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马列毛主义时,经常听到一种与“太阳照常升起”相对应的“夜晚依旧来临”的悲观论调,借此机会,笔者将从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太阳照常升起”与“黑夜依旧来临”背后所蕴含着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历史观: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的基本论点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历史周期律在现代之所以流行,则有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的两重原因。
历史因素: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基础长期稳定不变导致政治上的上层建筑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也很小。历史表现出不断的循环往复,旧的国家机器被推翻了,却没被废除,又重新回来。
现实基础: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无产阶级无法再掌握国家机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新生的资产阶级们悄然复辟或者寻找到了自己的代理人,之前的社会又回来了,这让许多人产生了谁也跳不出历史周期的错觉。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之伊始,还恰好与毛主席有关。这是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同志回答说:行,这就是无产阶级民主。
现代对于无产阶级民主的工作做的怎么样呢?啊,那可真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
我们从毛主席的理念开始理解,难道无产阶级民主是什么神秘力量吗?为何无产阶级民主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呢?我们回望一下历史,回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回到封建社会与其结束的昨天,回到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回顾封建社会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重新拥抱民主这位德先生(Democracy)。
从社会表象直接观察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封建王朝的崩溃,多有诸侯叛乱,农民起义,外邦入关等种种原因。其中诸侯叛乱(春秋战国,汉末三国,唐朝藩镇,陈桥兵变……),农民起义(秦末起义,朱明起义,……)导致朝代灭亡的次数,远远多于外族的入侵。即事物往往消亡于自身矛盾,故此,我们主要讨论导致王朝灭亡的封建社会内部矛盾。
朝代与朝代,兴起与衰退,衰退与兴起……这些事实堆叠在一起,仿佛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正题与反题的循环,历史周期律继而诞生。但笔者要在这里说的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现象的原点,仅仅通过现象来研究事物太过肤浅。
按照最传统的共产主义的观点,人类阶级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阶级的划分就是社会生产经济关系的划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社会内部矛盾,那么我们的研究对象就该是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
诸侯对周天子的叛乱,地主与地主之间的斗争,即地主阶级的内部斗争,会围绕着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地主将劳动人民视为一种农奴意味上的劳动力资源)展开,是一种“抢地盘”的斗争。一方地主打倒另一方地主,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他不会去变更封建社会的社会生产经济关系,同时也会去换着法的维护、强化这种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关系。因此,一方地主打倒另一方地主,社会性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是一种王朝更迭,但王朝更迭不代表社会更迭,更不代表社会改变。历史周期律在这里将政权与社会混淆了。
那么汉初,明末的农民起义呢?他们可不是地主的这一派反对地主的那一派的斗争啊,可是为什么刘邦、朱元璋做了江山成了皇帝,自己成了封建主,没有成功的陈胜吴广,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农民运动后期也多多少少沾点封建地主的味道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共产主义对于农民的阶级划分了。我们对于农民是无产阶级这一认识,是从毛主席的革命中得来的,可是仔细看过毛主席选集的人应该知道一件事情。
在毛选第一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主席将自耕农,也就是中农划在了小资产阶级之中:
如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自耕农和手工业主所经营的,都是小生产的经济。这个小资产阶级内的各阶层虽然同处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但有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故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革命取怀疑的态度。
阶级的划分法,是由社会生产的经济关系、政治、思想三结合而决定。政治和经济都是大框架,是以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为审视对象,而思想的阶级分析则更偏重于具体的个人或少数非政治性团体。
阶级社会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存在生产剩余的集团和决定生产剩余如何分配的集团,这个集团,就是阶级。要注意我们平常谈论的农民,只是“种地的人”,是一个特别笼统的概念。毛主席则把农民分成了三个具体等级:贫农,中农,富农。其中只有贫农,属于“农业的工人”,属于无产阶级。
农业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生产工具就是农具。中农手中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从事着一种自给自足,少量生产剩余则进入市场交换的小生产状态,因此它是小资产阶级。
此外还有毛选中的一段,以论证笔者的阶级划分。
既然知道了农民不一定是无产阶级,那么封建社会中的无数次农民起义的性质便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农民起义的领导力量,往往是富农甚至是小地主,但农民起义的主力是破产失去土地的流民,以及贫雇农。农民当中,王朝初期往往中农占绝大多数,越往后期贫雇农和完全失去土地的流民越是占绝大多数。
小生产状态的小地主阶级反对大地主阶级的起义,刘邦与项羽等人反秦,朱元璋反元,必然是一种毁灭——取而代之的过程。而共产主义教导我们:共产党人从不屑于隐瞒自己的革命观点,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暴力的手段砸碎现存的一切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革命与起义和造反的关系是密切的,革命往往要依靠造反这种阶级斗争形式实现其革命的目的和完善其革命的力量,但它不仅仅是造反和起义,还有社会制度的革新。
只有自下而上的,砸碎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然后再建立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制度,才叫革命。一切社会制度的变动,都是社会性质的变动。如果不改变社会制度,奴隶制还是奴隶制,封建制还是封建制,资本主义制还是资本主义制,那么社会性质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重申一遍,这恰恰就是历史周期律混淆的地方,政权的更迭不意味着社会制度的改变。
近代的反清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均是社会性质产生翻天覆地般变化的几次社会制度的改变。这其中,我们不得不去谈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在意识形态上的革命性。
新文化运动的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Democracy and science),民主和科学,就是近代中国革命思想的启蒙导师。
民主必须以科学为前提,否则民主只会是迷信的温床;科学必须以民主为保障,否则科学将蜕变为权威的教条。
民主,指人民享有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物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不是自由体制化的表现,而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必然。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俨然是代表着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制度。
资本主义的民主,直接目的就是保护着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而资产阶级在人民群众中是极少的,它是一种假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与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是相对立的。有资产阶级的雇佣劳动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劳工自治的民主,反之亦然。
只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人民群众之中占的绝大多数人即无产阶级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真正意义上根绝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才能真正意义上消灭统治阶级。因为人与制度的关系发生改变了,不是制度约束了人而是人规定了制度,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无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就是一种阶级斗争的深刻贯彻!
在这个无产阶级民主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公有集中,即经济上的集中,便会使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更加具有革命性,这个方面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最后的人民公社就能得到例证。集中之所以是高效的原因就在于这个集中内部必然导致的是无产阶级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和结果。
无产阶级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同时通过这个过程的结果无产阶级必然更加强化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群众自己对文化思想的创造和无产阶级群众参与政治事务的积极性加强。
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一种士农工商的秩序,那么资本主义就是一种商士农工的秩序,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一种商士农工的秩序,那么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工农士商的秩序。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商”主导的民主,与无产阶级的“工农”主导的民主乃两绝不相容之物。两种民主的直接冲突就是社会的两个阶级的直接冲突,胜利的一方必定是被资本主义高度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
历史周期律被打破了!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复辟的条件被无产阶级民主消灭干净了!私有制毁灭了!人类永远不会在一批统治者腐化了,被人民推翻,然后又上台一批新的统治者,重新再来一遍,再被人民推翻。如此周而复始永远走不出去了!
历史周期律的三个错误一是流于表面,没有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二是混淆了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的概念,三是其悲观的态度完全拒绝了进一步思考,跌入一个“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的虚无主义的怪圈。