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军事论坛>帖子 |
中国最低调的省份,终于红了 zt |
送交者: eastwest 2024-10-03 23:13:18 于 [世界军事论坛] |
中国最低调的省份,终于红了十点人物志 撰文 | 晓雯 国庆到来,旅游大军出动,想必今年国庆期间的热门旅游地,定有山西的一席之地。 随着8月份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作为游戏主要取景地的山西也跟着出圈,且至今热度不减。 图源《黑神话·悟空》 古建遍地、彩塑满堂、楼阁飞云、绝美造像……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垒满了历史古迹,震惊于极繁中式美学的网友们纷纷表示要线下巡礼,甚至嗔怪山西人,“为什么嘴这么严?” 山西文旅局连夜规划路线,景点紧急改造翻新,各地忙着修整市容,继淄博、哈尔滨后,这一次,汹涌的流量终于砸中了低调多年的山西。 本文作者晓雯是山西本地人,她所在的长治市长子县恰好有一处游戏取景地,崇庆寺。这段时间以来,晓雯切身感受到了流量给山西带来的变化,从官方到普通老百姓,人们整装待发,势必要接住这把“泼天的富贵”,而背后的迫切和心酸,或许也只有山西人能共情。 01 “孔雀开屏”的山西县城 “不要挤了,每个人只能领一张!” 穿着夹克服的黑脸胖大姐,拿着一厚沓“黑神话”的明信片挨个分发,边上的窄桌已经围了好几层游客,我也钻了进去,费劲地把手机递到人家眼前,展示我已经关注了山西文旅的小红书账号,终于领到一张明信片。可惜由于人太多,“通关文牒”的印章轮不到我盖了。 没盖上章的不止我一个,隔壁女士看到还有“跟着悟空游山西”样式的印章,兴奋地囔着也要盖,被老公拽走了,“咱们是来参观的,不是来盖章的”。 崇庆寺的景区营销 | 图源作者 天快下雨了,我和朋友三步并做两步走,赶紧前往崇庆寺内。身为长居本县的山西人,我经常在电梯里看到县文旅局拍的宣传片,崇庆寺不知听过多少次,一直没来过。谁曾想第一次来观光,竟然是和外地朋友来凑游戏的热闹。 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我熟悉的小县城,确实不一样了。 为了迎接游客,《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的色头镇入口竖起了六七米高的巨型广告牌,上面印着游戏场面和景点指引; 崇庆寺门口,师傅们正在紧急安装“游客须知”和“崇庆寺介绍”的牌子,显然以前还没把它当做个景点,怪不得来之前我搜遍全网,也没找到他们的售票电话; 更夸张的是,崇庆寺所在的山上正大兴土木,用挖机全冠移植树木,新挂的牌子还编造了这片树林和本地上古部落首领尧舜禹的传说,看得我和朋友哭笑不得。朋友调侃,“等明年树长出叶子来,谁还分得清真假”。 景区正在大兴土木 | 图源作者 进到景区里,寺庙里人头攒动,狭小的空间挤满了拿着照相机、手机拍摄的游客。身穿黄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在热情地给大家讲解寺庙历史,一问才知道,全是市里来的志愿者,有些是语文、历史老师,有些是企业职工,都是听说山西火了之后,积极报名讲解员,不收酬劳,只想为家乡做贡献。 不光是景点,本地的高铁站、机场、酒店也都配合着游戏的热点,狠狠做了一波宣传:哪里能领“通关文牒”、坐几路公交车能去游戏取景地、盖几个章能享受机场贵宾室……连机场的行李打包柜台,都贴着“黑神话·悟空专属打包台”的字样。 机场打包台 | 图源作者 我很纳闷,问工作人员,是只有玩游戏的人才能用这个台面打包吗?她尴尬笑笑,“都能用,这不是跟着热点宣传呢嘛”。 在这座爱“躺平”的晋东南小县城生活了三四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里如此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一面。 据说,山西其他城市更是卷得飞起。大同市民已经自发把彩灯挂了出来,让外地游客开眼见识过年才能一睹真容的“赛博山西”;隔壁临汾把“十五闹红火”的划旱船队伍也请了过来,还给游客包吃包送;南边的晋城紧急美化市容,石墩子上都安了彩灯;太原的钟楼街上还有唢呐表演,各类文创令人看花双眼…… 山西孔雀开屏,花招连出。有人调侃,外地人是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山西,山西人是跟着外地人游山西。 02 流量下的县城百态 山西这泼天的流量,来得很突然。 8月20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热度瞬间引爆了互联网。这个游戏讲述的是一只年轻猴子“天命人”为复活孙悟空,踏上收集六根(眼、口、耳、鼻、舌、意)的冒险之旅的故事,玩家就是这位被选中重走西游之路的“天命人”。 凭借精美震撼的画面,别出心裁的设定,一时间,抖音、微博、公众号、朋友圈全是对这个游戏的讨论,连我身边一向不怎么打单机游戏的老同事,都晒出了闯关视频。 与游戏相关的一切都火了起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36个游戏取景地,而山西独占27个——游戏中的部分场景取材自佛光寺、小西天、玉皇庙、铁佛寺等山西著名文化古迹。 山西临汾的小西天景区 | 图源视觉中国 兴奋的“天命人”涌入山西文旅官方账号的评论区,争相为山西旅游局出主意,呼吁相关部门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线下圣地巡礼——有人建议出“通关文牒”,有人建议卖手办文创,还有人建议出“古建游”自驾路线。 我也陆续在朋友圈刷到山西文旅视频号的宣传,一开始是山西老乡在传,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以前深圳的同事、广东的同学、北京的朋友们也在转发。当天就有朋友问我中秋节在不在家,想来找我玩,顺便看看古建筑,我终于有了实感,山西真的火出圈了。 山西的热度有多高,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以往每天顶多只有几十个游客的村头古庙,现在一天就能接待数百号人。如果是崇庆寺这样的“黑神话”取景地,游客量更是成倍暴增。寺庙负责文物保护的管理员告诉我,中秋节假期,每天至少有1000位游客,而“通关文牒”每天只有400份,上午10点前就发完了。 外地游客中,北京、山东、河南等临近省份的游客偏多,但也有很多像我这样住在本地的人,以前听说有这么个景点,但是了解不多,随着网上讨论越来越多,也决定前来跟风看看。 巨大的流量下,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也随之改变。前几天我坐飞机出差,竟然破天荒的碰到了本地飞机流量管控——起落飞机超出机场限制,不得不等待分流。要知道我们这儿由于没多少人,连机场都是军民两用的,第一次遇到飞机排队的情况,着实让我震惊了一把。机场报纸上,本地媒体也隆重宣布,中秋期间,崇庆寺的游客数量再创新高。 景区门口在紧急修缮、立牌子 | 图源作者 我在本地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领导也让我赶紧出些点子来蹭热度,镇长专门打电话过来,让我们把握好这次宣传的机会。我找了半天,对接到一个本地粉丝数十万的网红达人,想让他拍点视频推介一下酒店。结果那弟弟对我说,“姐,我真的忙不过来,有好多公家的活儿要干呢”。 原来,他过去拍摄的山西古建也随着这一波流量而爆火,以往只有1000多赞的账号,最近一发视频,动辄就是几十万点赞,后台有上千万播放,还被各大官媒转发,新华社、人民日报、山西文旅都问他要素材,他每天忙着开车四处取景,其他暂时顾不上。他还补充,这些都是无偿的,他只想为家乡做点贡献。 我有种预感,继甘孜、淄博、哈尔滨、天水之后,这泼天的流量终于被我们山西等来了!和很多老乡一样,我的心情也是既激动又复杂,为家乡终于被看见感到高兴,也惭愧我们身为本地人,对县城的文物瑰宝知之甚少,我竟然都是跟着外地网友的攻略,才知道我住的县城有上百处文保。 历史在我们这里,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03 习以为常的历史与贫穷 “百年繁华看上海,千年都市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这是每个山西孩子都耳熟能详的顺口溜,里面包含着山西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记得老师告诉我们,朝代歌里的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这些部落的先民首领都来自我们山西,只是那时年龄小,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对彩塑满堂、古建遍地也无感。 或许和山西人对神佛仙道的崇敬有关,小时候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五月十三、六月廿三、腊月初八等宗教节日,庙门口总会吹吹打打,有些条件好的村落会集资请工匠塑新神像,用以供奉。 我们也被教导,进了寺庙不许照相、不许与神仙对视、不许拿手指“老爷”,甚至穿短裙、来例假、说说笑笑都是对“娘娘”的大不敬。繁多的规矩,导致我从小进庙就害怕,也从来没有好好欣赏过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 我家住在太原的城乡结合部,离繁华很近,历史古迹保存得不太多。而我妈妈娘家的县城,就是山西有名的千年古县,村里的门楼来自明代,小庙来自金代,很多村民们的住房都保留着清代、民国的原始风貌。走在村里,穿越感很强,感觉只要换一身古装,就回到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一切都没怎么变过。 明清时期的窑洞 | 图源视觉中国 当然,古朴气息的背后,也意味着发展缓慢。这些年代悠久的古迹散落在田间地头,保护、修缮的费用太高,加上交通不便,很难统一开发成旅游景点,久而久之也就荒废了。比如,我姥姥所住的村子有处宋代的小庙,是县级文物,一年维护费高达70多万。县里前几年才摘了贫困帽,而要维护的文物有几十处,哪里能拿出那么多钱,索性关门,找个人看着算了。 我接触过一个守庙人,他是本村人,一个月的工资仅600元。那大爷和我说,夏天时,他中午和晚上来这里睡觉,“一次挣上十块钱”,剩下的时间还得种地,否则这点收入根本无法生活;冬天时他就很少来,若有人想参观,只能给他打电话。 守庙十多年,大爷接待过的游客并不多,来的大多是些研究历史、古建的学者,听着人家的讨论,自己也多多少少能学点东西。他有模有样地给我们介绍:“你们看上面的前檐斗拱,一共七层,纵横交错,每个造型都不同,这个在海内还是独一处……”我惊讶于一个山野老农丰富的古建知识,也为家乡遗憾,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没人宣传? “抱着金饭碗讨饭”,是我一个朋友对山西的评价。 她研究古建很多年,来了山西几十次,有些我没听过村落、县城,她全都去过。她来我家做客时,大谈对山西人的看法,老实、淳朴、实心眼,“像我去其他地方,一听到我是外地口音,一顿饭的价钱还不涨个好几倍?但你们山西人不会,该多少钱,还是多少钱”。她为我们不开发大好的旅游资源、只低头挖煤感到惋惜。 是啊,关于煤炭的记忆,充斥在每个山西人的脑海里,也深深扎根在全国人民对山西的印象里。 路边被浸黑的树木,高大笨重、一辆接着一辆的运煤车,坑坑洼洼的柏油路,抬头可见的巨型烟囱,以及灰雾蒙蒙的天空,共同构筑了我的童年。小时候听人说,南方人一个礼拜不洗袜子,袜子还是白的,我一直不能理解,因为在我们这儿,只要出门回家,就是满脸满身的浮灰。这些细节,都是煤炭时代的注脚。 山西的煤炭工业 | 图源视觉中国 山西人骨子里保守,图安稳,野心不大,只要能在本地做点营生把日子对付下去,就不会选择外出闯荡。 这么多年来,我很少在外省遇到老乡。这里的营商环境也相对更保守,对无门无路的年轻人不甚友好,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一直排名全国倒数,偶尔在朋友圈里看到“南方十四省的繁荣,燃烧的是我的故土”这样的感慨,也能理解老乡的心情。 所幸我们还有文化。旁人都道是泼天流量意外砸中山西,实则是这块被文化滋养了数千年的古老大地,一直蓄势待发。这一次鸿运当头,希望流量能眷顾山西更长久一点,愿我的家乡迎来她的新时代。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1条评论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