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军事论坛>帖子
划破太平洋上空的弧线:洲际导弹如何试验? zt
送交者: eastwest 2024-10-01 06:35:54 于 [世界军事论坛]

萌虎鲸| 划破太平洋上空的弧线:洲际导弹如何试验?

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104022
最后更新: 2024-09-29 16:14:11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萌虎鲸】

暌违整整44周年,自1980年东风5号导弹打靶南太平洋以来,中国终于再次进行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试验飞行,并一举打破了自己的射程纪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射程最远的已服役导弹型号。

和当年580任务提前数天发布新华社公告不同的是,本次试验飞行“先打后奏”,当国防部在9月25日上午公布消息时,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猝不及防,深感震惊。

飞翔的东风中国军网英文版

导弹和核武器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这场人类浩劫留给世界最重要的武器遗产。火箭强大的运载能力和“30分钟到达全球任意位置”的敏捷性,以及核武器的小型化和威力的提升,两者的结合强大到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和人类的历史走向。

基于洲际弹道导弹核威慑体系的建立,让各拥核国进入了无时无刻的核大战风险中,却诡异地因为对于这一巨大风险的认知,大战反倒得以避免。其中可靠的核反击手段就是一种对敌人强大的威慑。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正是中国依仗的核反击利器。

梅花香自苦寒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坚持将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这句话中国官方不但多次表述,甚至在本次试射完毕后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由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再次予以强调。这说明我国并不追求核致胜,也不想主动挑起核军备竞赛,发展导弹核武器是为了建立可靠的核反击能力。

实际上这不光是嘴上说说而已,现实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尽管很早就意识到其重要性,中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却是非常坎坷曲折的。

早在1965年,我们就定下了“八年四弹”的发展方略,尽管已竭尽所能统合一切力量,通过集成化攻关,用尽可能平缓的技术跨度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从中近程导弹跨越到洲际弹道导弹,但由于种种原因,本该在1972年左右完成的洲际弹道导弹开发一直拖到1986年才完成全弹定型,定型后的首批产品于1989年才生产完成,实战部署拖到上世纪90年代。而直到1995年东风5号甲定型时,才完成了1965年时中央专委定下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指标。

以东风22、东风31为代表的第二代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更是一波三折,中间经历了项目取消、更换总师、泄密案、时间拖延和连续发射失败等一系列波折,最终东风31号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于1999年8月2日试飞成功,并在当年的国庆阅兵上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东风31号首次试飞成功的消息,是580任务和本次试飞以外唯一的由国家媒体官宣的洲际导弹试飞消息。东风31射程按照中国标准也不足以称得上洲际导弹,还是自其改进型东风31甲,二炮部队才迈入覆盖美国大部分国土的门槛。

东风5号在上世纪60年代末设计之初是非常先进的导弹,直接瞄准美国大力神II和苏联R-36导弹的技术标准,在一些子系统上,比如制导系统甚至做到了超越。但到了90年代,从投掷性能、勤务性能、特别是最重要的抗毁伤能力上,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标准。其部署的导弹不但易损,而且数量还非常有限。尽管在东风5号阵地的选址和设计上,我们下了不少功夫,但面对国际上最新一代,极为精确、弹道可选且威力巨大的核导弹时,还是难堪大用。实际上,美国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库不止一次公开发布对东风5号发射井的打击方案,显然他们完全不把这些上世纪90年代二炮工程兵的奇迹工程放在眼里。

具备东5A级别射程的东31A入役时,已经到了21世纪初。此时,我们通过加强的山体洞库(即所谓的“地下长城”)和具备有限公路机动能力的东31A从无到有,获得了二次核打击能力。其基本原理是,敌方尽管可以使用多枚核武器攻击可识别的洞库入口和一些周边设施,但面对上百数千米的花岗岩山体本身,人类这点核武器当量是纯粹的蚍蜉撼树,而核导弹发射车则静静地隐蔽在山体隧道深处可能带有隔震设计的部分里,蛰伏等待着核反击的命令。

敌方的大当量核武器可能造成隧道入口处数十或上百米的坍塌,但是只要有掘进设备,总可以从内部挖出一条通道。当完成掘进时,导弹发射车就开出洞库,快速机动至预先设置和标定好的发射阵位打出导弹,完成核反击。

这种“从地库中冲刺”的部署方式构成了初代核反击力量社交媒体

“地下长城”模式是非常优秀的抗一次打击手段,其本身原理是利用大自然的伟岸来彰显人类发明的渺小,但它有几个严重的缺陷。首先,就是核反击速度太慢。因为一旦敌方的核弹头将隧道入口炸塌,从内部掘进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敌方完全有时间根据多种侦查手段来决定是否要进行二次打击。第二,是这类挖空一座山的导弹洞库工程量太大,和能打出来的反击导弹数量不成正比,性价比低。

第三,就是东风31A只有单弹头能力,这就决定了可以打出去的核弹头的上限。先不谈弹头数量少容易被敌方拦截这种担忧,如果敌方丧心病狂地采用核致胜的逻辑,尽管遭到你的核报复,被摧毁了几座大城市,但它通过核优势几乎毁灭了你的工业和大量城市人口,而敌方国家本身并没有出现瘫痪。一旦出现了这样的“诱惑”,那么核反击手段就会失去威慑力。

或许在中国还没有成长为庞然大物时,我们还能用这种少量核反击的逻辑去遏制这种思维;但现在中美已处于白热化竞争,“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也会大幅增加。

这正是发展以东风41为代表的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目的。新型导弹配合大规模建设的发射井和无依托公路机动TEL,可以大幅增加导弹的基数。再叠加独立分导弹头(MIRV)技术,一箭多弹,一面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使得敌方要消耗更多的弹头来打击你的核武器;一面抬升核反击的数量和质量,使得敌方不再有侥幸心理,知道如果贸然发起核打击,必然会遭到等量的核报复,从而最大程度地慑止战争。

但是,东风41是很新的武器,尽管已经测试了十几年,但以我国一直以来的洲际导弹开发周期来看,现在还处于服役初期,数量暂未达到支柱的级别。所以当前火箭军的核武库里,从二代洲际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2.5代,以东风31AG为代表的导弹就是当前阶段的绝对主力。虽然仍未改变单弹头的布置,但其通过提升发射车的通过性能,增加无依托发射能力,提升射程并增强突防能力。在等待东风41起量的时候,它是一款完全堪用的武器。这样,本次全程试射选择抽检东风31AG系列导弹也就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两种部署模式的东41成熟前,东31AG毫无疑问是火箭军的大梁

笔者相信,自从这次开启洲际导弹全程试飞的口子,就不会是最后一次。当年580任务运动意味浓厚,为了打一场大会战,从航天到通信再到船舶,各方卯足了劲,就为了一次成功。而现在,中国的国力和海军实力都已经不是吴下阿蒙,大洋深处也从来不是禁忌之地。既然决定进行这个试验,就一定有能力在导弹飞行的投影下掌控这一整条线。

东风31AG显然不是火箭军服役的唯一洲际弹道导弹型号,本次被抽到的旅也不是唯一的洲际导弹旅,下一次会是哪个旅,哪个型号?我们充满期待。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第二炮兵部队自1966年成立,等待建设成一只具备和国力相称的核力量已等待太久,目标已然就在眼前。

洲际导弹如何试验

洲际弹道导弹是具备国际重大影响力的武器,它的试验往往除了技术外还有很深的国际政治意涵,所以尽管世界很大,公海到处都是,理论上随便找个没人的地方做个导弹试验也不出问题,但现实是导弹试验最好全程都待在自己国家领土之内,或者是自己控制力较强的区域内。

世界上有洲际导弹的国家并不多,目前为止只有苏联/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朝鲜和印度进行过洲际导弹测试飞行。对于小国,除非临海发射,一般会进行一些特殊弹道的飞行。而对于美俄这种大国,由于导弹射程实在太长,往往也没有全程飞行的条件。

比如俄罗斯,导弹的开发测试发射点有西北部的普列谢茨克和西南部的卡普斯京亚尔。在苏联时期,主要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一般在拜科努尔进行科研试射,苏联解体后,这类导弹被移送至普列谢茨克进行测试。而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会在白海或巴伦支海进行飞行。导弹的靶区一般在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山的库拉靶场。从普列谢茨克到库拉靶场只有5000-6000千米,对于洲际导弹来说这相当于只有一半左右的射程,如果从拜科努尔和各大位于苏联南部的洲际导弹阵地发射至库拉靶场还会更近。因此,俄罗斯在全程试验导弹时,也会把导弹打向太平洋水域,以完成全程试射。比如2004年4月20日进行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全程试验,就是从普列谢茨克打向太平洋北部的。

俄罗斯西北部的普列谢茨克靶场 社交媒体

对于美国来说,情况就好很多,因为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又有最强大的海军,故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向两洋发射。一般来说,美国一型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开发时分为科研试飞和部队试,科研试飞通常安排在东海岸卡纳维拉尔角的空军基地,向大西洋发射;而部队试飞通常会随机挑选洲际导弹,从发射井里取出,运输到加州范登堡空军基的试验井内,进行点火试飞。

从加州范登堡飞向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夸贾林环礁,飞行里程大约是9000千米,已经很接近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试飞了。夸贾林环礁原先是美国搞核试验的地方,后来作为导弹靶场使用,还有专门为反导研究建成的靶场,设备资源可谓相当丰富。大家经常看到的那种洲际导弹多弹头再入长曝光图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空军执掌美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至今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未在自己的部署阵地上发射过导弹,他们都是去范登堡基地进行导弹的抽检试射,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导弹一二级落区的问题。

拿今天美国服役的唯一一型洲际弹道导弹抽检试射流程为例:导弹从(曾经的)六个导弹基地随机选出,公路运到范登堡,在那里加上战斗训练仪器设备,主要是自毁系统和遥测系统,每一级导弹都会被贴上自毁炸药,所以其实有一个冷知识,就是美国抽检试射的民兵III导弹的起飞质量都会比真正用来作战的重。

美国人也曾经想搞几次真正的洲际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这个未执行的计划叫做“大爱国者”(Giant Patriot),从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井里直接发射打向南太平洋。但由于导弹需要穿越美国本土上空以及一二级弹体落区问题,而最终作罢。

而中国,开始研发中远程导弹东风4号的时候,就在考虑导弹试验的问题了。原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射程需要了,最终是在东北建立导弹试验基地,从那里打向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靶区,最终基本满足了4000千米级中远程导弹全程试验的需求。

但是,当“八年四弹”的最后一弹——洲际弹道导弹被提上日程时,导弹全程试验就不可能放在国土内部进行了,因为无论如何都不够。于是,以余梦伦院士为首的团队,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特殊弹道试验方案,通过打多种不同形态的低弹道和高弹道来分门别类地检验洲际弹道导弹的系统性能。在全程弹道试飞前,东风5号试飞的弹道主要分为四个类别:

射程关机低弹道通过改变导弹主动段飞行的角度压低飞行弹道,主要用来检验导弹主动段的飞行性能;而速度关机低弹道除了检验导弹主动段的飞行性能外,和全程弹道飞行的弹头再入条件基本相同,所以可以用来检验导弹弹头部分的可靠性。

射程关机高弹道,类似于后来朝鲜试射火星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方案,导弹的飞行时长与真实导弹类似,可以充分检验导弹的精度,以及自由飞行段的姿态控制、突防系统等部分。还有一个附加题,那就是用洲际导弹改成运载火箭去打卫星,称为卫星弹道。这就是东风5号01批后四枚火箭的命运,他们摇身一变成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一边为航天事业做贡献,一边检验导弹的总体方案和精度性能,还可以顺便积累可靠性数据。

580任务的射击弹道社交媒体

在1980年的580任务之前,东风五号共进行上面提到的四个弹道的飞行试验共14次,其中完全成功的试验有10次(包含两次风暴1号对弹头部分的测试)。

东风5号之后的洲际导弹试验也类似于东风5号,通过不同的全程在我国境内的试验弹道,分别考核洲际导弹的不同部分的可靠性。

如果大家关注新闻,十年前,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的一位名为比尔·戈茨(Bill Gertz)的知名爆料人,曾多次报道我国东风41导弹试射情况。根据他的说法,这些试射主要是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向新疆沙漠靶区发射的。记者曾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询问东风41的试射情况,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们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科研试验是正常的,媒体报道的试验地点纯属猜测。这就说明这些洲际导弹的开发试射均是在国内利用特殊弹道进行试飞的。

且有一点非常确定,那就是自1980年以来,中国洲际导弹从未进行过全程试射,可见全程试射并不是导弹开发、定型和服役的必要步骤。不做全程试验,也没关系,当然有就更好,更是检验导弹可靠性的终极手段。

此外,本次试射地点也不是随便选的,选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北部海岸边可谓是一箭三雕。

首先,作为首区,毗邻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可以很好地利用其光学、雷达和遥测系统。毕竟,洲际导弹的本质是运载火箭,平日里保障火箭飞行的系统也可以用来保障导弹。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洲际导弹并不需要这些系统,它们的存在和导弹飞行本身无关,只是用来记录数据,为科研试验做贡献。

其次,海边发射向东打可以避免内陆发射常有的烦人的导弹部件掉落,对于中国这样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必须慎重考虑进入。

最后,海南省并没有部署洲际导弹旅,执行发射的单位必然是从其他省份机动过来的,不但要陆上机动,肯定还需要船运跨海机动,机动上岛后要求马上就能打,打完马上就撤,这无疑是非常实战化的,完全符合我们实战练兵的新思路。

Sham(欺骗游戏)?

众所周知,美国人非常喜欢在中国进行弹道导弹试射时派侦察机在发射点附近凑热闹。其中一位“常客”就是RC-135S“眼镜蛇球”侦察机,它被认为是一种测量和信号情报收集飞机,拥有特别定制的光电系统、全天候跟踪雷达一级中波红外阵列等仪器,专门用来在高空远距离观测弹道导弹的飞行。它可以记录导弹主动段、自由飞行段甚至是再入段的相关信号特征。

果不其然,本次东风31AG进行全程试射之时,根据美国科学家联盟核信息项目主任、研究员汉斯·克里斯滕森(Hans Kristensen)的社交媒体账号所称,一架RC-135S侦察机起飞,针对导弹试飞进行数据搜集。

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架作为美国空军三架RC-135S之一、编号为61-2662的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25日凌晨00:18分在中国东海和黄海交界处打开了应答机,并于1小时40分钟后返回冲绳嘉手纳基地。然而我们知道,这枚东风31AG弹道导弹是从数千公里外的海南文昌发射,发射时间是这架RC-135S降落后的数小时后。所以,从这架飞机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来判断,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架飞机并没有侦查到我们的洲际导弹飞行。

当然,这一事实可以有多种解释。我们现在非常确切地知道,中国已经至少提前一天通知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法国等试验弹道周边的国家(或海外领土拥有国),且公布了作为落区的禁飞区和禁航区,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人大国的体现。但与此同时,也等于给了外国人侦查本次试验的一个提前量。然而,美国空军仅有的三架弹道导弹侦察机却并未在合理的时间点上侦查本次飞行。背后原因令人遐想。

或许是我们通过一场精彩的表演,让美国的技术侦查手段认为该洲际导弹可能是从华北某导弹试验基地起飞?亦或是,眼镜蛇球侦察机有比洲际弹道导弹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侦查,于是主动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还是说另一架侦察机执行了全程试射的侦查任务,但没有暴露自己的存在?我们可能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知道真相,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