依靠冷兵器的骑士贵族走向末路。”可以说,若没有火药流入,欧洲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的进程将会大大减缓

七、牵星术(天文航海术)


牵星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航海发明之一。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因此又称为天文航海术。早在秦汉时代,汉族劳动人民已经知道在海上乘船看北斗星就可以辨识方向。到印度取经学习的东晋僧人法显乘船回国时说:“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星辰而进。”直到北宋发明指南针之后,人们仍以观看星体位置及其高度,作为导航的辅助手段。大约到了元明时期,中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


中国使用指南针导航不久,就被阿拉伯海船采取,并经阿拉伯人把这一伟大发明传到欧洲过洋牵星术是我国古代航海的重要成就。牵星术是通过专门的牵星板来进行的,牵星板最大一块为十二指板,最小为一指板。使用时,左手拿牵星板一端中心,手臂伸直眼看星空,使牵星板板面与海平面垂直,观测星体离海平面的高度。此图显示被测天体为六指高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磁针从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1180年是我国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中国人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比欧洲人至少早80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著者),在制作和应用指南针的科学实践中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他精辟地指出,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磁极不正好在南北两极的缘故。指南针及磁偏角理论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人类第一次得到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自由。从此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缩短了航程,加速了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重要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李约瑟说:“你们的祖先在航海方面远比我们的祖先来得先进。中国远在欧洲之前懂得用前后帆的系统御风而行,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在中国航海史上从未用过多桨奴隶船。”

八、磁偏角(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夹角)

磁偏角,是指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因指南针磁罗盘是测定磁偏角最简单的装置,所以磁偏角的发现和测定的历史也很早。1702年,英国埃德蒙多·哈雷发表了第一幅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线图。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 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我国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欧记录早 400年。英国人罗伯特·诺曼(Robert Norman)发现一根磁针用绳子在半中间吊起来,跟水平形成一偏角,他将这称为磁偏角。1581年,他在自己的《新奇的吸引力》一书中发表了他的发现。各个地方的磁偏角不同,而且,由于磁极也处在运动之中,某一地点磁偏角会随时间而改变 。许多海洋动物可以感应到磁偏角并利用它来识途 。

九、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清世子” [1],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 [2],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1536年,朱载堉出生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是明太祖九世孙,明朝郑藩第五代世子。朱载堉深受父亲郑恭王修德讲学、布衣蔬食、能书能文、折节下士的影响,自幼俭朴敦本,聪颖好学。早年即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天文、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获罪被关,筑室独处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愿意入宫。 [3]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在漠落坎坷19年的漫长岁月里,朱载堉拜结贤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并开拓了边缘学科的广阔领域。 [3]

朱载堉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和实验,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音律


朱载堉对文艺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 ,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18]朱载堉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提出了“异径管说”,并以此为据,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使这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对这个音乐领域遗留了一千多年的学术难题,朱载堉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说解决了。或许音乐上的这种专业词汇让人费解,那么让量化一下:世界上已知的十有八九的乐器定音,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它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 [18-20]

17世纪,朱载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根号2开12次方”被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西方。如果把巴赫称为钢琴之父的话,朱载堉便可以称为钢琴之祖了如果没有十二平均律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就没法演唱因为此曲里面有转两个八度的音。中国著名的律学专家黄翔鹏先生说:“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计量科学、数学、物理学中的音乐声学,纵贯中国乐律学史,旁及天文历算并密切相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博大精深的成果。” 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创建十二平均律,需要解决围绕这一难题的一系列学术课题,首先要找到计算十二平均律的数学方法。朱载堉应用自制的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开平方、开立方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参数,详尽程度超过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

台湾学者陈万鼐先生说:“开方的方法既非朱载堉所发明,精于打算盘也无所谓学术价值,但他开方开到有效数字达二十五位数,恐怕自古以来的数学家,也只有他是唯一最精确而有耐心的人。”


据《明史·艺文志》载,朱载堉的一生共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音义》一卷、《万年历》一卷、《万年历备考》二卷、《历学新说》二卷等(戴念祖先生在其《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一书中说《明史》记载有误,《律历融通》、《音义》等书均包含在《乐律全书》之中),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文学等,是一个可以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齐名的重量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他多达百万字的著述中,尤以《乐律全书》最为著名。 [9-11]英人李约瑟博士说这本书出版于万历三十八年前后,但是早在万历十二年他就已经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欧洲人提前了数十年 [12]。这一发现彻底解决了困扰人们千年的难题,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13]。十二平均律理论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子朱载堉也随之享誉欧洲。在《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一书中,戴念祖先生引用了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的一段话:“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10] [14-15]

欧洲人在赞叹并实践朱载堉的发明,而在朱载堉的故乡中国,他的创造被束之高阁。在沉睡了四百多年之后,尽管朱载堉被重新认识和研究,但他仍然躺在学者的书房里。翻开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小学的或是中学的,很容易看到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的成就,而却难发现朱载堉的名字。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讽刺”

乐器

朱载堉不仅是科学家和音乐家,而且还是乐器制造家,他不满足于因循旧说,敢于向历代相传的律制理论提出疑问,另立新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精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弦准,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推广到音乐实践中。朱载堉还制作了三十六支铜制律管,每管表示一律。在他的著作中对每律的选材、制作方法、吹奏要求都有详细的说明,数据极其精密。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馆长马容经过一二十年的研究,复制了其中的两支律管,他说: “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 [24]

舞学

首创“舞学”,为舞学制定了大纲,奠定了理论基础,绘制大量舞谱和舞图。他的“天下太平”字舞谱,也为今天的团体操开创了先河。 朱载堉又提出较为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他的集体教唱、乐器伴唱、识谱学唱,在我们今天的音乐教学中仍被广泛应用。 [21]

舞蹈

500

朱载堉著作一览表 [25]

山王庄“高抬火轿”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就有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明代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发展。当时,郑王世子朱载堉七疏辞爵后隐居在丹水河畔的九峰山下著书立说,万善古镇自然是他经常游历的地方。世子十分同情被称为“下九流”的抬轿夫和唢呐手等民间艺人,便竭力想为他们争取地位,大胆地把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出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 [26-28]朱载堉的初衷就是要让人以仰视的角度高看“轿夫”,用艺术的表现手段来提高“轿夫”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随后,朱载堉又不断对其改进,将白天表演改为夜间,将花轿改为火轿,把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能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寓意火旺、财旺,象征着一年里百姓的生活红红火火。 [27]

除了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进外,从内容上也断丰富。朱载堉把他创作的民间舞蹈广泛运用到其中,伴奏用的乐器也是他改进后的管子和唢呐,打击乐器用的是“金鼓经”中的鼓谱。还把他自己编的“醒世词”“情理词”等谱成曲调让艺人们在表演中演唱。2008年国务院将高抬火轿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数学

朱载堉首创利用珠算进行开平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 [30]在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8]

计量学

朱载堉对累黍定尺、古代货币和度量衡的关系等都有极其细密的调查和实物实验,特别是关于历代度量衡制变迁的研究一直影响到今天;他提出了一系列管口校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还精确地测定了水银密度。 [31]

天文历

法开拓了新的领域:朱载堉认为当时的历法计算每年的长度不是十分精确,经过他的仔细观测和计算,求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在 1986年,专家们用现代高科技的测量手段对朱载堉关于1554年和1581年这两年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发现,朱载堉计算的1554年的长度值与今天计算的仅差17秒钟,1581年差21秒钟。这不能不令世人震惊,就连欧美的专家学者都啧啧称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北纬39°56′,东经116°20′)的人。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